吉林省长春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青年,多么美好的字眼,总能引发人们的无限向往。毋庸置疑,青年是社会发展中最富有生气的力量之一,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青年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他们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有志青年率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传送新思想、新文化奔走呼告,促进了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1921年7月,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位代表齐聚嘉兴南湖,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1922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中国青年运动翻开了新篇章。

    回首百年,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始终未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不惧牺牲,敢于斗争,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争取民族独立抛洒热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青年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经受了苦与乐的考验,为描绘新中国的美好蓝图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青年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为推动中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拼搏奋进。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迈的青春激情。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担当有为,奋力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他们追求远大理想,心中铭刻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他们深植家国情怀。

    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质;他们传承奋斗担当,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取材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材料二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这是五四青年先驱对青春的歌唱。近代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他们的激情呐喊与奋斗拼搏中,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时代变换,今天的中国青年为什么还要奋斗呢?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百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当中,成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先锋力量。国家领导人曾勉励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青年应该勇做追梦者,敢当圆梦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

    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青年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不可能。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就曾经把少年比作“朝阳”“乳虎”。青年应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不怕苦、肯吃苦,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自然,青春并不仅仅是美好的年华,还是一种积极的心境,更是一种奋斗的精神。青春与否,无关年龄。用意义定义人生,以奋斗礼赞时间,这不仅是青年应有的追求,也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

    不可否认,如今的青年,有成长的烦恼、工作的焦虑、现实的压力。青春只有一次,如何度过才能无悔?青春之路千万条,走哪一条才会成功?只有承担过的青春才会更加厚重。与其埋头抱怨,不如奋起改变;与其庸庸碌碌,不如策马向前。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中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中国青年,自当如此。

    (取材于《人民日报》等相关网络文章)

    材料三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充满希望,中华民族迎来了新飞跃。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

    中国青年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他们的物质条件更为优越,超过2500万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消费需求从满足生存转向享受生活,消费方式从大众化迈向个性化。他们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基于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服务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青年见识阅历更加广博,精神品位不断提升。尤其是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使得青年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中国青年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多青年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据统计,2021 年中国各教育阶段学生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青年职业选择丰富多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逐渐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渠道,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电竞选手、网络作家等大量新职业,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更多机遇、更多选择。青年发展流动畅通自由,一批批农村青年走进城市,安家落户,通过城乡之间的发展流动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发展跃迁。

    中国青年有着较为全面的保障支持。法治保障不断完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建立青年法治保障体系提供了制度依据。政策保障日益完备,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鲜明体现青年元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关注青年群体,青年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顶层设计支持。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组织保障坚强有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等组织始终重视维护青年发展权益,努力为青年健康成长、奋发成才服务。

    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充分享有成长成才,施展才华的人生舞台,必将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持久的澎湃动力。

    (取材于《经济日报》等相关网络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青年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B、十三位代表齐聚嘉兴南湖,宣告了中国共青团的诞生,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C、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都经受住了生与死的严酷考验。 D、新时代中国青年有着亮丽的青春风采和豪迈的青春激情,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五四青年先驱通过激情呐喊和奋斗拼搏,为苦难的旧中国迎来黎明的曙光。 B、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勇做追梦人,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大任。 C、青春是年轻人专属代名词,青年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才能创造无限可能。 D、只有承担过的青春才会厚重,青年人应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青年拥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B、新时代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促使中国青年网民的精神品位不断提升。 C、近年来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兴起,电竞选手等新职业成为青年们选择之一。 D、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的政策,帮助青年解决就业和住房等多方面困难。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现代中国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中国青年在国家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主要作用。 B、中国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当中。 C、奋斗是对中国青年最高的礼赞,青年人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才能战胜困难。 D、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伟大盛世,一定要在奋斗之中把握好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
    (5)、材料二中,作者为什么说:“中国青年,自当如此?”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 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秉节治戎,有劳有勤,报恤追崇。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有量。

    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 , 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知陈州。

    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

    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死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天子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碑,谥曰武恭。

    (取材于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其过      贷:宽恕 B、契丹使人其军      觇:参观 C、知陈州        徙:迁任 D、足以死事          具:准备
    (2)、 下列对各句中“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文中句子

    “为”字的几种解释

    (甲)先锋

    ①充当,担任。②对,向。③成为,变成。④行为。⑤替,给。⑥因为。

    (乙)虽武康公亦之按辔

    (丙)而士大夫服公有量

    A、(甲)③ (乙)⑤ (丙)④ B、(甲)① (乙)⑥ (丙)④ C、(甲)① (乙)② (丙)⑤ D、(甲)⑥ (乙)② (丙)③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

    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都像平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

    B、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

    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

    C、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

    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挥舞旗子指挥大家返回故乡。

    D、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

    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康公侍上治军都颇有功劳,被怜恤推崇。武恭公因父亲原因,担任了相关职务。 B、面对元昊的叛乱,朝廷军队久战无功,朝臣意见多被修改,武恭公却赞同这些意见。 C、作者认为武恭公是朝中的著名将领,恩信能抚慰士卒,声望可震动四方。 D、武恭公去世,皇帝十分悲伤,不仅重金厚慰其家人,还下诏为其刻墓碑。
    (5)、 欧阳修的碑志文借鉴了史家笔法,注重用简洁的语言记述人物事件及结果影响。文中用“由是士卒无敢先后”“由是知名”“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三句写出了武恭公言行的结果或影响。其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事件?根据文意,简要概述。

三、本大题4小题,共27分。

  •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蝉①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

    ①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琵琶行》的次年,此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

    ②“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四句写秋季未至而蝉已鸣叫,透露出诗人听到连绵的蝉鸣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再四句写诗人的感慨,六月之初,秋风未起,竟然听到蝉鸣,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 C、尾四句借助今昔听蝉的不同感受的对比,表达了谪居湓城后理想破灭的无限失意之情。 D、此诗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人间至情,正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平易但绝不平庸的特点。
    (2)、下列同为咏蝉诗,与本诗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B、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C、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 D、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年。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雍裕之《早蝉》)
    (3)、“今朝无限思”表明作者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整首诗,简要分析这“无限思”

    中包含了哪些具体情感?

  • 4. 名句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观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的句子是:“。”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裙的句子是: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一片澄澈,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两句是“”。
    (4)、在《将进酒》中,呼应前文“惟有饮者留其名”,化用三国时曹植洛阳宴饮典故,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诗句是:“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凄冷,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再不能互诉衷肠的凄伤。
    (6)、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两句,与其中的“小学”相对的是“大学”。《大学之道》阐述了大学的“三纲”,即“”。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 5.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不改,是谓过矣 B、不仁,如礼何 C、不争,不可谓忠 D、知文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与越人 B、之成而实五石 C、非能也,而绝江河 D、左右欲相如
  •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恻隐之心,仁之也    端:萌芽,发端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达:到达 D、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 8.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若火之始然
  • 9.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亏父而自利 B、此亦天下所谓乱也 C、当察乱何自起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塔下人家

    沈念

    和那个阳光般的男孩相见时,抬头就是被雨淋湿的古塔。那是一片老城区,黑色的、赭色的屋脊,高低交错,如波浪翻滚,把一块块光投射到远处的天幕、山峦、岛屿、湖泊。塔就站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波浪”之上,瘦削的身体,穿一身褶皱青衣,脸色永远白皙。

    “塔,记录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我和男孩说起25年前的记忆。成长于乡野之地的少年,14岁离家,尚未脱去稚气,求学而来,懵懂无知地“探”进这座城市。那时候,我乘坐的大客车要搭上轮渡才能抵达城市。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我在车上伸长脖子,也看不清城市的面目,只能眺望车窗外一湖阔朗的水波。在我“渡”到这座城市的漫长分秒中,屹立水边的塔,若隐若现。

    男孩恰是那一年出生在塔下人家。

    那时的老城区是衰颓、晦旧的,塔下人家的生活也多艰涩愁郁。“你到鱼巷子,离塔就不远了,我家就在塔下面。”男孩的电话指路,让我想起多年前寻塔的经历,同样被人这般介绍而记住了呈“7”字形的鱼巷子。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塔整天看着巷子里的“人间烟火”,喜笑怒哀的人们从这里走过,又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轨道上。

    男孩的父亲在这里贩卖过鱼,这位中年男人下岗后,干过多种活计,孩子要长大,老人要赡养,没有任何优势、背景、资源、专长的他,注定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塔,看到过男人从巷子里早出晚归,也看到过他拥抱孩子和妻子时的微笑。塔下住着很多这样的家庭,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张拧巴,就像走出门,坑洼的街面,不小心就会踩一脚烂泥水。男孩那一年喜欢上了绘画。夫妇俩纠结了一天一夜,决定送他去培训班,家里的一切开支压缩到最低限度。男孩坚持了7年的绘画学习,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许多次,他们拒绝了友人资助的善意,却不知要如何述说陪伴、培养孩子的经历,好像是咬咬牙就走过来了,那些艰辛、隐忍和坚强却只字未提。只有塔,是最熟悉这些塔下人家的困窘和努力的。

    在水的波光浪影中,塔把时间创造的变化藏进了城市的身体里。细心的人发现,七拐八弯的老街路面铺了柏油,填平了积水的空洼;路灯擦亮了这里的夜晚,暗夜行走变得暖意丛生;社区服务延伸到街巷每个角落,塔下人家多了欢声。这些变化跟着时间前行,这些变化来自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美好共享。男孩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穿过挨挤的房屋中的窄路,走到湖边看水,也抬头回望几年前整饬过的塔。那一刻,男孩似乎能猜到这座实心塔里浮动着的欢喜心思。

    我离开这座城市好几年了,而塔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实心塔,注定它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特定坐标。二十多年来,我也说不上有多少次一个人或陪外来朋友看塔,每一次的场景仿佛都是流动的,只有塔是坚定的不变者。我和男孩每每谈起这座城市,都需要从塔出发,似乎这里是寻找宝藏的入口,似乎离开它就不能拼凑出一个记忆中的城与市。

    男孩学业优异,大四时被选送到巴黎一所著名的学校交流,结束学业后他选择了回国,先去了上海,又回到北京,刚做出自己满意的有中国元素的动画设计作品。这些年,男孩一边上学一边打工,从未停下迈进的脚步。和他的父亲母亲一样,在困难面前,男孩从没有生发过退缩的念头。自己的路自己走,男孩鼓舞他自己,向前走。

    正是这座城市的底蕴,赋予了年轻的他和他们勇于担当的力量。

    这些年城市的变化,细微的,翻天覆地的,塔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有时我想,一座城市总是涌现出诸多变化当然是令人欣喜的,然而,某些不变的东西更是珍贵的。从我所认识的男孩及其父母身上,我看到了属于这座城市的那种珍贵。

    寒来暑往,塔依旧站在望不见尽头的屋脊之上,在不变中收纳着变化。常有三五成群的鸟,栖身于塔檐上,眨眼间又腾空而起,向着声响的方向飞去。这些美好的声响,清悦、悠长而辽阔,仿佛是从塔下人家,从男孩和他的父母,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发出来的。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作者再见古塔时的印象,想象新奇独特,表现了古塔与老城区的建筑及周边自然景物的相融相衬,突出了古塔不同凡俗的气质。 B、作者多年以后重访鱼巷子,觉得巷子里仍旧丝丝缕缕飘着“市井气鱼腥味”,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城市发展已让这里焕然一新了。 C、本文写男孩父亲,既着眼于他的个性特征,也把对他的刻画与对塔下人家生活的描写结合起来,借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共性。 D、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抒情的笔调写古塔,但没有停留在追求诗意表达的层面,而是通过古塔的代言,含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2)、 请结合作品说明文中“塔”的含意。
    (3)、 作者写城市和塔下人家时,还穿插写自己人生经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5分。

  • 11. 语言基础运用。

    ①择业观是青年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缩影,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风向标。②从倾向选择传统岗位,到主动选择“新职业”;从留在大城市,到走向地级市以下地区;从更在乎体面与安逸,到更看重奋斗的幸福……就业观念不断变化,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朝气与锐气。③听从内心呼吁 , 勇敢追求梦想,将自身进步与祖国发展联系在一起,是这一代青年鲜明的青春底色。④当然,未来还需要整个社会进一步构建崇尚理想、崇尚奋斗的氛围,营造尊重个性选择、多元选择的文化环境。⑤唯如此,在当代青年选择职业道路的过程中,才能赢得成就更多人生的机会。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句①中的“风向标”应该改为“试金石”。 B、句②中的“及”不能删去。 C、句③中的“呼吁”应该改为“召唤”。 D、句③和句④不能互换位置。
    (2)、句⑤中的画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
  • 12. 写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阅读下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③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之道》

     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⑤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