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臻德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第一次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肌理”一词与城市乡村等联系在一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专业领域。这个概念能 够反映文化积累、传承的基本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 ”、文脉的认识,应该进一步 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为社会大众所熟知。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就会发现它们的 发展就是一次旅行,每天都在出发,每处各有风情,环环相扣写就了各自的壮丽史诗,步步生花 构成了它们的“震撼风景 ”,这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瓜瓞绵绵。
城市肌理已经是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的常用概念,所谓城市肌理,是城市在长期演进中,由 地域环境与人文历史交互作用形成的积淀,主要体现在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建筑样式、街区风 格等方面,储存着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念、理想,是后人寻找故乡的路 径,也是破解这块土地密码的线索。城市肌理受到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是文化自觉、文化自 信在各地域市建筑中的直接反应。
有城市肌理,当然也有乡村肌理。长期以来,乡村规划不是城市规划那样的显学,甚至很多乡村就从来没有过现代意义上的规划。如今,只是在极少古村落,能听到关于先祖选择这方土地时的勘查经历和规划思路。但是,从绝大多数村落看,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折射出最初的 布局考虑以及后世的沿续。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这样的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这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带有理想色彩的乡村肌理写照,实际上仍是今天的“临摹样本”。
文化肌理。历史上,“肌理 ”一词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东汉蔡邕《弹棋赋》“肌理光泽, 滑不可屡 ”,指器物表面纹理,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 ”,指人的皮肤纹理。作为对语言 表达的比喻也很早,东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在此之外,“肌理 ”一词也逐步向文学理论乃至文化理论范畴扩展,如清代翁方纲“论诗 ”中提出了“肌理说 ”,但当时中国社 会和文坛已呈暮气,“肌理”一词由此在文学艺术理论中陷入沉寂。经历社会和文化的螺旋式发展, 在现代生活中活化传统、复归中华美学又成为社会目标和文化方向。实际上,无论是城市肌理还 是乡村肌理,都具有文化的特征,是城乡生活在物质空间的重重累积,也是城乡文化的层层叠加。 因此,应将“肌理 ”一词“迎回 ”文化理论,让这个一度是中国文学理论上的热词在更广范围、 更高层级活化。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人本位而非神本位,把家族传承、人丁兴旺视为责任,血缘宗法制度规范着国家、家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仅看重自己姓什么,而且看重在这个姓中属于哪一支、哪 一辈,并且用家族规定的娃和辈分取名,由此形成各自家族牒谱,传承有序,如果混乱了,则与禽兽无异,“不知其可 ”。推己及人,由近及远,政治关系、社会关系都是这种关系的放大。所以, 我们不仅重视自己的根系,而且重视从这个根系长出的树干、树枝、树叶,重视长成枝繁叶茂大树的过程。希望我们在文化回望中看清走到今天的每一步,知道未来应该从哪里起步,并且如同 每个辈分的前人一样,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
这种既认准源头又沿波讨源,既仰望绿叶又振枝寻叶,既重视起步又重视过程的文化心理, 是形成文化肌理的内在动因。
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又进而推及文化肌理,是期冀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 中,能从“肌理 ”的角度把握其共同规律:
一是传承。文化发展是代际传递、层层累积的过程,城市肌理、乡村肌理、文化肌理,就是 在这种年复一年、 日复一 日的光阴荏苒中形成的年轮挂图。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迈开自 己新的步伐,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壤以成泰山。从文化肌理的角度强调文化传承,意在梳理文 化发展的每个环节、细节,突出每代人的角色分量。
二是特色。不同国家、民族、城市、乡村乃至于家族,由于禀赋、渊源、经历不同,都有自 己的特色。每一代人的传承过程,也都是坚守特色并且不断强化特色的过程。标出文化肌理的理 念,是希望通过“肌理 ”这个对于皮肤肌肉纹理的比喻,唤醒对不同城市、乡村、文化的独特感 知和体验。
三是有机。城市、乡村、文化,都是有机体,都有其生命基因和发展轨迹,有时如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有时如山岭腾浪、逶迤天际。不同的元素,依照各地的内在规律组织、排列、构造, 也接受外在力量的镌刻、浸润、冲蚀、锻打,沉积成体,混成一物。这种有机性保证了城市、乡村、文化肌理的整体性、生态性,也由此带来审美创造与体验的立体式、沉浸式。
四是繁盛。历史上,中国社会的基础是血缘宗法制,人丁兴旺,立国兴邦是深及国家、城乡、 家庭的理想。而今天我们期待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是对历史梦想的回响。
历史是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维度,它与未来形成了生活诗意的张力。人不可能生活在对历史无感的世界,生活的光亮既来自对未来的畅想,也来自对过去的发掘。我们所处的城乡,是保存过 去的容器,文化肌理则是指引我们回忆的“路标 ”。拂去尘封,凝视这些文化肌理,如同抚摸布满 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正是它使得每一片土地都被独特的节奏、符号、韵律所笼罩,也让生活在这 些土地上的人摆脱了千篇一律的生命模板。
我们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因为熟悉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文化肌理既受“时空加持 ”,又 穿越时空。提出“文化肌理 ”这一理念,是期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各地文化的演 变逻辑和展开脉络,在历史中爬罗剔抉,兴象深微,并把这样的肌理融为今人的内在血肉。
(摘编自孙若风《城市肌理、乡村肌理、文化肌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震撼风景 ”文中指从肌理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及所发现和感受到的“风景”。 B、“临摹样本 ”文中指《桃花源记》中所呈现的村落布局至今仍值得现代人学习摹仿。 C、“不知其可 ”在文中指在血缘宗法社会中,人若纲常失序,则无可适从,没有信誉。 D、“时空加持 ”,“加持 ”原为佛教用语,文中指文化肌理受到时空的共同影响和作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肌理储存着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念、理想,是后人寻找故乡的路径,也是破解这块土地密码的线索。 B、很多乡村虽然从来没有过现代意义上的规划,但绝大多数村落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折射出最初的布局考虑以及后世的沿续。 C、中国文化传统能使我们在回望中看清走过的每一步,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起步,如同每个具辈分的前人一样,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 D、历史是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维度,在对未来的畅想和对过去的发掘中,城乡是保存过去的容器,文化肌理则是指引我们回忆的“路标”。(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桃林、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 ”,《桃花源记》中的乡村肌理、美丽景致千百年来依然是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B、城市肌理和乡村肌理,都是城乡生活在物质空间的重重累积,也是城乡文化的层层叠加,因此它们都具备了文化肌理的特征。 C、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进而推及文化肌理,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梳理细节,才能把握肌理的共同规律。 D、标出“文化肌理”这一理念,唤醒了人们对不同城市、乡村、文化的独特感知、体验以及今天我们对文化繁荣发展的期待。(4)、简述“肌理 ”这一概念的作用以及“肌理”一词常出现的领域。(5)、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作者的写作意图。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住在 三角地上的老蔡家动了脑子,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开一个小杂货铺。有人便给这小杂货 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的墙上。
老蔡家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这种交情最金贵的地方是彼此“信得过”。老蔡家 有个规矩,从早上日出,到下晌日落,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 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子 , 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 更死。这可是了不得的!
虽然老蔡家没出过状元,更没有当朝一品,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 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看看,可是铺子就 没人照看了。这怎么办?正这时候,发小马得贵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 现在放暑假,舍不得花钱回家,便待在学堂没走,不如请来帮忙。他人挺规矩,在天津卫这里别 人全不认识,关系单纯。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戴副眼镜, 目光实诚,说话不多,看上去叫人放心。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说好五天, 日出开门, 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家的店铺虽 小,规矩挺多,连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 放进什么都清清楚楚。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这北洋大学堂的大学生笑道:“离开这儿,我能去哪儿?除去念书,我什么事也没有。放心吧! ” 老蔡咧嘴一笑,把万年青放在他手里了。
虽然金子美没当过伙计。但人聪明,干什么都行。一天生,两天熟,干了两天,万年青这点 事就全明白了。他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开了地锁,卸下门板,把各类货品里里外外 归置好,掸尘净扫,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从早到晚一直盯在铺里,从容有序,没出半点偏差。 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来拍他们的学堂。这洋人说他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这时放暑假了,学堂里没几个人,就来拉他。金 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 子 , 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 ”他见金子美还在犹豫,便说:“你关了一会儿门怕什 么,他也不会知道。 ”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去了学堂。
直到日头偏西,金子美才往回赶,当他走到街口,面对着关着门黑乎乎的店铺,一时竟没有 认出来,以为走错了路。待走近了,认出这闭门的小店就是万年青,心里有点愧疚。他辜负了人 家老蔡。在点货结账时,由于一整天没开门,一个铜钱的收入也没有,这不亏了人家老蔡了吗?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 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交代了一连五日小店铺的种种状况,报了太平,然后拿 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老蔡原先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一听一看,咧开嘴巴子笑了。给子 美高高付了几天的工酬。子美说:“这么多钱都够回家一趟了。 ”
这事便结了,可是还没结。
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找人送来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子美去了,老蔡弄几 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 很快都上了头。老蔡说:“我真的挺喜欢你。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我虽然帮不了你 嘛忙,我这个铺子就是你的,你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拿!随你拿! ”
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 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 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
“您这是怎么了? ”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 ”老蔡问,神气挺凶。“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整 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 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 你——给我走! ”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 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这事没人知道,自然也没人说,但奇怪的是,从此之后这一带人再也没人说老蔡家的那个“ 家 规 ”了,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平常常了,原先老蔡身上那有点神奇的光也不见了。
一年后,人说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开不了店,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 先前了!过了年,儿子把他接到北京治病,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闲置一久, 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那块“万年青 ”的店牌也不知道嘛时候没的。再过多半年,老蔡 的儿子回来一趟,把这小屋盘给了一个杨柳青人,开一个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大碗豆浆, 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一番景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能一条规矩,一百年不错半分? ”这段话含义复杂,有对老蔡的赞扬,也表示其他人做 到的难度太大。 B、老蔡请金子美吃饭这一情节是小说的高潮,表现了老蔡重情义,为人豪爽、实在的一面, 使老蔡的形象更加饱满。 C、子美对店铺很负责,他虽然关门一天,但事后将这件事告诉了老蔡,所以他也是个讲诚信 的人,对他不必苛责。 D、小说结构巧妙,故事情节有起有伏,金子美关门一天是情节的第一次转折,老蔡得知真相 是情节的第二次转折。(2)、关于文中塑造老蔡人物形象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老蔡形象时先交代了他“死性子 ”的特点,让读者有了心理预期。 B、“千万别离身 ”这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蔡讲究诚信、恪守祖上规矩的一面。 C、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老蔡,如“直眉瞪眼看着他 ”“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 ”。 D、小说中子美的形象和老蔡的形象构成衬托,这使老蔡讲诚信的品格更感人。(3)、小说最后部分的画线句,似乎与老蔡开的杂货铺没什么关系,请问这样写有何作用?(4)、本文延续了冯骥才津味小说“俗 ”与“奇 ”的特征,请结合文本分析“俗 ”与“奇 ” 分别是如何在小说中体现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魏郑公传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 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 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 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 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 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 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
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 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 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 , 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 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 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 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节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大公至正之道 A 非灭人言 B 以掩己 C 过 D 取小亮 E 以私 F 其君 G 此 H 其不可者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爵位。 B、事,指侍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事 ”意思不同。 C、区区,指不重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 D、《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 B、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 C、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后,看不到他们臣子的谏词,在曾巩看来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 D、曾巩认为,近世为取得小信的人用焚稿来掩饰君王的过错,这会使后人看不到谏言奏章是 否正确而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这样做对君王无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②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5)、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题湖上①
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白居易曾就任杭州刺史,在职期间,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甚为便民。此诗作于作者卸杭 州刺史任之前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围绕“春 ”“湖 ”展开景境,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情景交融,物我划一。 B、首联对春天的西湖作了介绍:乱峰簇拥,水面平铺,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有如“画图”。 C、颔联借比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巧极形容,宛然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D、诗人别出心裁在山水中嵌入农事,表现了一种变格出新,流露了诗人归隐田园山水之意。(2)、有人说诗歌颈联诗意地描绘农事,尽显“春来”时特有的美色,请从修辞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此“春来”之景。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学而》中的“ , ”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2)、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 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①____ 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 ②____ ,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 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 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 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 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 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 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 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 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③____ 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项是( )A、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 D、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 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球上也有玻璃!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开展系统的物质科学研究,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多种类型、不同起源的月球玻璃物质。
提起玻璃,我们通常会想到通透的落地窗、多彩的玻璃工艺品和随处可见的电子屏幕。其实, 玻璃 ① , 而且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天然物质。 ② 也仍然存在着由火山喷发、陨石撞击等活 动产生的丰富的玻璃物质。许多月球玻璃物质可以稳定地存在亿万年,它不仅保存了古老的月球物质,还记录着其形成时的环境信息。月球玻璃物质是 ③ , 为揭示月球起源与演化奥秘、认识月球表面和空间环境,以及地外玻璃物质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样本。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研究人员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了来源于温度和速度更低的撞击过程的由黏度更高的黏稠液体热塑成 型的具有超高长径比的天然玻璃纤维。这些天然玻璃纤维证明,月球玻璃物质具有良好的加工成型特性,肯定了在月球表面就地取材利用月壤加工生产玻璃建材的可行性,将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围棋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结晶。古人将下围棋的经验技术.归纳为“围棋十诀”,其中包括:“入界宜缓”,意为打入对方阵势要徐徐图之,不求一击而得逞;“慎勿欲速”,是指对局时的态度,不要轻易落子,考虑成熟了再走。也指发动一场鱼死网破式的战斗时,千万要小心,考虑周到了再行动;“动须相应”,意为下棋时要有全局观念,要全局在胸,明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所落下的棋子前后要有呼应。
人们常说世事如棋,棋如人生,下棋的道理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