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中学(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共28分)

  •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zhuō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 2. 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一地区曾一度山洪____,造成公路被毁、交通中断。

    ②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____的义务。

    ③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____。

    A、暴发 抚养 盈利 B、暴发 赡养 营利 C、爆发 赡养 盈利 D、爆发 抚养 营利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我们做事时要有主见,不能鹦鹉学舌、随声附和 B、有人为了一劳永逸 , 不惜铤而走险,选择骗保,结果为了假造事故现场,反而闹出许多笑话。 C、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D、这对天真无邪的少年,几天间变成了谁也不理谁的"仇人"。
  • 4. 下面句子中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的独眼向我凝视。 B、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C、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D、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 5. 写古诗词名句。
    (1)、《宿建德江》这首诗中表达诗人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写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霎时间雨散云飞的诗句是“”。
    (3)、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它们也在说着丰收年。

    (4)、《七律·长征》中运用了对偶和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5)、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 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

    总想

  • 6. 名著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吉他响起了暴风骤雨的声音,靴子后跟细碎地跺着,桌子上和橱里的碗碟颤动作响,而在厨房中间,(甲)像一团火在燃烧,他张开双臂,像一只鹞鹰展翅翱翔,脚步快得令人难以分辨;他尖叫了一声,往地上一蹲,像一只金色的雨燕窜来窜去,绸衬衫颤抖着,流动着,仿佛在燃烧,在熔化,发出灿烂的光辉,把周围都照亮了。

    (乙)她讲起童话故事来,声音很低,样子很神秘。她俯下身子凑近我的脸,眼珠睁得老大,凝视着我的眼睛,好像在往我的心里灌输一种使我振奋的力量。她说起话来像唱歌一样,越说越流畅。听她说话使人有说不出的愉快。我每次听完以后,总是要求:“再讲一个。”

    以上两段文字出自苏联作家的小说《》,选文中(甲)指的是(A.小茨冈 B.米哈伊尔舅舅),(乙)指的是(A.外祖母 B.保姆叶夫根尼娅)

  • 7.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①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

    ——诸葛亮《论交》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③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1)、请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交友的三个原则。
    (2)、来到新学校,认识了新同学,要向别人介绍自己,让他们对你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 8. 诗歌鉴赏

    绝句(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赏析第二句中的“燃”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9. 文言文阅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蜀中有杜处士,书画: 尾搐入两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锦囊玉轴

    (3)、作者想用乙文告诉大家的道理是: 
  • 10. 现代文阅读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 11. 现代文阅读

    举头望明月,你会想起哪位古人?

    刘宇轩

    ①举头望明月,我们常常想起“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举杯邀明月”的李白、“起舞弄清影”的苏轼……今天,我们来了解几位不一样的古人,他们与月亮都有着相当“硬核”的关联。

    ②段成式是唐代著名小说家,他在其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记述了一则“玉斧修月”的传奇故事。唐朝太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与王秀才游嵩山时在丛林中迷路了。二人徘徊找路的过程中听见树丛中有呼噜声。他们拨开枝条窥视,只见一个白衣人枕着一个包袱在呼呼大睡。唤醒白衣人后,二人问他的来历。白衣人回答说:“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白衣人说完打开包袱,里面果然有斧子和凿子等工具,还有玉屑做成的饭食,分给两人食用,说可以保他二人一生无疾。最后,白衣人为两人指了一条回家的路,就消失不见了。

    ③在这则迷途遇仙的故事里,白衣人的叙述最引人注意的有三点。其一,他将月亮比作“丸”,而不是“盘”或者“镜”,符合月球立体形象的认知。其二,他指出月亮上的影子是太阳照耀月上高起的凸处形成的,意即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须知,直到17世纪初,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制造出历史上的第一架现代天文望远镜,人类才观测到月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晚上我们看到月亮,其暗处是月海,而明亮处则是高地。其三,是“七宝”合成月球的说法。科学研究表明,月壤确实是由七种化合物组成。

    ④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与唐代志怪小说的契合,是不是足够引人浮想联翩?白衣人究竟是穿越旅行者还是外星人,足够科幻迷们天马行空地幻想许久。但是,这真的是个美丽的误会。古文中的“七宝”是一种泛称,指代的是许多宝物,与月壤中的七种化合物相对应纯属偶然。

    ⑤“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潮汐现象与天体运行的关系,是古人很早就关注到的一个问题。主流观点分为两派:元气自然论潮论和天地构造论潮论。

    ⑥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涛之起也,随月盛衰。”首次指出了潮汐与月亮盈亏的关系,并主张元气自然论。唐朝窦叔蒙继承发扬论王充的潮月同步原理,直接用天文历算方法计算潮时,并绘制了《窦叔蒙涛时图》。

    ⑦晋代葛洪对潮汐提出了天地构造论。唐人卢肇作《海潮赋》,提出“日激水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引进太阳的起潮作用。后人皆认为卢肇的论断为“极天人之论”,而不敢有所非议。五代邱光庭作《海潮论》,仍作“日者众阳之母,阴生于阳,故潮附之于日也”的论述。应当说葛洪、卢肇、邱光庭等人用天地结构关系来探索潮汐成因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他们抛弃了月球的引潮作用是很大错误。

    ⑧直到北宋政治家、著名谏臣余靖大胆提出质疑。他的结论建立在实地观测的基础上,他在通州海门和广州武山,观测海水进退与月球运动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潮汐的涨退并不是因为海水有所增减,而是因为月亮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水的流向。此外,余靖还指出了不同地理位置潮汐形成状况的不同及其表现出的规律。

    ⑨现今科学研究表明,潮汐是月球和太阳引力共同作用产生的,但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得多,所以其引潮力还不到月球引潮力的一半。

    ⑩对月球的向往与探索,贯穿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研究。近年来,中国嫦娥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的巨大成功,让大家近距离深入地认知了这颗美丽的星球。让我们期待后续的探月任务取得更辉煌的成就,继续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止。

    (1)、从古到今,人们对潮汐现象与天体运行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概括作答。
    (2)、第⑤段中加点词“主流”能否删掉,为什么?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12. 现代文阅读

    留扇窗给母亲

    ①光阴刷旧了我,也刷旧了我身边的一些物件。屋子的墙体有了裂缝,木门与门框越来越不能吻合。独独母亲卧室的那扇窗仍满目风情,诉说着爱的絮语。

    ②我居住的小区,是新区最早的楼群。随后,星火燎原。十多年的光景,新区由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蓬勃的少年,与北城区遥相呼应。搬过来的时候,给母亲留了一间卧房。这间卧房离客厅最近。虽然是北向,阳光不能朗照,但窗户含着无限风光。视野舒展开去,可看到春华秋实的植物园,望见飞架于河流之上的雄壮大桥,再远一些就是融在天际线处的古朴老城区。

    ③我所居住的高楼,当年的设计理念是大客厅小卧室。女儿的卧室10平方米,母亲的卧室13平方米。请来规划壁柜的师傅,建议把女儿与母亲的卧室对调,理由是老人不需要那么大,而孩子的卧室大一点,可以做衣柜、书柜和学习桌。

    ④我听了,感觉有些道理,但碍于母亲也在旁边,我只是默不作声。在母亲没有开口之前,我是断不能开口调换的。

    ⑤父亲去世后,母亲也是经历了一场生死劫。如今母亲身体孱弱,多愁善感,心思仿若成熟的谷穗,沉甸甸的。为此,有些话我在心里翻上翻下,还是不可以随便说出来的。原本,母亲就不能踏实地住在我家,时常念叨着她和父亲的家。

    ⑥几天后,设计壁柜的人打电话催我,我说,不急,我和母亲商量一下。

    ⑦想起少时岁月,心中不禁迟疑。我家的宅基地,是划在村南的一个大水坑旁的,三分之一的位置潜在水里。每逢节假日,父亲和母亲一起,领着我和弟弟,四处找寻土源,硬生生把水里的三分之一地盘,从水坑里“拉”了上来。

    ⑧像燕子衔泥似的,一间卧房和它对面的一间厨房,搭建起来了。卧房唯一的窗户、房间里最亮堂的部位,母亲留给了我和弟弟。窗下放的是一张笨重的老栎木桌子,我们的个子还没有长成,有时站立着,有时跪在一把高脚椅子上,趁着投进木窗的光束,在那里写写画画。后来盖起了三间瓦房,再后来盖起了临街房。每有新房子落成,母亲总由着我和弟弟去挑。临街房盖成后,沿着一组错落有致的台阶,可以登上房顶瞭望,可以晾晒小麦、玉米、花生。

    ⑨后来,我们随着父亲,住在了一个专为老干部规划建造的小院里。两层的小楼房,我和弟弟各自挑了高处的、大窗户的、南向的房间,而父母住在了厨房后面的、仅有一个小高窗换气的房间。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有点湿湿的。

    ⑩趁着母亲下楼散步,我走进她的卧室,坐在她常坐的位置,望向窗外:初冬时节,一排高大的白杨树,擎着满头红丢丢的叶子,乍一看犹如春天的花朵;小河边的垂柳,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披着金纱的新娘。视野偏左一点儿,能看到我工作的学校;抬高一点儿,有鸟儿在天空划过。倘若母亲立起身来向下瞧,能看到我下班归来的路径,能看到亲友们来访的身影。倘若母亲躺在床上,深夜仍旧无眠,也可与一窗月光絮说到天亮……

    ⑪于是,我的想法彻底不再摇摆,是缘自母亲的一句话。我在隔壁看书,母亲突然喊我:快来看,今天的云朵真好看,你拍一张给孩子发过去吧。

    ⑫以前,父母总把家里最好的地方,最明亮的位置,留给孩子,而他们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坐在暗淡处,看着孩子的笑脸与成长,为孩子加油、鼓掌。如今他们老了,我们也该留一扇窗给他们。

    (1)、概括在母亲和女儿是否换房这件事上,“我”的几次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3)、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三、写作(共5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许许多多的美景,许许多多的现象常常让我们感动,常常让我们回想,常常掀起我们心中的波澜。

    请以“让我”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描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