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非常重视对边疆的管理经营,以下区域地图所示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 2. 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札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
    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 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
  • 3. 按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②唐蕃“长庆会盟”

    ③大祚荣受封为渤海郡王
    ④八思巴被封为帝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
  • 4. 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巩固国防 C、防范内乱 D、减轻百姓的负担
  • 5.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即大元帝师,“授以玉印”,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其后,八思巴主管佛教事务的中央官署是 (    )
    A、典客 B、鸿胪寺 C、宣政院 D、理藩院
  • 6. 中国古代一位帝王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下列史实中,直接支持这一评价的有(    )

    ①轻徭薄赋,慎用刑罚  ②设安西都护府 
    ③回赠东罗马使者物品  ④册封章嘉活佛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7. 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 8. 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的设置( )
    A、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B、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 C、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 D、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
  • 9.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的学习主题是(   )
    A、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B、唐朝的制度革新和民族交融 C、辉煌的隋唐文化 D、繁荣的隋唐经济
  • 10. 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一些带有中亚、西亚流行图案的丝织品;中国清代生产的珐琅瓷器中描绘了圣母像。这说明(   )
    A、中国古代各民族联系密切 B、中国古代开明的对外政策 C、适应了对外贸易的要求 D、手工业技术精湛
  • 11. 《新唐书》记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文成公主),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于是“遗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据材料可知此举(   )
    A、促进了中原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B、有利于中原对周边民族形成向心力 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并发展 D、“和亲”是唐维持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 12. 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   )
    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匈奴威胁彻底解除 C、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 D、设置机构管理西域
  • 13. 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迁移情况。表中的都城迁移方向(   )
    政权迁都时间旧城新都
    北魏494年平城洛阳
    1153年会宁府中都
    1267年和林大都
    1644年赫图阿拉北京
    A、与民族迁移方向保持一致 B、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 C、表明中华文明的多元并立 D、反映出民族交融是一种离心运动
  • 14. 阅读下表,该表史实可以证明明朝(   )
    1514年葡萄牙海盗商船直接占“屯门” (今香港新界)
    1521年屯门葡人被明军驱逐,此后,所有朝贡国一概被禁止来广州通贡
    1543年葡人和一些中国海商在闵浙沿海骚扰,明将剿捕,反遭败绩
    A、海禁政策是外患的根源 B、海禁政策阻止了殖民扩张 C、实行海禁有一定合理性 D、海禁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 15. 下表为汉代人对汉朝的称谓。下述“大汉”“皇汉”和“强汉”的称谓体现出(   )

    作者

    书名

    内容摘录

    司马

    相如

    《封禅文》

    大汉之德,逢涌原泉

    班固

    《西都赋》

    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班固

    《汉书·陈汤传》

    建强汉之节,承明圣之诏

    范晔

    《后汉书·王符传》

    大汉之广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惰正

    A、军民拓展疆土的雄心壮志 B、尊崇儒术政策的影响 C、汉朝对国力和军力的自信 D、华夷之辨观念较浓厚
  • 16. 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
  • 17.  有学者指出:“虽然汉以后,曾有过魏晋南北朝的割裂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 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再度走向统一,在修史的过程中,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 皆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南北朝到隋唐( )
    A、统治者注重从道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习俗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统一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 18. 康熙帝认为:理藩院专管外藩事务,责任重大,“今作礼部所属,于旧制未合。嗣后不必兼礼部衔……”。后又以其名义晓谕吏部:“理藩院职司外藩王、贝勒公主等事及礼仪刑名各项……理藩院尚书照六部尚书,入议政之列。结合所学,下列关于理藩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外藩事务包含军政民等各项事务  
    ②理藩院自康熙帝始归属礼部管理

    ③属于中央机构且地位与六部相当  
    ④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 贞观年间中外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成就突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 B、朝鲜、日本的僧人来中国求学 C、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D、玄奘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 20.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
    A、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C、破坏了民族团结 D、使皇权空前强化

二、非选择题

  • 21. 【谈一谈】

    材料  秦汉帝国在秦始皇统一后,国势渐盛,至西汉武帝时代,通过一系列战争与外交,终于叩响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

    ——摘编自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列举史实对加下划线文句进行佐证,并概括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肇始于西汉的和亲政策,可从先秦时期华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婚姻中寻觅到踪迹。先秦时期,部落首领为自身的利益,采用联姻的方式建立利益同盟。春秋时期,华夏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间及各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活动更为活跃。中原王朝之所以产生以婚姻结戎狄的观念,与其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中原农耕社会以家族为核心,而家族又以血缘为依据,血缘则是建立在婚姻的基础之上的,“夫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为宗庙,下以为继后世者也”。而将联姻运用到处理民族关系之中,并将之制度化,形成专门的政治策略,则始于汉高祖之时。

    ——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材料二:唐代前期,唐王朝以“天下之主”自居,在奉行“华夷一家”民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显示对外藩首领的恩宠,当时公主和亲相当频繁。在唐代有史记载的和亲公主16人中,前期(肃宗之前),有12人,作为和亲对象的少数民族多达6个,在地域上遍及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安史之乱后,“华夷有别”观念占据主导,民族关系逆转,和亲次数锐减,只有4次,和亲对象均为回纥。在唐代前期“华夷一家”民族观念占据主导的前提下,唐王朝多将和亲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少数民族则多希望通过和亲来加强与唐王朝的关系,以得到扶持和奖掖。而中后期的和亲政策则成为唐王朝挽救岌岌可危局面的良方,此时和亲多为争取少数民族的军事支持,或是对其军事支持的奖赏。

    ——摘编自孙玉荣《论唐代民族关系变化对公主和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和亲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和亲政策的变化。
  • 24.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材料一: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 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 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攘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楚国。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 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 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 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 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

    时段

    传播情况

    A 清末新政 期间

    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年他提出,“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 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后来他用“中华民族” 或“中国民族”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B民国初期

    1912 年 3 月,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等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大同会(初名“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满族人恒钧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参加了此 会。该会发起电文写道:“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

    域,共谋统一,同护国权,当务之急,无逾于此。”

    C 抗日战争 前期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中华民族的著作大量出版,如郭维屏《中华民族发展史》(1936 年)、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1937 年)等。 这些著作都梳理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认为无论汉、蒙,或其 他各族之光荣事迹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耀,以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 华民族意识。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2)、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说明其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的目的。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关系、多种发展途径的特点,它本身贮藏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前人的智慧。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材料二:

    阅读材料,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