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检测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汉末“以鬼道教百姓,賨人(蛮族)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匈奴人刘渊以汉朝宗室自居,又“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这反映了( )
    A、少数民族大力推崇汉族文化 B、先进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C、汉族对少数民族吸引力强大 D、民族融合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提升
  • 2. 唐朝诗人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北宋翰林学士李邴的《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有云:“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由此可见( )
    A、朝贡贸易在唐代时达到顶峰 B、对外贸易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唐宋诗歌侧重描绘社会经济 D、宋代对外开放注重经济利益
  • 3. 据文献记载,宋代铜钱大量外流,成为国际流通货币,在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东海岸很多国家均十分普遍。这反映了( )
    A、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B、政府监管不力,造成大量流出 C、宋朝已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 D、宋朝经济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 4. 1689 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 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 5. 清王朝的民族政策强调“一切政治,悉因其俗”。雍正帝曾说:“朕思回民之有教,乃其先代留遗家风土俗,亦犹中国之人,……是以回民有礼拜寺之名,有衣服文字之别,要亦从俗从宜,各安其习。”这一观点(   )
    A、体现了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B、确保了民族关系的稳定和睦 C、加速了中华民族一元化进程 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 6.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 7. 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至今,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150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使得自治权得到了重要体现 B、表明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核心 C、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D、促使少数民族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8.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外交”成为战后中日关系的实际形式,“日本人民”被认为是反对日美反动统治的“朋友”。进入70年代,中国新闻媒体和外交机构频频改用更广泛意义的“民间外交”谈论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我国( )
    A、同周边国家关系得以改善 B、摆脱了西方的孤立包围 C、外交政策的制定日臻成熟 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 9. 1957年3月周恩来发表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话:“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谈话旨在( )
    A、强调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指出各民族间存在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 C、阐明历史地理因素影响政治制度的选择 D、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及其风俗习惯
  • 10. 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 11.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
    A、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C、少数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 12.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尽管国际局势不太平,但总体形势是和平与发展,故我们的外交应该向全方位转变。基于这种认识重新阐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调整了此前的外交策略。当时对外政策的调整( )
    A、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 B、使中国肩负起重建世界秩序的使命 C、稳固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大国地位 D、为经济建设营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 13. 截至2003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教职人员5100人。这说明我国( )
    A、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C、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D、民族文化认同感得到增强
  • 14. 有学者指出:亚洲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远见,以及两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对方的地区历史角色……美国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声称自己有义务传播这些思想, 这一信念常常成为美国的驱动力;中国则不同。材料意在表明( )
    A、中美远见决定了亚太地区的未来 B、中美观念的分歧影响着亚太局势 C、政治格局多极化制约了美国发展 D、中国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 15. 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国家的构建”强化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 B、“绝对主义国家”在中世纪与城市自治冲突较大 C、“西欧传统国家”下王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D、“近代民族国家”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
  • 16. 如表是一战爆发以来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声明、宣言、公约等。这反映出( )                                                                                                            

    1921年

    1941年8月

    1945年6月

    1946年7月

    1951年7月

    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难民署

    英、美两国首脑签订《大西洋宪章》

    《联合国宪章》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国际社会事务 B、国际组织都注重保护难民和维护人类健康 C、维护基本人权是国际社会共同呼声 D、国际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和基本人权的努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治理情况。

    朝代

    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立郡县;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

    和亲、武力征服、纳降、内徙、分化瓦解、派遣使者、屯田、册封官爵、羁縻统治等

    隋朝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部督、刺史,并可以世袭;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

    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主要是和亲、册封、内徙,还有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元朝

    设立宣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部署了大量军队

    屯田、册封、联姻、因俗而治等

    清朝

    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实行州县、八旗并存制;盟旗制;沿袭土司制度,后来进行‘改土归流’

    西北设伊犁将军、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设办事大臣

    封爵、给俸、年班朝觊、联姻等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施、和亲、羁縻、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 18. 奏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阅读两份奏折,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元年(1821年),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

    今咪利坚国夷人,佛兰西吐爹喇哪啡了,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佛兰西吐爹喇哪啡了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材料二: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接壤,17世纪以后,沙俄通过扩张,使得中国和沙俄互为最大的邻国。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已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捷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苏形成了结盟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帮助。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撤走援华工程师,拆除设备,几乎令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之中,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演变成正常化的中俄关系。现在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最重要的是还建立了中俄边境贸易,在互利互惠原则上发展沿边城市的全面合作。

    ——摘编自王钰《近现代中俄关系走向》

    材料二:二战后,日本一直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更重视日本作为战略基地的作用,要将其纳入它的战略体系中。美国片面炮制的对日“和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其目的是谋求使其长期占领日本“合法化”。1950年8月,美英公布了“对日和约草案定本”。其中,在领土问题上它违背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协议》的规定,故意把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等归属问题弄得含糊其词。同时,日本吉田政府在美国指示下,也同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所谓的“和约”,并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杜勒斯等人说蒋军驻扎在金门、马祖是“愚蠢和不明智的”,企图使蒋军撤出金马等沿海岛屿,把台湾与大陆完全隔离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起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美国开始调整对华、对台政策。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表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是中国对美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高民政《1949至1979: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军事政治较量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关系发展进程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表现并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对外政策调整的认识。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初期,掌握欧洲政治中枢的基督教势力彻底瓦解,从而破坏了中世纪欧洲统一的根基。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日益频繁和复杂,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使欧洲陷入可怕的厮杀而被撕裂,国际格局孕育着变化。正是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激荡时代,格劳秀斯撰写了“法学三步曲”:《论捕获法》、《海洋自由论》和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三卷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与会各国,不论宗教信仰、政体、国家大小都一律视为具有独立、平等的主权地位等,都体现了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

    ——摘编自《<战争与和平法>:从战争中寻找通向和平之路》

    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在此背景下,以西方《国际法原理》著作为蓝本翻译而成的中国首部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于1864年(同治三年)应运而生,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向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影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

    (1)、根据材料说明格劳秀斯撰写《战争与和平法》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万国公法》应运而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