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人民日报》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1949年9月30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人大的职能 C、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我国的国旗、国都 D、“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 2.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 3.

    下图是“习马会世纪握手”。这历史性的一握翻开了海峡两岸关系新的一页。回顾历史,打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事件是(    )

    A、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C、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D、2008年,海峡两岸直接“通商通航通邮”
  • 4.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   )
    A、“独立自主”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边倒”
  • 5. 这一年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等运动,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这一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全国有2.299亿多人参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示威游行,其中青岛市各界人民4万余人举行提灯游行示威。据此可知示威游行的口号是( )
    A、“内惩国贼,外争主权” B、“打倒四人帮”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重返联合国”
  • 6. 1954年第一届人大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下列内容出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是(   )
    A、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C、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D、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 7. 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下列实践符合题意的是( )
    A、提出“双百”方针 B、参加抗美援朝 C、实施“一五计划” D、出席万隆会议
  • 8. 下表为1952—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表:(单位:万吨)                                                                                                                                                                                                                      


    1952年

    1957年

    增长率%

    原煤

    6649

    13000

    96

    原油

    43.6

    146

    235

    135

    535

    296

    生铁

    193

    594

    208

    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C、“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D、经济建设过于冒进
  • 9. 下面为画家戈湘岚创作于1954年的作品《春耕》,下列对此画解读合理的是,该画( )

    A、再现了农村经济的恢复状况 B、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与特征 C、注重表现作者丰富而又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D、具有探究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场景的参考价值
  • 10. 据统计,从1950~1965年,原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以资方红利、定息、高薪等形式,从国家共拿走34.1亿元,超过全行业公私合营时他们的资产总额的42%。这可以说明( )
    A、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得到落实 C、一五计划建设注重所有制调整 D、计划经济体制稳定了民族工业
  • 11. 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12. 历史文物是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下图所示文物见证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B、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D、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的制定
  • 13. 某条约规定:“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该条约签订的直接背景是( )
    A、朝鲜战争的爆发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新中国的成立 D、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 14. 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次会议( )
    A、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B、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15. 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汉,三年后武汉国民经济发生的巨变如图所示。此外,武汉国营工业产值比重由7.5%升至25.9%。对这些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

    A、土地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武汉工业总产值成倍增长 C、“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使得城镇职工收入上升 D、至1952年,武汉国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 16. 黄炎培说:“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一所新的大厦来。这大厦是钢骨水泥的许多柱子撑起来的。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这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战线。”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大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B、“柱子”体现了平等团结的愿景 C、“第一”凸现共产党领导地位 D、“钢骨水泥”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 17. 1957年2月,中央明确指出“在群众中广泛地开展储蓄运动,是减轻市场供应紧张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是为了(    )
    A、促进生产资料的生产 B、保障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 C、宣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D、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 18. 1955年3月,毛泽东指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生产力就会起来暴动”。为此,中央决定东北、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停止发展,全力巩固;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在巩固中继续发展:山东、河南等地适当收缩。这有利于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B、纠正合作化运动过快的问题 C、国家工业布局均衡发展 D、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启动

二、材料分析题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后,受战败的刺激,国人东渡留学的热情高涨。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开启了留日教育的闸门,地方督抚率先派遣了留日学生。维新运动时期,留学生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有了崭新的形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强调教育要传授中国传统之学,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之不足,这受到清政府的赞赏并广为刊布。后留学日本成为时代潮流,带动了晚清留学教育的风起云涌。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成为中国“存亡绝续”所仰赖的力量。

    ——摘编自刘晓琴《晚清民初留学生社会形象及其演变》

    材料二:1921-1925年留学美国官费生籍贯统计表(局部)                                                                                                                                                                                                                                                                                                                        

    年份省份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总计

    百分比

    江苏

    31

    35

    55

    29

    23

    173

    18.52

    浙江

    11

    17

    25

    13

    6

    72

    7.71

    广东

    8

    21

    11

    4

    22

    66

    7.07

    安徽

    7

    9

    6

    6

    4

    32

    3.43

    江西

    3

    13

    6

    5

    2

    29

    3.10

    直隶

    3

    14

    5

    3

    2

    27

    2.89

    ——摘编自孙璐《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一个突出的困难在于建设和管理人才奇缺。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尽管“留苏潮”经历了潮起潮落、起伏曲折,但它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各种专门人才。

    ——摘编自周尚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赴美留学学生群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形成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留学潮”的认识。

三、论述题

  • 20. 【漫画时代】

    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根据漫画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