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选必1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 基础夯实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推断( )
①世袭制代替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③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臣民
④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 据《国语》记载,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文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这表明当( )A、礼乐制度彻底崩溃 B、周王完全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3. 战国时郡是设于边境地区。边地原为荒僻之地,人口稀少,虽然面积大于县,其地位却比县低。后来边地逐渐繁荣、人口增加,乃于郡下设县。于是在边地有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这说明( )A、兼并战争推动管理体制变革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普遍推广 C、经济发展影响政治体制变迁 D、各国变法成效已然得到体现4. 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 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 C、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D、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5. 《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A、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 C、采用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6. 有学者认为,在三省制下,“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这说明三省制下( )A、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政府有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7. 晚清时期,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所,学生12282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清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重视 B、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 C、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 D、晚清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8. 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C、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 D、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9. 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A、社会基础薄弱 B、违背社会潮流 C、导致军阀割据 D、缺乏理论依据10. 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11. 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1950年
1952年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地主、富农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D、“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12. 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此后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名。该部法律的实施( )A、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B、建立起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践行人民民主的原则 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13. 虽然伯里克利在演说中提及雅典的民主制度遵从法律,然而在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中,无论是控诉罪名的模棱两可,还是陈述证据的模糊不清,乃至于判决量刑的摇摆不定,都与之不符。这反映出( )A、雅典民主和法制均维护奴隶制 B、雅典审判并未遵从客观的理性 C、直接民主会导致司法的主观性 D、苏格拉底破坏了雅典民主原则14. 有学者指出:(罗马)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案例的特殊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这一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A、法律实践中的理性色彩 B、行政官掌握最高司法权 C、罗马法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D、罗马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15. “撤回忠诚”是从11世纪开始的欧洲封建关系的法律特性,意即封建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中,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以上材料说明欧洲中世纪( )A、城市平民拥有充分的自由 B、国王与教会分享权力 C、政治上没有实现中央集权 D、领主与附庸地位平等16. 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汉朝建立了一个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南抵南海、北至贝加尔湖,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刘邦建汉后,实行无为而治。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在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劝谏下,逐渐重视儒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最终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其辖境内民族统称为“秦人”。汉朝建立后,国力不断强盛。在与匈奴、诸羌、西南夷、百越和西域诸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各邻国和邻族逐渐称汉王朝的使者为“汉使”。到东汉时,汉民族已有“汉人”之称。
——摘编自段红云《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18.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1)、 请写出材料一中“值得信赖的政府”的名称。结合所学,列举政府建立初期“合理的政治制度”。(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着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以促进一切意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1950年)
材料二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立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法》就是基于这一总路线制定的。按规定,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这五大财产,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从1949年到1952年,全国耕地面积,由0.98亿公顷,增加到1.08亿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8.95公斤,提高到288.12公斤。农业生产要素产出率实现快速提升全国粮食平均每公顷产量,由1949年的1029.3公斤提高到1955年的1416.7公斤,提高了37.6%,年均递增5.5%,这是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实现的(也有恢复性增长因素)。
——摘编自郑有贵《新中国土地改革开辟现代化通途》
(1)、 根据材料一,揭示建国初期建立新的婚姻制度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背景。(2)、 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特点。(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妇女解放和土地改革产生的共同意义。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2)、 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确立并通过自我发展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