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新)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08 类型:一轮复习
一、诗歌鉴赏
-
1. 古代诗歌阅读
定风波·赠杜鹃花①
辛弃疾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
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 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瓢泉(今江西省铅山县境内)。此前,词人曾被起用,但很快又因其准备整军,以恢复中原失地的政治举措与当权者因循苟安的方略不相协调,遭到弹劾,被革职。同时,词人的住宅又遭火灾,于是他便移居瓢泉,寄情山水,一住八年。这一时期,虽然他大声疾呼地干预时政、鼓动恢复失地的文字略有减少,但其壮志难消,只是表现得更为委婉、更加深沉罢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入笔起波澜,明确了时序的变化,以此构成春天到来又归去的两个层次。 B、用“海棠魂”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 C、词的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之上,着重描绘杜鹃花的姿色,并引出词人自己的议论。 D、词人问究竟谁能为花做主,此处“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惜花人”也另有深意。(2)、本词上片第二句“杜鹃声苦不堪闻”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了“杜鹃”。请结合两首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作品在抒情方面的异同。2. 古代诗歌阅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孤雁儿
李清照
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这是一首悼亡之作,约写于建炎三年赵明诚逝世后。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B、李清照以一“惊”字,写笛声催开梅花,梅花因听到了笛声而醒悟到春天已经到来,惊讶地绽放了自己的花朵,形象生动。 C、苏轼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以抒写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和思念,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 D、李清照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营造出孤寂凄婉的意境。(2)、两首词在线索安排上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3. 古代诗歌阅读题李次云窗竹
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
黄庭坚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像① , 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②老斫轮:斫轮老手。《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和黄诗都以“竹”为写作对象,题材虽相同,但前者是题画诗,后者是咏物诗。 B、白诗前三句“鸣凤管”“钓鱼竿”“千花百草”都是对竹的陪衬,与末句构成对比。 C、黄诗前二句写东坡墨竹神态,“写竹真”强调先从形似入手,然后再描写它的枝叶。 D、白诗“留向纷纷雪里看”与黄诗“枝掀叶举是精神”中“竹”的精神内涵并不相同。(2)、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 古代诗歌阅读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① , 青眼聊因美酒横②。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②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痴儿”自称,颇具谐趣,“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倚晚晴”三字写出诗人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下的愉悦。 B、颔联既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其意境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同。 C、颈联用伯牙摔琴谢知音和阮籍青白眼事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因知音不在,只有清樽美酒相伴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 D、尾联诗人通过“归船”“白鸥”的想象,既呼应首联,又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余味无穷。(2)、诗歌往往卒章显志,有人说此诗的意旨就落在尾联一“归”字上,请说说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归”?5. 古代诗歌阅读南乡子
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①。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注】①相传蓝桥有仙息,为唐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描写了由雨转晴的景象,“暗”字从光线着笔,“报”字则将风人格化。 B、第三句描绘云出山明的景象,“明”与首句“暗”相呼应,写出了词人的心境的变化。 C、上片尾句由景及人,描写了词人酒后赶路的片段小景,勾勒出一幅明丽轻快的画面。 D、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梦不成”意指归乡梦难成,故下句有“何处觅云英”的感叹。(2)、本词末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都有水的意象,两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古代诗歌阅读宝剑吟
陆游
幽人①枕宝剑,殷殷②夜有声。
人言剑化龙③ , 直恐兴风霆;
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
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
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
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
[注]①幽人,幽居的人,隐者。②殷殷,象声词,形容雷声。③相传西晋张华叫雷焕替他寻找宝剑,雷焕找到一对宝剑,宝剑后来化为两条蛟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者枕着宝剑人睡,到深夜感觉宝剑在发声,“鸣不平”解释了宝剑发声的原因。 B、诗歌借用典故,想象“剑化龙”,而龙能兴起风暴雷霆。“恐”写出了隐者的害怕。 C、“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赋予龙以思想,龙如果不是被压制,就会愤然远征。 D、隐者起身,把酒洒在地上来祭剑。隐者表面上劝慰宝剑,但激愤之情却跃然纸上。(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宝剑的形象特点和宝剑形象蕴含的意义。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卜居①
杜甫(唐)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靖蜓齐上下,一双鸿鹅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卜居:《楚辞》 中有屈原名篇《卜居》。此诗是诗人寓居成都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卜居 ”即“选择居所 ”,诗人首联写居所的自然环境和选择居于此的原因。 B、“出郭 ”一词是一语双关,字面的意思就是诗人避难入蜀,远离了政治的漩涡。 C、颔联中的“尘事 ”指的是尘俗之事,而“客愁 ”指的是诗人行旅怀乡的愁思。 D、“堪 ”的意思是“能够,胜任 ”,“须 ”则有“应当 ”之意,“向 ”即“前往 ”。(2)、同样写蜀地,此诗和李白《蜀道难》的景与情有何不同?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名。②树杪:树梢。③文翁:汉代庐江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 B、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强调当地民风淳朴。 D、尾联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借以传达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2)、诗的颔联与《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写山中之雨,画面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9. 古代诗歌阅读无题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①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①鱼书,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句,后 因以“鱼书”指书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无题》与李商隐的《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 诗类似, 故隐其题,寄托其意。 B、首联描绘了两个瞬息变幻的特写镜头, “油壁香车”和“峡云”倏忽消失,令人怅惘。 C、颔联互文见义,描绘了溶溶月光之下, 庭院里梨花摇曳、池塘边柳絮萦回的清幽意境。 D、颈联中诗人想象着思念的人在萧索的寒食禁烟中孤独凄凉的情景,更加深了相思之情。(2)、本诗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同样是表达相思之情, 但两首诗表达相思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10.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和①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C、“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之长。 D、这首酬和诗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1.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
刘禹锡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 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 诗酬和。②羽翰:翅膀。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 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 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 白雪 ”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 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 ”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 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 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2)、“桃李 ”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 ”与陶渊明《归园田居》 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中的“桃李 ”,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请结合诗 歌内容简要分析。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①退居述怀二首(其二)
[宋] 韩琦
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
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民流河抹岸②, 颍湖春早柳萦桥。
相从谁挹浮丘袂③, 左右琴书酒满瓢。
[注] ①公元 1071 年,欧阳修退居颍州。②魏境,指大名府境。黄河决口,大名府境内洪水泛滥,
人民流离失所,时韩琦在任。③晋郭璞《游仙诗》中有“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辞官回到颍州后,写了退居述怀诗给韩琦,韩琦写下此诗相酬答。 B、诗人开篇赞美欧阳修急流勇退,并自问何时可以融入农耕采樵的生活中。 C、颔联中“不间”“难因”,突出二人友情的深厚以及对朋友品格的称赞。 D、尾联用典,诗人想与仙人浮丘同上仙山,表达想要摆脱黑暗官场的愿望。(2)、《四库全书总目》中评论韩琦诗歌“蕴蓄极深”,请分析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注】
欧阳修
萧条鸡犬乱山中,时节峥嵘忽已穷。
游女髻鬟风俗古,野巫歌舞岁年丰。
平时都邑今为陋,敌国江山昔最雄。
荆楚先贤多胜迹,不辞携酒问邻翁。
【注】景祐三年(1036)作,时被贬夷陵令。夷陵,今属湖北宜昌。元珍、表臣,分别是诗人的两位友人丁宝臣、朱处仁的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上句描写山县景况,下句感叹岁月流逝,“穷”指诗人的境遇。 B、颔联承接上联,描述当地相沿已久的年末习俗:梳妆出游,载歌载舞,欢庆丰年。 C、颈联运用对比,诗人由夷陵的今日联想到它的往昔,“平时”是太平时日的意思。 D、尾联叙事,写诗人携酒访邻,问询古事,与杜甫《客至》最后两句情感不同。(2)、近人高步瀛评价此诗“兴会飙举”,即意兴昂扬超逸。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寒食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杨徽之与郑起二人均负诗名,同为五代后周的宰相范质所赏识,擢任台省之职,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二人被贬为外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寒食前一二日的清明出游,首联以“清明”点出出游的时间:“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 B、颔联二句二景,一高一低,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与“寂寂山城”相呼应,较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C、颈联耐人寻味。“天寒”与“乍暖还寒”相同一语双关,点出季节的气侯特点,也抒发了诗人内心因贬官而生发出的凄寒之情;“酒薄”暗示诗人心有愁绪,饮而无味,不能成欢。 D、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仍不失为唱叹之音,回扣诗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易断魂”的原因。1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画松
元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璪画中的古松翠绿的树枝和盘曲的枯干形态各异,神韵不一,但都能体现松树的风骨。 B、诗人由张璪的画联想到世俗画师,认为他们的画埋没了松树的气度,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歌三、四两句和七、八两句相呼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张璪画松的独特之处。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2)、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①,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②,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③。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夏,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②《卜居》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③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作者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诗人形象。 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2)、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简析“戏”体现在哪里?17.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黄庭坚①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 , 故人颇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解征鞍”“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诗人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繁文缛节的反感以及政治黑暗的不满。 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18. 古代诗歌阅读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 , 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之所见,抒望中之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B、颔联写诗人望见积雪映着寒光,旌旗猎猎飘扬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C、颈联前句写险要的地形,后句写战争的态势,把北国严冬战地的形势,宏观地勾勒出来,富有气魄。 D、尾联中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的两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2)、有人评价此诗“惊”字最富神韵,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20.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夜雨
陆游
齿牙摇动鬓毛疏,四壁萧然卧草庐,
急雨声酣战丛竹,孤灯焰短伴残书,
壮心未减从戎日,苦学犹如觅举初。
自笑坚顽谁得似?同侪太半已丘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虽是夜雨,但本诗并未以它为主要写作对象,而是重在抒情言志。 B、第二句的草庐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四壁萧然透露了其清贫的家境。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写急雨猛烈击打丛竹,暗示了诗人依然有从军的愿望。 D、尾联写作者生命力顽强,平辈人大部分已经去世,字里行间含着无限感慨。(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