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复习练习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08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言知识运用(1-4每小题3分,5、6题各4分,共20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liàng) 应(hè) 落(zháo) 繁花叶(nèn) B、镜(líng) 萧(sè) 转(wán)   咄逼人(duó) C、(kuàng) 啬(lìn) 徘(huí) 翻来去(fù) D、(yùn) 清(chéng) 临(lì) 絮叨叨(xù)
  •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壮 静谧 干瑟 花枝招展 B、抖擞 高邈 哄托 呼朋引半 C、娇媚 屋檐 贮蓄 淅淅沥沥 D、宽敝 凄冷 烂漫 山岛耸峙
  • 3. 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一觉醒来,昨天还含苞的瓦屋山杜鹃,今晨都开放了,一片盛开的紫红色让人喜出望外。许多游客都呼朋引伴地携手爬山,观赏这遍山的美景。还有一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退休老人们,三五成团地互相拍照。在这一片盛景里,每个人仿佛都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寄托地,各得其所地享受着花海的芬芳。 

    A、喜出望外 B、呼朋引伴 C、花枝招展 D、各得其所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出版社的不完全统计,这本书迄今为止已发行逾200多万册左右。 B、《流浪地球2》的热映,使中国科幻电影事业迈向一个新时代。 C、这家工厂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和噪声,周边居民对此意见很大。 D、在学习中,我们要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5. 请根据下面的句式和内容仿写句子。 

     友谊,像一朵鲜花,芬芳你我的心灵;友谊,像一根纽带,拉紧你我的双手; 

     答:友谊,;友谊,。 

  • 6. 朱自清笔下的《春》非常美丽,古人也很喜爱春天,经常春游踏青。请你结合下面材料,说出踏青习俗的特点。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游览。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楔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杜甫在诗中也曾记载了皇家浩浩荡荡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踏青这种民俗历来有所讲究,每当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之时,人们便脱下长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 , 到西河美稷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 , 诸儿复送至郭外 , 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郭伋传》,有删改)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完成,完结。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日中 期:约定 B、尊君在 不:同“否” C、使君到 闻:听说 D、日告之 计:计策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B、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C、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D、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元方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也能体现出元方的“方正”。 B、乙文中,由数百名儿童专门拜迎以及送别郭伋,可以从侧面看出郭伋威名远播,受到群众认可。 C、甲文中的友人“对子骂父”展现出其无礼,乙文中的郭伋“止于野亭”展现出其做人守诚信。 D、甲乙文都详细描绘了儿童的待人之道,突显了元方及数百童儿活泼顽皮、天真烂漫的性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 8. 阅读苏轼的《东栏梨花》,完成下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派纷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哀愁,在地方做官。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从颜色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出梨花盛开和柳叶色浓,形成对比。 B、“柳絮飞时花满城”运用了动态描写,春意之浓跃然纸上。 C、“惆怅东栏一株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的梨花比作雪。 D、全诗描写了东栏梨花盛开的景象,没有丝毫颓废伤感,只有对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诗句。 
    (1)、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5)、《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春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的“红”富有动感,照应了“太阳的脸”的特点,非常生动;三个“起来了”,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 B、第③至⑦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共五幅春天的图景。 C、第⑤自然段文字从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四个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 D、第⑥自然段“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直接描写出春雨的滋润,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2)、下列对本文关键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中的“酝酿”一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变幻多姿的特点。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妙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细密迷蒙的情状。 D、“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春雨,而且写春风;“织”字是紧承上句“像花针”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
    (3)、下列对本文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B、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本体,春天是喻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各自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 C、本文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其中“情”可以细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现在置于其后,显出错落,颇有趣味,也凸显出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 1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匠人们的娴熟技艺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数十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固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专注坚守的同时,更应将娴熟的技能传承下去。在当今社会,许多民间独门手艺亟待挖掘和继承,如斗色剪纸、木板水印、推光漆器、宣城制笔等传统手艺已濒临失传,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的精神永不过时,我们呼唤更多的“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涌现出来,只有做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孙纲《“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 

     【材料三】中国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而如何进行培育,首先是作为教育机构要转换教育思维。当前的各类学校,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动手实践是一大通病。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中要予以体现;其次是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在一些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市场营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要优于工匠和技术工人,这无疑是在挫伤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在企业内部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工匠的辛苦付出进行奖励,对企业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是全社会对工匠应给予人文关怀。工匠和简单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不同,工匠的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只有全社会理解了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陈华文《喧嚣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中“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工巧匠将技艺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这种追求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就是工匠精神。 B、工匠们发自肺腑、专心如一地热爱职业,甚至到达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工匠精神。 C、工匠精神中不仅蕴含着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D、只有人人成为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才能疗治浮躁风气、短视心态,探寻美好器物。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只有做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B、工匠虽然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但也有着创造性和开拓性,全社会要有人文关怀,才能呼唤回工匠精神。 C、工匠精神培育应该从教育抓起,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不仅要重视书本理论,还应大力加强动手实践教育。 D、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激励机制,重视技艺精湛的工匠和技术工人,激发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合材料,请你说说工匠精神对我们青少年的学习有什么启发意义?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破冰迎春归 

     乔忠延 

     ①立春时节,黄河湾。 

     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犷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 

     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 

     ④春天门开啦! 

     ⑤春天回家吧! 

     ⑥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这画面雄壮豪迈,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 

     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长旺村,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别看这春色不多彩,不纷纭,没有花开时的五颜六色,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长旺村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 

     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 

     ⑨破冰迎春归! 

     ⑩抡起钢钎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 

     ⑪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 

     ⑫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 

     ⑬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 

     ⑭背冰!亮膘! 

     ⑮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 

     ⑯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在申报项目的这一年,那口口相传多少代的话语需要凝结在纸面。“背冰”好写,“亮膘”则有不同见解。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亮膘,亮出健壮肢体!亮彪,亮出彪悍胆魄!辟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 

     ⑰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 

     ⑱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愤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哈呀,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 

     ⑲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短句成段,交代了时令及地点,为下文描写蓄势。 B、第⑦段“婴儿”喻指嫩草,体现了乡亲对报春绿意的珍爱。 C、第⑩段对破冰场面的描写,表现出破冰场面的震撼人心。 D、本文形散神聚,句式丰富多样,语言含蓄委婉,饱含深情。
    (2)、请你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 

    (3)、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 

    (4)、请你联系全文,谈谈第⑲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名著阅读(共6分) 

  • 13. 下面对《朝花夕拾》中有关篇目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爱农》追述了我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对这位爱国志士的同情和怀念。 B、在《琐记》一篇中提到,当时我不顾老一辈的反对,最爱看的一本书是《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中,追忆了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D、《无常》描述了儿时迎神会中“无常”爽直而公正的形象深受民众的喜爱,在夹叙夹议中予以了所谓的“正人君子”辛辣的讽刺。
  • 14.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影响着我们,成为我们人生的启蒙导师。阅读《朝花夕拾》,下面人物中,你认为谁才是鲁迅的启蒙导师?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 

     ①阿长 ②藤野先生 

五、写作(60分) 

  • 15. 老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济南冬天的小山描绘得形神毕肖,尤其是小山上的薄雪,似乎有感情、会害羞,语言生动形象,又富有情调。请你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景物片段,做到情景交融。(150字左右) 
  •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今年九月,你踏入初中大门,新老师、新同学、新见闻、新感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充满希望,这是你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九月,一定发生了不少令人难忘的事情。 

     请以“九月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不得照抄材料;②说真话,抒真情;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