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时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宋代统治者自立国之初,便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商业发展的措施,“一切弛放,任令通商”,使其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自由发展。这表明宋初( )
    A、经济政策较为务实 B、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C、农耕经济发展缓慢 D、税收来源出现变化
  • 2. 茶法是古代政府管理茶叶生产、运销、税收的法规。如图为北宋徽宗时期的茶法流程图,该图反映出宋徽宗时期( )

    A、政府规范茶税征收程序 B、茶叶经营已日渐专业化 C、茶叶专卖政策得以实施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 3. 北宋神宗年间,北方田土数占全国的31%,所缴税粮比例占到全国总量的54.7%。由此可以推断,当时( )
    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北方土地生产力水平高 C、税制改革影响赋税的比例 D、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 4. 宋人庄季裕曾记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这说明当时(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经济城镇兴起 C、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D、边境贸易繁荣
  • 5. 图1和图2为不同时期的货币.其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对外贸易的需要 C、商品贸易的需要 D、国家统一的推动
  • 6. 南宋政府优待外国商人并鼓励中国商人外出经商。泉州港阿拉伯客商贩来乳香价值30万缗,市舶司纲首(领班)蔡景芳招徕外国货船,都被补授低级武阶官;泉州、广州市舶司主管官员到外国引客商或贩货回国,每满100万两就升一级官。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因商业贸易而提升 B、商业税收对政府财政经济影响巨大 C、政府以政治手段强化对商业的控制 D、官商一体的对外贸易模式初步形成
  • 7. 宋初,宋太宗下诏指出,江南江北种植不同,“风土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要“杂植”。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这说明当时(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精耕细作技术水平提高 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 8. 唐宋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下图反映的是( )

    A、唐代诗人分布情况 B、唐代军队驻防情况 C、宋代词人分布情况 D、宋代军队驻防情况
  • 9. 考古研究发现,汉唐墓葬根据墓主身份的不同,其形制表现出极为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到了宋朝,未获得诏葬的高品官和中低品官的墓葬中则出现了与庶民墓相仿的“从俗而葬”现象。这表明宋朝( )
    A、社会生活呈现世俗化趋势 B、封建伦理观念已受到冲击 C、市民阶层的地位获得提升 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 10. 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由此可知,宋代( )
    A、专卖制度日益趋向解体 B、商业发展突破体制的束缚 C、商人主导市场交易活动 D、政府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
  • 11. 北宋大臣文彦博对宋神宗说行交子不便,神宗说:“行交子,诚非得已,若素有法制,财用既足,则不须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难无有不已之事。”据此可推测北宋发行交子( )
    A、与北宋中期财政困难有关 B、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 C、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D、使之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 12. “禁榷”是中国古代对重要商品采取政府垄断经营制度。北宋政府禁榷的范围包括盐、茶、酒、醋、铁等,其禁榷范围之广、攫取商品利益之大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宋代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财政的紧张 B、重农抑商的强化 C、城市经济的繁荣 D、社会治理的完备
  • 13. 根据下表,元世祖忽必烈大规模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至元十六年(1279年)

    派五千名军人并征调大批民工,开凿大都至通州的运河

    至元十七年(1280年)

    调侍卫军三千人,再次开发通州运粮河

    至元二十年(1283年)

    开凿直沽新河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疏浚神山河、滦河和扬州的运河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开会通河,从山东须城安山到临清,与运河相接

    A、解决南粮北运困难 B、加强江南地区控制 C、加快国家统一步伐 D、促进南北民族交融
  • 14. 据史书记载,元代出现一种标准船型,船体窄长,长宽比为7.6,载重量为150~200料(料,古代造船计量单位),约为12吨。这种标准船型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运河航道运输的需要 B、造船技术的进步 C、长途海运航线的开辟 D、中央集权的加强
  • 15. 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描述宋代社会“凡吉凶之事,自有所谓‘茶酒厨子’专任饮食请客宴席之事。凡合用之物,一切赁至,不劳余力。虽广席盛设,亦可咄嗟也”。这印证了( )
    A、宋代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生活 C、士农工商等级观念遭到冲击 D、理学出现促使生活观念改变
  • 16. 宋代人刻印书籍,往往在书的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刻一“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如图中的“牌记”写明“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盗版)”。下列对宋代“牌记”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程朱理学的主张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规范了活字印刷的流程 D、丰富了宋代书籍的内容
  • 17. 宋代按照房屋、地产课税及经营资本多少把市民阶层划分十等,但重视节日之风与节日消费行为却不分贫富。富者极尽奢华,贫者“积累假借,更易新衣”。这表明( )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城市发展刺激消费观更新 C、土地买卖频繁进行 D、市场需求刺激纺织业发展
  • 18. 南宋后期,《袁氏世范》在分析士大夫子弟可就之业时,虽然仍将习儒登进士而致富贵视为首选,将私塾教师作为第二选择,但同时也将代书人、巫医、僧道、农业、商业、技术等作为养生之计。这反映出来宋代( )
    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政府商业政策发展变化
  • 19. 唐代法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宋代中期以后法律上则将“奴婢”之名改为“人力”“女使”,佃户、雇工、人力、女使等皆为国家“编户齐民”。这表明宋代(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政府对民众控制力减弱 C、儒家民本思想得到贯彻 D、封建等级制度走向解体
  • 20. 如表为北宋若干时期江南与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情况(单位:户、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江南地区

    全国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980年

    349283

    890672

    6418500

    16367175

    5.4%

    1078年

    1120331

    2856844

    16603954

    42340082

    6.7%

    1102年

    1265762

    3227693

    18113945

    46190560

    6.9%

    A、个体农耕规模扩大 B、宋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已完成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劳动力增长支撑江南经济发展
  • 21. 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
  • 22. 宋代地方官员在奏议中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之四方,固不以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这反映了宋朝( )
    A、土地兼并加速了人口的流动 B、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百姓摒弃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D、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 23. 圩田是一种在沼泽或淤滩上造田的方法,宋代人均耕地4.4亩,南方却不足这个平均数,伴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圩田技术在南方有较大发展,这反映了( )
    A、南方经济日益发展 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C、南方的生产力先进 D、农耕技术不断成熟
  • 24. 唐代之前商人奉行“千里不贩籴”的行规,远距离运粮成本高企。至宋代,“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并涌现出一批商业重镇,包括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等。这反映出( )
    A、水运交通发展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B、抑商政策废弛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 C、区域经济繁荣促进地域性商帮兴起 D、城市商业繁荣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 25. 唐宋时期,作为社会等级划分的四民概念逐渐向职业差异的四民概念转化。此外,城市居民职业的广泛性,已远非“四民”所可涵盖。这反映出当时( )
    A、“农本”思想发生根本动摇 B、传统社会结构出现变化 C、“四民”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D、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强
  • 26. 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主要得益于( )
    A、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 B、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 C、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 D、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 27. 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 28. 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监察御史王岩叟奏言:“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反映出当时( )
    A、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B、佃户权益得到保护 C、租佃经营方式解体 D、封建依附关系减弱

二、非选择题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都城的变迁

    材料一:自西周以来,许多王朝在西安建都。为了都城的营建及其他相关土木工程活动,关中及其周边山地的原始森林遭到大量砍伐。隋朝建都时,生态破坏导致农田面积缩小,粮食单位产量和总产量下降,农业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衰退,关中“天府之国”的优势丧失。随着都城人口的增长,关中农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凸显,长安难以依靠关中达到自给自足。隋唐时期的漕运和交通开发就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

    ——摘编自霍斌《史说长安·隋唐卷》

    材料二: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回游移。这种政治文化中心的游移不定,直至晚唐节度使朱温灭掉唐朝,彻底迁都洛阳并开启五代而结束。此后,洛阳开始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唐朝后的五代政权,有三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也曾定都洛阳,两个政权(后汉、后周)定都汴京(开封),开封又一次进入历史视线,后来的北宋就定都汴京(开封),而南宋政权又把都城移至临安(杭州)。

    ——摘编自王宁宁等《从隋唐大运河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东移与乐舞形态格局嬗变》

    材料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隋至南宋时期都城变迁趋势的认识。

  •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的土地交易

    材料一:宋代土地交易的一般法定程序                        

    “先问亲邻”

    《宋刑统》规定:“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叔伯弟侄等),不买,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书立文契”

    买卖契约由官府统一印造,并收取工本费。契约上须写明顷数、坐落、四邻界至、产业来历、典卖原因、原业税钱、交易钱数、悔契责任、担保人姓名等。

    “过割赋税”

    土地交易时,须将附在土地上的赋税义务转移给新业主,并由官府在双方赋税籍账内改换登记,实现“割税离业”。

    “纳税投印”

    买卖契约经官府严格核验无误、交纳契税(土地交易税)后,再由官府在契书上加盖官印,以示交易合法。

    ——据郑定、柴荣《两宋土地交易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材料二:土地问题是从古到今一直讨论的话题,“中国农民对土地的黏着性,远较他国为大⋯⋯把土地当作婴儿”,历代统治者在土地问题上采取的措施也都比较谨慎,而土地问题的研究不仅对宋代社会的研究大有裨益,同时对于处理当今土地问题也有借鉴意义。

    ——据尼安木《宋朝土地交易研究》

    根据材料一,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解读。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税收比较表                                                                                                                        

     

    岁入粟

    岁入布绢帛

    税钱(万)

    间接税(万)

    估算总计(万)

    实物(万)

    折算额(万)

    实物(万)

    折算额(万)

    天宝年间(742—756)

    2500

    800

    2700

    1350

    20

    0

    2170

    熙宁十年(1077年)

    1788.7

    1252.1

    267

    1336

    564.6

    4248.4

    6198.7

    ——据刘光临关梁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

    材料二:据杜估《通典·食货二》估算,唐天宝年间计账户数约890余万,以平均每户所垦田数不超过70亩估算,天宝年间垦田数合计约6.2亿余亩。根据熙宁五年(1072)土地清丈所得,当时垦田数约4.62亿亩;熙宁十年(1077)户数约1788.7万.

    ——据刘光临关梁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

    材料三:

            图1 北宋东京商业区示意图

    材料四:  

                图2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唐宋税收的差异作出合理解释。

  • 32.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代、宋代、清代)各地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注:图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书院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代社会保障制度概况                                                                                                                                                                                         

    构成

    措施或机构

    说明

    荒政

    振济

    以赈济和赈贷为主,如仁宗皇佑五年“诏转运司振邕州贫民户贷米一石”,哲宗元佑八年“出钱粟十万振流民”等

    调粟

    由政府出面解决灾年的粮食暂时性短缺问题,如嘉定二年“命江西、福建二广丰稔州,籴远以给临安”

    仓储

    主要包括常平仓和义仓。到1069年时,常平仓贮谷总数竟达一千四百万石;义仓是农村储粮备荒进行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

    养恤

    居养院

    收养孤寡等贫穷不能自存者为主的综合性慈善机构

    安济院

    主要功能为收养鳏寡孤独贫病不能自存之人并给以医疗保障

    慈幼局

    主要针对社会弃子溺婴这一社会问题而设立,在保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收养男女婴儿达两万人之多

    漏泽园

    类似现代公墓设施。作为孝道的表现之一,政府重视收埋“无主者”和“军民贫乏亲属,愿葬漏泽园者”

    其他

    义庄

    也称义田,主要由一些入仕的士大夫用其秩禄买田置办,赈养族人,对官方社会保障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杜伟《略述两宋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 34.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宋初至澶渊之盟
    (公元960-1004)
    3735.2433038.93617.31406.28
    澶渊之盟至绍兴和议
    (公元1004-1140)
    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
    (公元1140-1279)
    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
    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放、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市场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信息。请指出上图中三个市场集中分布的区域并分析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