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轮复习:文化常识 基础练习(二)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0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也称青宫。古代太子居东宫,东方属木,色为青,故称。 B、殿试,科举最高级别考试。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由礼部主持。 C、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高大楼台,常用来代指朝廷或者京城。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 2.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内的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B、单于,匈奴称其最高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单于,是汉译的简称。 C、平明,黎明。古代常根据天色变化来纪时,如“日入”“黄昏”“人定”“寅时”等。 D、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 3.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一般自取,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B、藩镇,亦称方镇,唐代始设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长官多为节度使。 C、姓氏,在春秋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统称为姓。 D、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
  • 4.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预定,故言“行在”。 B、宰相,古代辅佐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长官的通称,通常和丞相的职位相当。 C、蜡书,古代的一种保密书信。将书信封在蜡丸里,有防泄密、防潮防水之用。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主管起草文书、兼管典籍、历法等事。
  • 5.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配对,周而复始,循环记年。 B、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用京师代指京城。 C、察,指察举,指古代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如《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 6.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 B、中贵,宫中的权贵,即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大内。 C、孝廉,古代征辟制选用官员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D、故事,先例。如果典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古人就参照故事来行事。
  • 7.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谏,用含蓄委婉的话规劝君主或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B、教授,意为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主管学校课试事务。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先秦诸侯与后来诸侯王的自称。 D、山东,指泰山以东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 8.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 9.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有成语“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B、三司署,三司官署,唐时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 C、授、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拔、擢、升、出等;表示降低官职的词有贬、谪、左迁等;表示罢免官职的词有罢、黜、夺、免等。 D、礼部员外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
  • 10.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B、“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指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C、“修禊事也”中的“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拔除不详。 D、“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诩,他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
  • 11. 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⑤
  • 12. 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C、廷试,殿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
  • 13. 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 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墓志铭,是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记录死者生平和对死者称颂、悼念等。
  • 14.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宫中的权贵,即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大内。 B、公主,封建社会通常是对皇帝女儿的称谓,公主封地,常称为食邑。 C、青宫,古代太子居东宫。东方属木,色为青,故称太子居所为青宫。 D、致仕,是古代臣子退休或因故离职的婉辞。致仕,意为还禄位于君。
  • 15.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孝廉,即“孝顺廉正”。原是察举考试科目。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卒,大夫死的称谓。对于死亡,古代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
  • 1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为官。 B、南面,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先例。如果典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古人就参照“故事”来行事。 D、春秋,是儒家经典,我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简要,深寓褒贬。
  • 17.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康,今天开封在六朝时期的名称。还曾用名越金陵、秣陵、建邺、应天等。 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 C、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参政,“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是封建时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 18.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常指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东面的主阶称为“阼阶”。 B、畿,古称王畿,指王都管辖的方千里地面,汉称京畿,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C、祠,供奉皇家祖宗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而为活人建立祠的称为“生祠”。 D、田秩,指田禄,泛指俸禄。先秦卿大夫的俸给来自采地或公田,故称田禄。
  • 19.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字,或称小名、乳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给起的昵称,供父母长辈、亲近之人称用。 B、藩镇,亦称方镇,唐代始设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长官多为经略使。 C、和亲,即和戎、和蕃,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D、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
  • 20.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事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 2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B、迟明,黎明。古代常根据天色变化来纪时,如“日入”“黄昏”“人定”“寅时”等。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陛下,指宫殿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为对帝王的尊称。
  • 2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 B、《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 C、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D、乡党,古代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 23.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 C、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位在御史大夫之上。 D、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二、语言表达

  • 24. 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①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④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⑤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