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0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

  •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刺激 B、反射 C、反射弧  D、条件反射
  • 2. 下列反射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下落的灰尘引起的眨眼 B、看见酸杏引起唾液分泌 C、婴儿吃奶时的动作 D、针刺上肢引起的缩手
  • 3. 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它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无感觉也无收缩反应 C、无感觉但能运动 D、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
  • 4.   2019年4月4日,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证明,受损的周围神经系统能够自我修复,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个神经细胞只能有一个树突
  • 5. 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以下生理活动在突触上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ATP的合成和水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 6. 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A、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 7. 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Ⅰ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 C、若图2中C为兴奋型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为负 D、图2中C物质的释放必须依赖于图1中的物质A
  • 8. 5-羟色胺是一种与睡眠调控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还与人的多种情绪状态有关。如果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C、氯西汀可以减缓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故可用于治疗抑郁症 D、麦角酸二乙酰胺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故会加重抑郁症
  • 9. 图中甲为红细胞,A、B、C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 B、图中A代表组织液,可为甲提供氧气和养料 C、A、B、C的pH稳态与内环境中的某些离子有关 D、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要通过内环境
  • 10. 排尿是人和高等动物具有的一种反射,在幼儿时期不能随意控制,而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下列关于排尿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排尿反射是经后天学习建立的条件反射 B、成年人和婴幼儿产生排尿意识的场所不同 C、成年人控制排尿和憋尿的神经递质种类全部相同 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
  • 11. 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 12. 科研人员在实验中观察到以下结果。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给蝌蚪饲喂甲状腺组织碎片

    提前发育成“微型蛙”

    切除蝌蚪的甲状腺

    生长发育障碍,只能长成大蝌蚪

    切除蝌蚪的甲状腺并及时饲喂甲状腺激素

    蝌蚪正常发育为青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实验说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B、给乙组提供加碘食物,蝌蚪能正常发育为青蛙 C、实验说明甲状腺激素促进动物生长发育 D、该实验只应用减法原理研究甲状腺的作用
  • 13. 许多淡水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产卵。如果取同种鱼的垂体研碎后注入鱼体内,就可促其产卵,这主要是利用垂体中含有的( )
    A、生长激 B、促性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
  • 14. 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下列对大豆异黄酮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B、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 C、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性激素受体 D、可暂时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
  • 15. 下列内分泌腺及所分泌的激素对应错误的是( )
    A、垂体——生长激素 B、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C、胰岛——胰岛素 D、胸腺——性激素
  • 16. 对下列各项疾病的病因分析,错误的是( )
    A、糖尿病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过少 B、侏儒症是因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C、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因缺铁造成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D、巨人症是因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 17. 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生长激素、O2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 18.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 19.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通过肺泡进入血液,进入人体神经组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2.5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发咳嗽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内时并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C、PM2.5进入内环境后会对人体神经组织产生危害 D、PM2.5中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
  • 20.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B、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外周神经系统 C、脑和它所发出的神经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D、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非选题(共40分)

  • 21. 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和[]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 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意义。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 , 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5)、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的调节下进行。
  • 22. 乙酰胆碱是形成记忆所必需的神经递质和形成长期记忆的生理基础。“胆碱能神经元”是一种能合成乙酰胆碱,并在兴奋时能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传出神经元。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老年性痴呆的机制,定位损伤大鼠的脑,利用水迷宫测试观察行为学的改变。利用水迷宫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记忆巩固能力的测验,实验处理和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错误次数

    完成学习所需时间(秒)

    A

    不做任何处理

    8.76

    112.39

    B

    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M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lμL

    15.72

    149.73

    (1)、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能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元内部以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信号通过结构来传递。
    (2)、胆碱能神经元的活动与受体有关,毒蕈碱受体是其中的一种,B组实验处理的目的是让鹅膏蕈氨酸与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与相似的效果,以达到研究老年性痴呆机制的目的。
    (3)、表中的实验数据表明B组大鼠的能力较差,从而为老年性痴呆与“胆碱能神经元”有关的猜测提供了实验证据。
    (4)、B组的实验处理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才能将药物注射到大鼠脑的一定区域,如果仅有A组实验作对照,该实验在设计上不够严密,需增加一组做与B组相同的手术同时注射的实验,当新增一组实验所得的数据与组相近时,可进一步支持上述猜测。
  • 23. 下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请回答问题:

    (1)、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神经冲动)以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引起突触小体内的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乙酰胆碱。
    (2)、乙酰胆碱与b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上的结合,产生的兴奋最终传导到 , 产生痛觉。
    (3)、请你根据图,尝试阐释脑啡肽的镇痛机理:
  •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896年,C.S. Sherrington把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接点命名为突触。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突触之间是电学传递还是化学传递曾发生过争论。Otto Loewi等科学家用实验证明突触之间存在化学传递。Furshpan和Potter在1959年首先指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使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鳌虾腹神经节内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如图1 ),他们发现了神经元之间介导动物逃避反射的电突触。 

    电突触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在动物的逃避反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和视网膜中,电突触主要分布于需要高度同步化的神经元群内的细胞之间。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相邻细胞间的距离特别小,两侧的神经元膜上都存在一些贯穿质膜的蛋白,称为连接子。突触前膜和后膜上的连接子相对形成缝隙连接(如图2)。连接子中间形成一个通道,允许小的水溶性分子通过。通过连接子,许多带电离子可以从一个细胞直接流入另一个细胞,形成局部电流和突触后电位。在化学性突触,从冲动到达突触前膜至突触后细胞出现电位变化,有接近1ms的延迟(即突触延迟)。电突触没有延迟,电流瞬间从一个细胞传递到下一个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

    (1)、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如乙酰胆碱等),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
    (2)、填表比较电突触与化学突触传递兴奋的差异。

     

    化学突触

    电突触

    突触结构

    突角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由突触间隙分隔开

    传递方向

    ——

    传递速度

    ——

    (3)、在图1所示实验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发现 , 研究者据此提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