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轮复习:名篇名句——理解性默写 考点专练(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0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填空题

  • 1. 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二、诗歌鉴赏

  •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3)、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 ,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5)、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7)、 ,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8)、 ,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9)、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三、默写

  • 3. 上下句默写。
    (1)、 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2)、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离骚》
    (3)、 乘醉听箫鼓,  。《望海潮》
    (4)、 渐黄昏,清角吹寒,  。《扬州慢》
    (5)、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
    (6)、 庭有枇杷树,  。《项脊轩志》
    (7)、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兰亭集序》
    (8)、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
    (9)、 隆然伏行,  。《郭橐驼传》
    (10)、 《水经》云:  。《石钟山记》
    (11)、 扪参历井仰胁息,  。《蜀道难》
  • 4. 请根据提示,填出最恰当的古诗文。                                                                                                                                                  

    诗歌类型

    出处

    诗歌名句


    自然景物

    曹操《观沧海》

    王湾《次北固山下》

    水何澹澹,

    , 风正一帆悬。

    深厚友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峨眉山月歌》

    我寄愁心与明月,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念家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不知何处吹芦管,

    , 应傍战场开。夕阳西下,

  • 5.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3)、知我者,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工欲善其事,
  • 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其言不让,。 (《论语·侍坐》)
    (2)、 ,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苏洵《六国论》)
    (4)、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 7. 按要求填空
    (1)、熊咆龙吟殷岩泉,。(《》)
    (2)、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3)、《诗》可以兴,可以观,。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5)、《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7)、《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是: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2)、 ,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3)、多情应笑我,。人生如梦,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燕赵之君, , 能守其土,。”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 咏而归。”
    (3)、《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 , 风雨凄凄。”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两个定语后置句,强调了蚓的弱小无力,与蟹的“六跪而二螯”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将宫中音乐多与市场上的人声进行了比较,这还照应了上文所说的“朝歌夜弦”。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小石潭记》中,“”写出了过于清冷的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凄凉忧伤。
    (3)、《归园田居》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写诗人归园田后的生活,与刘禹锡《陋室铭》“”有异曲同工之妙。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
    (2)、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一句写出了词人对有着独特品味的“那人”的苦苦追寻,“”一句则点明词人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那人”。
    (3)、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班级语文课开展与杭州名胜有关的古典诗词活动,你搜集到描写西湖名胜或者钱塘江潮的诗句有:“”。
  •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3)、王维《山居秋暝》中“”这两句以物芳而明志洁,随意洒脱,生动描写雨后清幽明净之景。
    (4)、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写贵族女子晨起梳妆打扮的过程,其中“”两句写她妆容的审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眼光和见解。
    (5)、唐宋诗词中常常借“照镜”来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
  • 14. 名篇名句默写
    (1)、《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的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2)、杜甫《登高》中的“”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继而使境界旷远,意象宏阔。
    (3)、《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写诗人认为奔波于官场是误入歧途,误入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4)、《赤壁赋》中采用比喻手法描写客人感慨生命短暂人生渺小的两句:“"。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予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中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句子是“”。
    (7)、“楼”是个极易让人触景伤怀的建筑空间,正是倚楼远望,才不由地生发出诸多愁绪。古人选择楼阁亭台援愁入诗词,既绍续了文学缘情传统,更彰显出诗心愁肠的艺术魅力,如:
  • 15. 名篇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2)、《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合谋攻郑的理由是“”。
    (3)、《登岳阳楼》中“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抒情主人公历经千百次寻觅后,蓦然回首,惊喜发现“”。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力戒骄侈。
    (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 。”
  • 17. 名篇名句默写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与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都告诉了我们吸取教训的重要性。 
    (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两句写出了君主用严酷的刑法和威风怒气震慑百姓造成的后果,以此来劝谏唐太宗“竭诚以待下”。 
    (3)、“管”“弦”连用,常用来代指音乐,这在古诗文中较为常见,如“ ,  ”。 
  •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采撷芙蓉,想送给爱人,但因分隔两地,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的句子是“”。
    (2)、杜甫的《客至》中,从“”两句中能够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运用反问和比喻手法对秦统治者搜刮民膏、挥霍无度的做法进行了抨击。
  •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无限悲凉无法排遣的句子是“”。
    (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3)、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两句,表达了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登上岳阳楼时内心的愉悦和超脱。
    (2)、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关于老师的名言,证明了“”这一观点,说明老师和弟子的关系也是相对的。
    (3)、李白《蜀道难》中“”两句极言秦岭的高峻,描写了蜀道疏导开辟之前,秦岭阻塞蜀秦两地交通的情形。
  •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陈述自己的职责之后,说“”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用“”比喻行事总是不顺,进退失据的处境。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说自己还记得金兵“”的情形,然后痛心地埋怨人们忘记历史而出现“”的情景。
  • 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梦境破灭,在惊恐中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
    (2)、《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是“”。
    (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成果;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情感细腻、想象丰富的诗人们则常常借用美丽神秘的太空中的星辰来表情达意,如:“。”
  • 2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与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都告诉了我们吸取教训的重要性。
    (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两句写出了君主用严酷的刑法和威风怒气震慑百姓造成的后果,以此来劝谏唐太宗“竭诚以待下”。
    (3)、“管”“弦”连用,常用来代指音乐,这在古诗文中较为常见,如“”。
  • 2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的《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借助典故,表达了他对晋武帝生死都要相报的忠心。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道出其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的品格。
  • 2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两句描述日出前天边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描写了主客投入自然怀抱后,兴之所至,吟诵《诗经》中的诗句的场景,同游之人此时心境开阔,无拘无束。
    (3)、《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 2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是他对“误落尘网中”的深刻总结,是觉醒后决绝的宣言。
    (2)、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运》中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3)、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一个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样一个客观规律,很有哲理。古诗词中,揭示同一主题的诗句很多。如:“ ,。”
  • 2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借凭吊明月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慨。
    (2)、 《劝学》中,“  ,  ”两句通过写“木”“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 古人认为猿猴极具灵性。猿类的叫声,常被诗人在诗词中借用,抒发作者的情感,比如唐人诗句“  ,  ”。
  • 2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下阕中,与“国脉微如缕”呼应,表达时局之危,以及自己对此忧虑的句子是:“ ,”。
    (2)、《陈情表》中李密用“ ,”两句,谦恭虔诚地哀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3)、猿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此表情达意,如“ ,
  • 2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写屈原是不被现实社会污垢所辱、不被染黑,能保持高洁品格的人。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诗描写了月光照耀下波光闪耀千万里,所有的江水都洒满月光的景象。
    (3)、作为中华民族象征之一的“龙”,因能飞行、会呼风唤雨等特性而在古诗文中常常出现,比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