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课文相关知识内容(共15分)

  •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于毫末           毫末:极其细微的萌芽。 B、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C、故有道者不       处:为,做。 D、者不立          企:踮着脚跟。
  • 2.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莫学诗                 微人之力不及此 B、死而后 , 不亦远乎?       学不可以 C、天下仁焉                 自牧荑,洵美且异 D、见不贤而内自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道而正焉(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致知在格物(谋划事情) B、不仁(如果)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C、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      恻隐之心,仁之也(萌芽) D、虑而后能(处事合宜)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伤害)
  • 4. 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教益。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三十岁时能够立身,有所成就。启示我们把握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令人领悟富有智慧的学习之道。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看见贤者,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启发我们不断修身向善,积极反思自我。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沂水春风:春风和煦、春日畅游的美好图景。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
  • 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B、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C、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D、《大学》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修身”是其核心。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思想:积极入世与失意归隐的思想。儒家鼓励积极入世,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一旦失败,却没有提供心灵上的安慰,而道家则刚好弥补了这一点。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儒道互补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都是在鼓励文人“刚毅进取”,在《论语·子路篇》中提出:“刚、毅、木、讷近于人”,就是说具备了刚毅、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格就是接近于仁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讲求的仁是刚毅进取、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文人在治学,立身处事和事业的追求上面都要树立这种刚毅的精神。但是儒家只给文人们提供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却忽略了对失败的文人进行安慰,这时候道家思想就恰好弥补了这一点,为中国文人提供了心灵上的庇佑。

    道家这个博大渊远的学说思想让我们即使处于逆境也能拥有一颗通透、明达的心来看待世界,道家思想中反映出来的生死观念颇值得我们认真钻研和学习。道家倡导自然精神,也有很多关于生死的论述,非常经典。老子谈论生死“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他看来,只有不要太过于在乎自己的生命,方能更好地长久生存。这里就告诉人们,不要太过于执着和看重生死,豁达一点,通透一点。就好比医生总是会告诫癌症病人,心态好一点有助于治疗。庄子关于生死的论述就有很多了。“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生数十载,应当着眼于现世,对生命存有积极的心态,以出世的心入世,豁达通透。道家的达观态度对中国文人产生了极大影响。道家的这种通透和豁达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乞丐心理,而是在看过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的一种淡然的状态,不再在乎身外之物的得失,庄子追求的正是一种逍遥无争的人格追求和精神追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提出“无己”“无功”“无名”,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清心寡欲,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以及求得生存。

    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虽然看似相互矛盾,但是却在矛盾中激发灵感,使得儒家和道家相互补足,利用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影响了一类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骚客都有受到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而且,几千年来,儒道互补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对于引导人们审视整个中国文化精神、关注人类命运、培育人文主义精神,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林秋颖《儒家和道家:两种传统的人生观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材料二: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明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
    A、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孔子和孟子提倡的儒家思想都是在治学、立身处世和事业的追求上鼓励文人“刚毅进取”。 B、老子认为,只要不要太过于在乎自己的生命,就能更好地长久生存,不要太过于执着和看重生死,豁达通透一点。 C、儒家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与道家提倡的“复归于朴”互补,能使得人性在发展的道路上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D、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应该对生命存有积极的心态,以入世的心出世,豁达通透。 B、道家的通透、明达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一种逍遥无争的人格追求和精神追求,对中国文人产生极大影响。 C、追求发展和倡导复归,追求阳刚和倡导虚无,是儒道两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互补机制的体现。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文人的影响,材料一中大量使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 )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C、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7分)

  • 7.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从自卑亭往上走

    王跃文

    岳麓山脚有自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自卑”二字典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君子修身立德,好比长途跋涉,必须由近及远;又好比登临高山,必须自下而上。自卑亭原处登山要道,欲上岳麓必过此亭。

    世人知有岳麓山的,必知岳麓书院;知有岳麓书院的,必知书院门联。湘人历来也颇好以此联夸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从自卑亭的谦恭笃实,到岳麓书院的踌躇满志,相距不过一箭之遥。湘人的狂傲,似乎不屑掩饰。又因外人对门联中的发语词“惟”字误读,似乎湘人真是自大。

    湘楚自古固多狂士,而真狂士应是狂而不妄。那位“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籍贯本无详考,不妨把他认作湖湘第一位狂士。不管是孔门圣经《论语》,还是颇有些抑孔的《庄子》,里面写到的这位狂人都可敬可爱。他看破世道沦落,方才隐而不仕,佯作狂狷,笑讽夫子。这位狂士孤高超尘,一直被有些史乘奥典尊为神仙。

    楚狂接舆之后,湘楚大地代有狂士。只不过后来的狂士们,多不甘于林泉寂寞,而是抱负鸿鹄青云之志。同为楚地狂士,风骨襟怀颇为异殊,与自卑亭西的岳麓书院大概深有渊源。岳麓书院草创于唐而盛大于宋,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当年与之齐名的白鹿洞书院、嵩山书院、应天书院如今仅存残垣,只有岳麓书院仍薪火相承。一座文脉千年不绝的书院,自会出狷介高古的狂士。遍访岳麓书院旧联古碑,自会知晓历代诸多狂士的掌故。晚清与岳麓书院有关的狂士尤多,从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到王先谦、郭嵩焘,他们身上无不带有狂狷之风。孔子有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这些狂狷湘人,虽讲究用行舍藏,可他们最重的心念却是行而不是藏。晚清以来家国天下多危难,容不得湖湘的真学子们扮隐士。近代登高振臂多湘人,应者影从遍天下。

    岳麓书院虽地处湖湘一隅,而其学统流布超越三湘四水,气接华夏九州。正如清代山长罗典亲撰长联所言: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王闿运虽无岳麓书院游学经历,而此处与他曾经主持过的衡山书院实为气脉相通。岳麓书院有一名联趣闻,后人多把它附会在王闿运身上。说的是王闿运曾去江浙讲学,颇受当地读书人轻慢。江浙千古繁华,文人骚客向来自负。王闿运恰恰其貌不扬,苏杭士人仙裾飘逸,对他很有些不敬。于是,王闿运撰联高挂堂上: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江浙士子见了,再也不敢孟浪。咸丰年间,王闿运曾为权臣肃顺幕宾。一日咸丰读到肃顺的折子,惊叹其文采,问是何人所草。肃顺奏对:“湖南举人王闿运。”咸丰问:“为何不给他官做?”肃顺说:“此人非衣貂不肯仕。”咸丰说:“可以赏貂!”王闿运因会试不第仍是布衣,而依制只有入了翰林方可衣貂。只因皇上偶然宠幸而赐官,王闿运仍耻于出仕,傲骨可见一斑。袁世凯做了民国大总统,王闿运应邀出任国史馆长兼总统顾问,不久他便看出自己尴尬之境,作联道:顾我则笑,问道于盲。联嵌“顾问”二字,明里自嘲,实则狂傲。他调侃袁世凯的对联更是有趣:民犹此也,国犹此也;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袁世凯为独夫,而将“民国总统”暗嵌于联讥讽之,非王闿运这等狂士不敢为。后人多以王闿运助袁世凯称帝而诟病之,自然无人敢替他辩白。然而狂士谋国心鲁性直,书生用世难免迂阔,终不能笼统以一己之私而论之。

    自岳麓书院援木依藤而上,沿路可见许多高冢大墓。从黄兴、蔡锷到陈天华、禹之谟,许多近代仁人志士都长眠于此。累累墓葬装订成册,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湘人之狂,狂在遇事多不惧死。埋葬于此的陈天华愤恨蹈海,只为警醒国人自救自强。陈天华之前欲以身死醒国的湘人,还有葬在浏阳的谭嗣同。谭嗣同、陈天华他们在俗人看来,不但是狂,几近于癫和傻。禹之谟墓不太起眼,位于半山腰之小径旁,几乎快要没于芜草。这位湘人竟敢在清廷眼皮底下聚集长沙民众公祭反清志士陈天华,今人观之简直胆大包天!禹之谟之不畏死亦近于狂,而当时的长沙民众更是义薄云天。蔡锷之墓规模宏大,庄严肃穆,配享墓庐。蔡锷将军为了讨袁拔剑南天,以一隅而抗天下,自言明知无望,亦不为争胜利,只为争四万万同胞之人格。这等义举,非有狂气,断不敢为。

    登岳麓山必经自卑亭,而自卑亭的精神实为岳麓山的根柢。岳麓书院固然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联语,也更有诸如“实事求是”等朴真至性的箴言。自古湖湘狂士无不从“自卑”而入门径,又以“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而纵横天地。没有狂气,不成湘人;只知狂傲,亦非真湘人。

    (选自王跃文散文集《拍手笑沙鸥》,有删改)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满志: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指从岳麓书院学成后胸怀大志的样子。 B、青云之志:语出《滕王阁序》,指远大的志向。文中指狂士们不甘于隐居,以解救国家的危难为远大志向。 C、薪火相承:语出《庄子·养生主》,也作“薪尽火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文中指岳麓书院建筑与格局至今保存完整。 D、用行舍藏: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文中指狂狷湘人既有隐居生活的准备,更有为国家赴难的行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一方面彰显了岳麓书院对湘楚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看出了湘人似乎不加掩饰的狂傲。 B、第⑥段写自岳麓山沿路而上所见的高冢大墓,赞颂蔡锷、陈天华、禹之谟等志士的警醒国人、自救自强、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 C、本文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如“凤歌笑孔丘”“濂溪一脉”和蔡锷拔剑南天讨袁等就具有人文气息或历史的厚重。 D、③到⑥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借助湖南籍历史名人写出了湘楚狂士深厚的学问、孤高超尘和狷介狂妄的气质以及身死醒国的精神。
    (3)、试分析画线句“累累墓葬装订成册,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4)、本文题目“从自卑亭往上走”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寓意。

四、古诗文阅读与默写(共34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选自《庄子·杂篇·渔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B、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C、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D、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坛,植杏的园林,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泛指授徒讲学之处,今喻指教育界。后世遂以“杏坛春晖”“杏林春满”等来称颂教育事业有了新的气象。 B、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拜而又拜,表示恭敬之意,也指“第二拜”;书信中用为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 C、人伦,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 D、有司,古义有二:一个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另一个意思是泛指官吏。文中的有司与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都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孔子和渔父的对话,阐述了人应以闲适的心情自然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 B、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直接对话,毫不客气地批评孔子“远哉,其分于道也”,讥讽他“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不过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C、本文写渔父见孔子后,说他“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也就是直接批评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D、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②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

  •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 , 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 B、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筼筜和芍药,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 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D、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喜悦。
    (2)、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以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为根本的句子是:“”。
    (2)、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人指出君子修身应当表里如一,将质朴本性和文化修养配合得体,因为“”。
    (3)、青年应当担当国家兴盛的重任,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4)、老子以事物脆弱是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是容易散失这样的生活现象为例,说明做事要防微杜渐,处理问题要“”。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两句诗出自唐末王贞白的《白鹿洞》,它是诗人在白鹿洞求学时    ①    的写照。登上    ②    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可见枝叶掩映的白鹿洞书院,经几百年岁月打磨,她依然氤氲着书卷墨香。1179年,理学大家朱熹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深感惋惜,遂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的建议。但朝廷并未采纳,而朱熹依然    ③     , 自任洞主,制定教规,聘师聚徒。在“朱陆之辩”后,朱熹还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 )。不仅如此,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仿,影响深远。《揭示》共五条要求,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只有一条谈及做学问,这在当时科举既成“    ④    ”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宝贵的。《揭示》不仅对中国书院发展意义重大,还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书院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会始终延续,这种文化交流活动,对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国国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一系列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思潮已在海外盛行,并且拥有强大的感召力,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锲而不舍  人杰地灵  一意孤行  通衢大道 B、勤勉不倦  钟灵毓秀 坚持己见 终南捷径 C、勤勉不倦  人杰地灵  一意孤行  终南捷径 D、锲而不舍  钟灵毓秀 坚持己见 通衢大道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镌刻入石 B、并镌刻入石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 C、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也被镌刻入石 D、关于陆九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也镌刻入石
    (3)、下面是“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会徽”,仔细观察图标,写出该会徽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六、《红楼梦》阅读(共3分)

  • 12. 名著阅读
    (1)、《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这一回展示出湘云最为可爱的一面。下列选项中不是史湘云的话的一项是( )
    A、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江风,不宜出行。 B、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C、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 D、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

七、写作(6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立身特别重视“己”“人”关系。《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说法,

    《中庸》也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大意都是君子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小人则专在他人身上做文章,“己”与“人”畛域分明。但《论语》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己”和“人”应是一体的,紧密相连。

    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样的思考与启示?请你从青年学生的角度结合对新时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字数不得少于800个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