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1月月考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

    统治者

    商纣王

    秦始皇

    隋炀帝

    政策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等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 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做的什么事情促进了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
    A、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B、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C、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 D、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 3. 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是( )的礼器。
    A、商朝 B、周朝 C、春秋时期 D、唐朝
  • 4. 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C、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 5. 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图所示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
    A、 B、 C、 D、
  • 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以下哪一人物的观点(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孙膑
  • 7.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经济领域变革的是( )
    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 B、铁器牛耕出现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称雄
  • 8.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 9. 认真观察下图,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 10. 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其中空白处应填写的人物是( )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商王____

    统治: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A、 B、盘庚 C、 D、厉王
  • 11. 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夏朝 B、唐朝 C、秦朝 D、商朝
  • 12. 与宋代汪洙《神童诗》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有可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黄巾起义 D、大泽乡起义
  • 13. 近些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  )
    A、班超曾长期留守西域 B、陆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C、东南亚是中国的版图 D、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 14. 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 15.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各族人民大团结,歌颂领袖毛泽东。”这首《我们新疆好地方》既唱出了新疆人民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也唱出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拥戴之意。历史上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范围的是(  )
    A、分封制的实行 B、黄巾起义的失败 C、“推恩令”的实施 D、西域都护的设置
  • 16. 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可能出现在西汉丝绸之路上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D、中国的丝绸织品运往西亚
  • 17.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奴役,如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而匈奴还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这一决定直接促成了(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 18. 《汉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区域,“东则接(连接)汉,阸以(作为关隘)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汉朝称此区域为(  )
    A、辽阳 B、西域 C、荆楚 D、江南
  • 19. 【新情境·史学评价】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1 000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在西汉时的起点是(  )
    A、咸阳    B、洛阳 C、长安    D、玉门关
  • 20. “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 21. 《中国教育报》在报道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发展情况时,特意强调“南阳是豫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出商圣、科圣、医圣、智圣等无数圣贤先哲” 。这里所说的“医圣”是指(  )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郦道元
  • 22. 《后汉书》中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译文:适度劳动和运动使人摄取的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血脉通畅,才不会生病。)据此可知华佗(  )
    A、擅长外科手术 B、擅长针灸、汤药治病 C、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 23. 七年级某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表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史书应该是(  )                                  

    目录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二:夏本纪第二………

    ………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A、《韩非子》 B、《道德经》 C、《史记》 D、《汉书》
  • 24.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我们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秦朝疆域图

    汉朝疆域图

    A、西汉时,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秦汉都与匈奴发生战争 C、秦汉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秦汉末年社会都出现了动荡
  • 25. 七年级同学在商量出版一期“汉武帝”专辑的板报,其中有四幅画是描绘汉武帝与朝臣议事的场景。请你指出下列相关的场景说明中没有历史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

    ①颁布“推恩令”②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③商议修长城④商讨派谁出使西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13.7.22)

    材料二∶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摘编自《后汉书·蔡伦传》

    材料三:人们都称赞司马迁是"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叙事穷理、明辨而不求华丽、朴实而不俚俗、他的文笔刚直、记叙的事情审慎,不拔高、不避恶,所以称为实录。

    ——摘编自《汉书·司马迁传》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蔡侯纸"的主要优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司马迁的代表作及其史学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 27. 对外交流和思想文艺的发展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有机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候的思虑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材料三   孔庙、孔林和孔府不仅是东方建筑技能的优秀代表,也有深厚的历史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四   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他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编自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1)、“丝绸之路”的开通源自于西汉时期哪位历史人物的不懈探索?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
    (2)、材料中的“蔡侯”是指生活哪一朝代的哪历史人物?“某项发明”是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两点“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4)、材料四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列举一位该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举例说明这些主张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 28. 改革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相(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宪问》

    材料二   枯竭的土壤,渴求生长的力量;生存的压力,能否铸就崭新的国家。探索者们开始走到一起。一个外来者,掀起改革的浪潮。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为君王的信念而战。机遇,开拓,质疑,争斗,古老的秦国在变法中成为东方霸主。

    ——《历史的拐点》解说词

    材料三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1)、材料一中A处应填哪位历史人物?其辅佐齐桓公打出什么旗号号令诸侯,一举成为春秋首霸?
    (2)、材料二中促成秦国成为东方霸主的“变法”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请至少写出两点该事件为铸就“崭新的国家”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中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归纳其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改革的认识。
  • 29.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人物推动和影响着历史进程。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传说人物】

    传说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创造发明。有史所载的炎黄祭拜,最早在战国时期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此后,炎黄拜祭的传统得以延续,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时势英雄】

    示例:张骞出使西域历时13年,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科技先锋】

    (1)、根据上面材料,分别列举一例炎帝和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材料中的“传说”二字能否删去,说明你的理由。
    (2)、请结合炎黄的历史地位,用一句话概括人们祭拜他们的原因。
    (3)、仔细观察示意图,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途径的地点名称。
    (4)、结合示意图,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后人学习。(一点即可)
    (5)、图一、图二两位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介他们的历史贡献。
  • 30.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四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某史学著作 

    (1)、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王哪一功绩?为“传后世”,秦朝还在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华夏民族”是由哪一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 
    (3)、“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该路开通产生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著作?其历史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