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之中考真题随堂测(31)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25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乘坐敞篷汽车,驶过波斯尼亚首府的一处狭窄街道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这一事件直接导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2. 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与战败国签订和约,其中包括: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这一和约是(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北大西洋公约》 D、《华沙条约》
  • 3.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 ) 
    A、“十月革命”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 4.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它是( ) 
    A、来克星顿的枪声 B、约克镇激战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 5.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被称为( )
    A、光荣革命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工业革命
  • 6. 1932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出版了大量肯定苏联的书籍,如《苏联工人》、《社会主义计划》、《走向苏维埃美国》。这主要是基于苏联( )
    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B、农业集体化的成就 C、工业化的高速推进 D、社会主义模式形成
  • 7. 列宁指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苏俄(联)的下列举措最能体现上述主张的是(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 8. 《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社会主义( )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工业化成功实现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 9.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后,斯大林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为此,苏联( )
    A、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B、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 C、全面推行新经济政策 D、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 10.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事件是(  )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解体
  • 11.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材料反映了十月革命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意义
  • 12. 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资料,具有直观性。读下图,判断其所反映的时空区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C、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出现了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的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
    A、终结了欧美列强侵略 B、取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C、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D、导致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 14. 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爆发的原因 B、复杂的进程 C、战争的性质 D、深远的影响
  • 15.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发生在非洲地区的是( )
    A、纳米比亚的独立 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上表述,指明了这场战争的( )
    A、过程 B、结果 C、性质 D、影响
  • 17. 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在墨西哥推行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是( )

       

    A、扎格鲁尔 B、纳赛尔 C、卡德纳斯 D、曼德拉
  • 18. 确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的事件是( )
    A、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 B、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C、1936年新宪法公布 D、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 19.  阅读历史著作,要关注历史解释,关注历史论证的过程和结论。现摘引《世界史·现代卷》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段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引文中的论证结论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 B、战争导致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 C、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 D、战争根本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 20.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该内容反映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解放农奴后,俄国政府通过规模庞大的铁路建设计划来创建全国性市场;通过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如对纺织品征收高关税,对原棉征收低关税。这一时期,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俄国引进先进技术的主要手段。然而,这些工厂按照西欧标准建造,并没有根据俄国自身的经济情况加以调整,导致农业依然是俄国规模最大的产业。 

     材料二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始于1928年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他们将资金投入重工业和机械生产,大型工厂在苏联非常普遍。建设成就的取得依赖于国家制定计划来协调各方的行为,规定企业产量,引导企业生产。这些措施当时推动了苏联经济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突然放缓,到80年代末,经济停止增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罗伯特•C•艾伦《全球经济史》 

     请回答: 

    (1)、俄国“解放农奴”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政府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 
    (2)、1928年苏联推行工业化建设时的领导人是谁?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显著特点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3)、综合上述材料,俄国(苏联)的经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