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合院作为一种人类住屋的模式,甚为简约:宅之地界,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由房屋占据;中间镂空,于天敞开。早在大约公元前500年之前,中国人与地中海沿岸的聪颖民族已住在十分讲究且精美的合院中了。

    住屋与浮生是一对永久的矛盾。人的心灵深处总有浮生之愿望,对基督徒而言,浮生的终极即是在天堂自由自在之永生,于是圣保罗将凡人之屋颇为看淡:“我们深知,如果我们在人间凡世之居所化解于土,我们仍拥有一间并非用手而筑,而是悬浮于天堂中的上帝之屋。”彻底的浮生必须做到“无家可归”,以便过一种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如此浪漫化的浪迹人生,哪怕是隐士或苦行僧亦做不到。佛家不视天堂为终极,佛陀也不是完全无家可言,遮风蔽雨仍有必要,于是才有简约的棚屋或岩洞。当造屋成为一门艺术之时,浮生与住屋间的矛盾被人巧妙协调成为天地之屋,于是合院的形制就出现了。

    合院之屋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与中国并不足为奇。不同的是中国人将自己的王城都市也建成宏大的合院,相当于把完美的环宇世界搬临人间,而古代希腊以及后来的古罗马都利用他们的合院去追求一条“天地之轴”。

    罗马的万神庙是采用混凝土穹顶的网格结构,随着圆顶形状令网格尺度逐渐收缩而趋向通天的圆孔即“天眼”,时至今日,每当基督圣灵降临之节日,一束束鲜红的玫瑰花瓣仍从万神庙的“天眼”倾泻而下,如同圣灵显灵。古罗马合院中的中庭,狭窄而趋向上天,这在本质上与万神庙的通天圆孔如出一辙。

    而在中国,天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影像模糊的天帝,当然四季轮换及日月之历等一成不交的宇宙万律仍在“天”控之下。于是无论在王城,还是在民宅之内,“上天”就成形于宽阔的合院之上的天空。天律于是通过合院上空界定的一片上天而传递至人间。中国人的“上天”不是一个可以识别的神,而是一种道义宇宙的秩序。在中国人看来,“天”决非不食人间烟火。上天,即是自然之律,自然而然地要求人做到仁与义。3000年来中国合院之形制并未发生任何更变,一个20世纪初的北京四合院与凤雏西周合院几乎如出一辙,大概中国人数千年来津津乐道于合院之内的人情世故,而无暇过多地仰望苍天而退思浮生。

    (摘编白阮听《合院深处的中西居住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合院的共同特点是:宅之地界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房屋中间镂空,对天敞开。 B、合院巧妙地协调了住屋与浮生的矛盾,人们只能通过合院来寄托浮生之愿望。 C、合院所体现的中西居住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人对“天”的不同认识上。 D、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合院都有留通天的圆孔,目的是让圣灵通过圆孔而显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涉及中外古今,围绕合院所代表的中西居住文化方面的区别展开刚述。 B、第二段引用圣保罗的话,是为了说明住屋与浮生是一对永久的矛盾。 C、文章四、五两段运用对比论证,分析了中西合院体现出的不同文化内涵。 D、文章以万神庙为例阐述西方合院的特点,因为万神庙是最典型的合院建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罗马人企图通过“天眼”来仰望苍穹,以超越现实,从而求得心灵的慰藉。 B、在古罗马人眼里,“天地之轴”神圣崇高,寄托着他们对天堂自由永生的追求。 C、在中国人眼里,“上天”影像模糊,难以识别,但作为一种自然规律而被信奉。 D、中国合院注重人情味,中国人在合院里浮想,而非过多仰望苍天以遐思浮生。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即使有一天,技术成功地造出像得克萨斯州那么大的机器,能干我们所能干的一切事,它顶多还是一个单人,实际上,这不顶什么事。要跟我们比,它们得有三十亿,还得有更多的机器不断走下流水线。我怀疑是否有人能花得起那份钱,更不用说腾得出那样大的地方。即使真能造出那么多,它们还得用电线统统连起来,且要连得那么复杂,那么微妙,像我们一样,互相之间进行交流,一刻不停地讲着、听着。如果它们不能在醒着的全部时间内这样彼此相对,它们就不会成为任何意义上的人。我想,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可以高枕无忧。

    我们最神秘之处在于我们的集体行为。除非我们理解了这种神秘,不然就造不出像我们一样的机器。而我们现在离这种理解还很远。我们只知道这样的现象:我们花时间互相传送信息,一边讲话,一边专心听话,进行着信息的交换。这似乎是我们最紧要的生物学功能,是我们毕生的事业。临近末了时,我们每个人都积蓄了一堆惊人的信息,足够让任何计算机忙死。其中大多数是不可理喻的,而且一般来说 , 我们输出的信息比收集的还要多。信息是我们的能源,我们被它所驱动。它成了巨大的企业,成了人类自己说了算的能量系统。我们三十亿人都由电话、收音机、电视机、飞机和卫星联系在一起,利用大众传播系统、报纸、期刊等长篇大论地讲话,从高空撒落传单,从别人谈话的边上插话。我们越来越成为环绕地球的电网、线路。如果长此下去,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计算机,会取代所有的计算机,能把世上所有的思想融合起来,成为一个合胞体。

    已经没有什么封闭的、双向的谈话了。今天下午你讲的一切,都会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不到明天就传遍全城,不到星期二就传遍全世界,快至光速,一边传一边变调,形成始料不及的新的信息。最后,它出现在匈牙利时成了一个极其荒谬的笑话,或者成了金融市场上的波动,或者成了一首诗,或者竟成了巴西什么人讲话中间的一个长时间的停顿。

    我们进行大量的集体思维,大概比任何社会性的物种都要多。尽管这种思维几乎是秘密进行的,我们并不公开承认这一天赋。我们不像昆虫那样因进行集体思维而备受赞美,但我们仍是这样干着。我们能毫不费力、不假思索地在一个寒暑之内,在全世界改变我们的语言、音乐、风尚、道德、娱乐,甚至改变穿着的时尚。我们似乎是通过一个全面的协议这样做的,但这里不用表决也不用投票。我们只是一路想下去,到处散播着信息,交换披着艺术外衣的密码,改变想法,改变自身。

    计算机玩不了这一层次的事,这对它是不大可能的,而这也没什么坏处。如果它玩得了这个,那我们就该打主意争取对自身的控制权,以便作出长治久安的大计,否则那就一定是我们的末日了。那会意味着,某一才智过人、消息灵通、当然还有计算机引路的集团,将会动手决定五百年后人类社会该是什么样子,而其余的人将以某种方式被说服而跟着他走。到那时,社会发展的进程就要“嘎嘎”响着停下来,我们就将永无尽期地停滞在今天的辙里。

    倒不如不要什么管辖,走出自己的路。前景如此多趣而多险,不能交托给任何能预知后事的可靠代理人,我们需要失足跌跤的一切机会。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保留自己相互联系着的大脑的绝对不可预测和不可思议的性质,就能像过去一样,让所有的选择都敞开在我们面前。

    (摘编自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计算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即使人类能够造出像得克萨斯州那么大的机器,它也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B、作者认为,人类的集体行为是人类最神秘之所在,而人类对此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C、如果计算机能把世上所有的思想融合起来,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就会停滞不前。 D、人类的前景充满趣味和危险,人类需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失足跌跤中走稳道路。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开放的、多向的,一个信息发布出来很快就会被极其荒谬地传播开来。 B、文中,加点的“一般来说”说明人类输出的信息比收集的还要多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出科普文语言的严密性。 C、作者在说明人类集体思维的隐秘性时,将人类的集体思维和昆虫的集体思维进行比较,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下面的说法可以证明第四段观点:有哲学家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和正确用法取决于超越个人的集体知识。
    (3)、作者认为,相对于计算机来说,人类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孟祥英翻身(节选)

    赵树理

    管不住了

    当了村干部,免不了要开会。孟祥英告诉婆婆说:“娘!我去开会!”说了就走了。婆婆想:“这成什么话?小媳妇家开什么会?”可是不叫去又不行,怕工作员叫自己干。她虽觉着八路军“不行了”,可是估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八路更不行,要是公然反抗起来,明天早晨四十军不来救驾,到晌午就保不定要被工作员带往区公所。光棍不吃眼前亏,由她去吧!

    妇女也要开会,在孟祥英的婆婆脑子里是个“糊涂观念”,有心跟在后面去看看,又怕四十军来了说自己也参加过“八路派”人的会,只好不去。第二天,心不死,总得去侦察侦察一伙媳妇们开会说了些什么。她出去一调查,“娘呀!这还了得?”妇女要求解放,要反对婆婆打骂,反对丈夫打骂,要提倡放脚,要提倡妇女打柴、担水、上地,和男人吃一样饭干一样活,要上冬学……她想:这不反了?媳妇家,婆婆不许打,丈夫不许打,该叫谁来打?难道就能不打吗?二媳妇两只脚,打着骂着还缠不小,怎么还敢再放?女人们要打起柴来担起水来还像个什么女人?不识字还管不住啦,识了字越要上天啦!……这还成个什么世界?

    婆婆虽然担心,孟祥英却不十分在意,有工作员做主,工作倒也很顺利。会也开了许多次,冬学也上了许多次。这家媳妇挨了婆婆的打,告诉孟祥英,那家媳妇受了丈夫的气,告诉孟祥英。她们告诉孟祥英,孟祥英告诉工作员,开会、批评、斗争。

    孟祥英工作越积极,婆婆调查来的材料也越多,打不得骂不得,跟梅妮说:“那东西管不住了!什么事她也要告诉工作员!可该怎么办呀?”梅妮没法,吸一吸嘴唇;婆婆也吸一吸嘴唇。

    孟祥英打回柴来了,婆婆嘴一歪,悄悄说:“圪仰圪仰 , 什么样子!”孟祥英担水回来了,婆婆嘴一歪,悄悄说:“圪仰圪仰,什么样子!”

    要提倡放脚,工作员叫孟祥英先放,孟祥英放了。婆婆噘着嘴,两只眼睛跟着孟祥英两只脚。

    村里的年轻女人们,却不和孟祥英的婆婆一样,见孟祥英打柴,有些人也跟着打起来;见孟祥英担水,有些人也跟着担起来;见孟祥英放脚,有些人也跟着放了脚。男人们也不都像梅妮,也有许多进步的,牛差差说:“女人们放了脚真能抵住个男人做!”牛差差说:“女人们打柴担水,男人少误多少闲工!”牛差差说:“常说人家八路不好,我看人家提倡的事情都很有好处!”

    不论大家怎样想,孟祥英的婆婆总觉着孟祥英越来越不顺眼,打不得骂不得,一肚子气没处发作,就想找牛差差老婆开个座谈会。一天,她上地去,见牛差差老婆在前边走。她喊了一声“等等”,人家却不等她,还走得很快。她跑了几步赶上去,牛差差老婆说:“咱两家以后少来往,你不要以为你老二媳妇放了脚很时行!以后四十军来了,一定要说她是八路军的太太!你们家里跟八路有了关系了,咱可跟你们受不起那个连累!”这几句话,把孟祥英的婆婆说得从头麻到脚底。

    她这几天虽是憋了一肚子气,可还没有考虑到这个天大的危险,座谈会也不开了,赶紧找梅妮想办法。可是梅妮有什么办法呢?还不是母子两个坐到一块各人吸各人的嘴唇?

    英雄

    出了夏天,庞炳勋、孙殿英领着四十军和新五军投了敌人,八路军又在林县把他们打垮了。牛差差一听说四十军和新五军有几千人过了漳河往北开,正预备宣传宣传,又打听得是被八路军在日军的据点上俘虏过来的,因此才不敢声张。事实摆在眼前,他虽不声张,也封锁不住胜利的消息。村干部们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都高兴起来,大大宣传了一番,从此人心大变,就是素日信服牛差差“变天”说法的人,也都知道牛差差的“天”塌了。孟祥英在这环境好转之后,工作当然更顺利了许多。

    不巧的是连年有灾荒,这个秋天更糟糕一点,一夏天不见雨,庄稼干得差不多能点着火。到秋天谷穗像打锣锤,头上还有寸把长一条蜡捻子。玉茭不够一腿高,三亩地也收不够一梦头。秋天又一连下了几十天连阴雨,三颗粮食收割不回来,草比庄稼还长得高。

    政府号召采野菜度荒,村干部们一讨论,孟祥英管组织妇女。因为秋景太坏,村里人都泄了气。有些人说:“连年没收成,反正活不了,哪有心事弄那一把树叶?”孟祥英挨门挨户劝她们,说:“死不了还得吃,”说:“过了秋天想采野菜也没有了,”说:“野菜和糠总比吃纯糠好”……她一边说,一边领着几个积极的妇女先动起手来。没粮之家说“情愿等死”,只能算是发脾气,后来见孟祥英领的几个人满院里是野菜,也就跟着去采。孟祥英把她们组成四个组,每日分头上山,不几天,附近山上,凡是能吃的树叶都被采光了,都晒在这伙妇女们的院里了。本村完了到外村去,河西没了到河东去,直采到秋风扫落叶的时候,算了一下总账,二十多个妇女,一共采了六万多斤。

    野菜采完了,听说白草能卖一块钱一斤,孟祥英又领导妇女割白草。这一次更容易领导,家家野菜堆积如山,谁也不再准备饿死,一看见野菜就都想起孟祥英,因此孟祥英一说领导妇女割白草,这些妇女们的家里人都说:“快跟人家去割吧!这小女是很有些办法的!”后来大家竟割了两万多斤,卖了两万多块钱。

    从此西峧口附近各村,都佩服孟祥英能干。

    【注】①小说根据孟祥英的真人真事,写她如何由封建家庭里挨打受气的弱女子,成长为晋冀鲁豫边区劳动英雄、度荒模范,成为妇女运动的一面旗帜的历程,真实反映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乡村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过程。②二媳妇指孟祥英。③圪仰圪仰:方言,形容走路姿势不正的样子。④牛差差是一个已经回头的特务,因为他转变得很差,所以才叫他“牛差差”。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祥英婆婆想直接反对媳妇去开会,但又生怕工作员让她自己当村干部,这种矛盾的心理来自于她对八路军地位不确定的认知。 B、牛差差老婆的话表明她和孟祥英婆婆反对孟祥英的原因相同,“以后四十军来了”的威胁加重了孟祥英婆婆的担忧和恐惧。 C、“三颗粮食收割不回来,草比庄稼还长得高”中,“三颗粮食收割不回来”运用写实手法突出当年秋天粮食歉收情况非常严重。 D、遇到连年没收成的灾荒,孟祥英不仅耐心地做妇女的思想工作,还带领她们采集野菜,收割白草,西峧口村民非常敬佩她。
    (2)、孟祥英得以翻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充满乡土气息。请结合所选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备令关羽镇守荆州。吴将吕蒙拜汉昌太守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枭雄有并心,且居上流,其势难久。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将图之,会羽讨樊,留兵将备南郡。蒙上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病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驱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赴樊。权遂遣蒙在前,伏其精兵于艚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缚之,是故羽不闻知。蒙入据城,尽得羽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羽使人还,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皆羽而降,即父子俱获。

    (节选自《反经·三国权》)

    材料二:

    (陆)逊书与羽,极其推崇。羽意大安,稍撤兵以赴樊。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浔阳,尽伏其精兵艚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故羽不闻知,直抵南郡。傅士仁、糜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问。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私相参讯,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吏士无斗心,羽遂成擒。

    (节选自《智囊·诡道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征A虏B守C南郡D潘璋将E游兵F万人G循江H上下I应敌J所在K蒙为L国家M前据N襄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 B、委,舍弃,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中的“委”意思相同。 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同。 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是谋划对其动手。 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 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

    ②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旧游·别黄澹翁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①此词是淳祐九年(1249)词人在苏州送友人黄澹翁前去杭州时回忆起姬妾而作。黄澹翁乃诗人好友。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的“苦”字是本词的词眼,连用两个“苦”字突出词人送别友人的愁苦之深。 B、“顿雪”运用夸张手法,写出词人因想念姬妾而黯然神伤,一下子就两鬓斑白的情状。 C、消渴病令词人倍感凄凉,姬妾因想念词人玉容受损,两人在两地同时看花,互寄思念。 D、词人送别友人时,以题壁的方式来宣泄情感,“扫秋蛇”可以看出词人内心十分激动。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就是用星宿的触手可及来强调蜀道之高险。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通过行走和所见交代醉翁亭的位置及外形的句子是“。”
    (3)、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烘托思念之情。如“”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唐开元十五年(727),27岁的李白在湖北襄阳岘山结识了著名诗人孟浩然,两人        ①         , 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三月,李白在江夏(今武汉市)游历时,又遇到孟浩然。在得知好友即将前往扬州时,李白非常高兴,挥笔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诗重在写离别之情,但后人却从中读出了另外的信息:烟花三月的扬州城        ②         , 草长莺飞,桃红李白,应是天下最美的所在。

    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地理位置优越,商贾云集于此。唐代扬州的城市规模虽小于长安和洛阳,但其繁华富丽的景象是长安与洛阳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有了“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李白对扬州也不陌生。开元十四年(726)的“烟花三月”,他离开金陵后,就赶往扬州。到达扬州后,这座城市远胜于金陵的繁华景象被李白迷住了。他好交朋友,挥金如土,在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竟“散金三十余万”。如此的豪爽,让人想起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后来回忆:“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可是,谁能想到,李白在扬州由富转贫,竟一度    ③     , 后来还生了病,幸赖朋友孟少府照料,才得以慢慢痊愈。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大凉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精美绝伦的景致,有最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都源于它独特神秘的地形地貌,和它偏远封闭的地理位置。

    大凉山的美,美在优美的山水。山的代表是位于西昌市南30公里远的螺髻山,因山峰        ①        而得名。此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古冰川刻槽遗址,号称我国山地中保存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天然博物馆。山上不但有雄奇壮观的冰川角峰、刃脊,还有五彩缤纷的冰川湖泊,以及被誉为“水帘洞”的大漕河温泉瀑布等。

            ②        。此湖是我国第三大深水湖泊,因名字更多和云南丽江的旅游宣传结合在一起而广为人知。位于西昌市盐源县的泸沽湖清澈透明如宝石,水下透明度达12米。每年夏秋季节,湖面满是“水性杨花”,仙气十足,非常惊艳。

    大凉山的美,        ③        。与世隔绝的大凉山里住着8000多个摩梭人。摩梭族是中国南方一个独特民族纳西族的分支,其居住地被称为“美丽的东方女儿国”。和其他地方的摩梭人一样,生活在大凉山腹地的摩梭人不但沿袭着“母系大家庭”和“走婚”原始习俗,部分族人还保持着罕见的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这些习俗让当地人变得更加团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五个较短的句子,请以“独特神秘的地形地貌”开头,将其改写为一个长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加点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本次列车开往深圳,途径石家庄、郑州、武汉等地。 B、等我写完这封信你再走吧,要不然我写不下去了。 C、他家有爷爷、爸爸、妈妈、小红、弟弟等五口人。 D、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魏掌权者宇文泰和大臣苏绰,一个知人善用、任人不疑,一个知恩图报、鞠躬尽瘁,两人以高度一致的治国理念和毫无猜忌的通力合作,完成了西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制度改革,开启新时代的序幕。

    一百多年后的唐朝,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感慨:“魏征殂逝,遂失一镜矣!”正是魏征的诤谏和唐太宗的善于纳谏,让唐太宗成为一代明主,开创“贞观之治”。

    现代商业史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的竞争是全球饮料行业最为著名的竞争之一。这对欢喜冤家互相争斗了上百年,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也没有彻底击败对方,但是都能牢牢抓住自己最忠实的客户,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