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
1. 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溉农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漆器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这( )A、证明了长江流域开始出现犁耕 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
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 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2.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意在说明( )A、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 D、西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3. 周人经常将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本根”与“枝叶”的关系,认为“以本制末、以下事上”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并且强调“君异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匮,君二多难”“并后,匹敌,两政,耦国,乱之本也”。这种观念( )A、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团结 B、凸显了以族权强化君权的理念 C、实现了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D、助推了王权和神权的紧密结合4. 战国时期有一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该学派主张( )A、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沿用周王朝的礼乐制度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5. 在唐代的江南地区,除广泛施用的传统豆类绿色肥种外,人粪、蚕沙等也已作为基肥与追肥使用、甚至有衣户通过圈养耕牛积累了大量厩肥。这反映出唐代江南地区( )A、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B、先进犁地工具得到推广
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6. 历代以来有一部分儒者冷遇荀子,把他排除于儒家道统之外,甚至说他“才高学陋”,“不见圣贤”(程颐)。就连苏轼也说他“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荀卿论》)这主要是荀子( )A、强调个人自由,重视道德的价值 B、背离孔子仁爱思想与王道精神
C、重视社会控制,发挥自然主义 D、主张人性本善,重视社会教化7. 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 )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 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 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8. 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该法令出台的社会条件是( )A、细密的手工业分工 B、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C、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D、地域性商帮逐渐兴盛9. 《左传》记载,僖公十五年十一月,秦、晋战于韩原,晋国大败,“秦获晋侯以归”。晋心腹重臣吕甥假借晋惠公之名召集臣民,宣告“作爰田”,也就是晋国宫室将大量土地赏赐给国人,作为他们的私产,以此来获得国人的支持,达到迎回国君的目的。这一改革( )A、彻底削弱了贵族的势力 B、利于社会的根本性转型 C、得到所有诸侯国的认可 D、削弱了晋国的军事力量10. 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 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11. 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为指导政务处理的标尺,贯彻不打折扣的“法令行政”,但学者研究发现,在县级官员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占比中,自主行政达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政务处理需结合实情 B、郡县制度初创存在着缺陷 C、中央的监管力度不够 D、官员处理政务能力有差异12. 新出土秦简记载“新地吏(秦国派到新征服地方的官员)及其舍人敢受新黔首(秦新征服地区的百姓)钱财、酒肉、它物及有卖买假赁貣于新黔首而故贵赋。”直接意思是,禁止新地吏剥削新黔首的财物或者在经济上压榨他们。从新出土的秦简能推断出( )A、暴政亡秦历史结论的虚妄 B、秦加重对新征服地区的盘剥
C、秦为统一全国推行新政策 D、在新征服地区推行怀柔政策13. 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 )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 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C、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14. 晋朝皇室司马氏自称:“其先出自帝高阳(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之孙)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建立胡夏政权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朕大禹之后……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曾雄霸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称其祖先盖有扈(夏初重要部落,其首领与国王同姓)之苗裔”。这一现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统治者照搬夏商政治制度 B、各政权间文化交流频繁 C、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 D、英雄崇拜成为社会共识15. 据《新唐书》记载:“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都督对府内所属各州刺史有考核、监察之权。在各州刺史处理具体政务的基础上,由都督决策定夺后汇总上报中央。据此可知,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B、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16. 从春秋战国至唐代前期,赋税的征发主要是依照人丁和家户进行的。唐朝中期以后,实行以地税、户税为基础,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制。明朝“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清朝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这说明( )A、国家财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户籍服务赋税的功能被削弱 D、封建人身束缚逐渐加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县,其二是专制改而共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取代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名称,并指出元代与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性事件。(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影响及以后的两大历史任务。(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材料二: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1)、 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19. 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同“律”,律令]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王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有特殊的亲属名册]。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次序]名[占有]田宅,臣妾[奴隶]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显赫荣耀]。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材料二:西汉王朝在西域、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例如在西域设立“都护”、北方设立“中郎将”、东北设立“校尉”等官驻地镇守。
——龚荫《中国民族政策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军事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措施产生的作用。(2)、 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政府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相伴而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互为影响。一方面,大运河影响城市的兴衰变化,影响城市的规模与等级、性质与结构以及其分布和体系;另一方面,运河城市也影响着大运河和运河体系的发育,影响着运河网络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发挥,推动着运河开凿技术的提高和运河管理制度的完善。运河营造了城市,城市推动了运河的不断发展,城因运而兴,运因城而凿,运河与城市一起又推动着运河城市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变迁或改道又会导致运河城市的变迁甚或衰落。——摘编自王明德《大运河与中国古代运河城市的双向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