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 2.  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 3. 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 4.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 5. 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政区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
    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4564313546260.4373505932387090.4059022611714990.160
    元丰元年4756773955370.4542800003775330.574926225201086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 6.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 7. 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 8. 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 9. 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 10. 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国家之思想”(  )
    A、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B、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 11.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的变化轨迹(图中“数目”为社会关注度)下列描述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洋务运动中先后出现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的热潮 B、晚清政府通过开展自救运动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 C、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民族工业因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 12.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   )
    A、以学习西学为核心内容 B、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 D、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
  • 13. 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成为人们的历史常识。现代一些学者质疑这个传统观点,认为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形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转折点。这是基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
    A、推动统治者的制度变革 B、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C、导致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 14. 1901年,敏锐的书商们将厚重的史籍简化、重组,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成为市场的“畅销书”,颇受应举“策论”士子的欢迎。据此推测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畅销的原因是(  )
    A、近代新式教育推行 B、史学价值得到重估 C、人才选拔机制调整 D、学习西方获得认同
  • 15.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周学熙曾经两度出任财政总长,他凭借着袁世凯,徐世昌、熊希龄等政府要员的支持,以政府为后盾,积极贯彻“整理田赋,调整盐产,清理官产,实行烟酒公卖”“筹办实业银行和兴办工业”等财政方针,这些方针的实施(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推动了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 C、反映了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 D、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的入侵
  • 16. 下表为民国初年一些社会事件的统计。这些现象说明(  )                                                                                                                      

    时间

    事件

    民国初年

    各种政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多达300个,具有健全纲领或某一方面纲领者也多达35个

    1915年

    北京爆发了抵制“二十一条”的外交运动,80万人口的北京城,仅一次大规模的集会,人数就有30万;在天津,连续几次大规模的集会,每次都在10万人以上,而当时天津总人口也不过70万人

    20世纪20年代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最初几批党员中,具有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经历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C、辛亥革命加速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D、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相结合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省份

    引种年代

    省份

    引种年代

    广西

    河南

    江苏

    甘肃

    云南

    福建

    浙江

    广东

    山东

    陕西

    嘉靖十年(一五三一)

    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

    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

    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

    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

    十六世纪中叶前后

    万历元年(一五七三)

    万历七年(一五七九)

    隆庆、万历之际

    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

    直隶

    湖北

    山西

    江西

    辽宁

    湖南

    四川

    台湾

    贵州

    安徽

    天启二年(一六二二)

    康熙八年(一六六九)

    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

    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

    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

    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

    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

    雍正年间

    表1 明清时期各省引种玉米见于记载的年代

    图2 玉米在中国传播的路线

    ——据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

    材料二

    甲:查有包稻一种,闽中为番豆,种植不难,收获亦易,……夏间成熟,取以为米、为面、为酒,无所不可,谷壳喂猪。……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广种,获利甚溥,某于到任之初,即行劝令试种,现已成熟,梗大实密,已有成效,现在饬令各县广行劝谕,劝民种植。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建福宁知府李拔《请种包谷议》

    乙:嘉庆六年(1801年)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山顶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沟,争端滋起,大为禾稼之害。且户口庞杂,莫可究讦,往往因有山绅士居民贪其租利,容匿不法,至是为严立规条:……禁种苞芦”。

       ——摘编自《清史资料》第七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官员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

    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

    程氏状词

    “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

    嘉庆上谕

    “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

    地方处理意见

    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

    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

    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

    (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 19.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民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