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盐城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读书

  • 1.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祖籍太原的宋代书法家、画家米芾曾称誉交城县卦山,为“第一山”。这里呈现的就是米带的书法作品,请从下面的选项中为甲、乙两幅书法作品分别作出最适当的评价。

    A.此作品为隶书,字形扁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B.此作品为篆书,笔法古朴,粗细均匀,讲求对称

    C.此作品为草书,笔法苍劲,龙飞风舞,一气呵成

    D.此作品为行书,风神洒落,行云流水,易于辨识

  • 2. 理解性默写。
    (1)、露从今夜白,
    (2)、 , 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行路难》(其一)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的诗句是: ,
    (4)、《湖心亭看雪》中以舟子的话结尾 ,具有画龙点晴,深化意境 的作用的句子是:
    (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诗句是
    (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二、读思

  • 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诗赋(fú) 拥毳(cuì) 浩浩汤汤(dàng) 觥筹交错(gōng) B、对弈(yì) 潺潺(chán) 雾松沆砀(dàng) 薄蓉冥冥( báo) C、垂钓(diào) 嗟夫(jiē)   岸芷汀兰( zhǐ) 长堤一痕(dī) D、酒洌(liè)  投箸(zhù)   宠辱偕忘(jiē) 山肴野蔌(sù)
  • 4.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寂寥 政通人合 风箱高洁 朝晖西阴 B、怡然 心旷神怡 锦粼游泳 静影沉壁 C、凄凉 琼楼玉宇 仓颜白发 泉香酒洌 D、伛偻 长风破浪 波潮不惊 浊浪排空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都黑了,可小明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为明天的考试做准备。 B、我们都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C、张俊这次在校运动会上的表现特别突出,为我们班立下了丰功伟绩 D、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对妈妈的思念与日俱增
  •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C、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D、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 7.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雷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 8. 根据语境,仿写画横线句子。一个人的教养,更多的体现在与人交往中。是心平气和,还是心浮气躁,?是不可一世,还是退让慈悲?
  • 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他是享誉篆刻界的名家。

    ②某天,一个热衷篆刻艺术的青年上门拜访,拿出一枚印章请求指点。

    ③他看了一眼,摇头:“太差了。”

    ④青年大感失望,冷冷地说:“这可是您在五年前的年度大赛中夺冠的作品。”青年的父亲也痴迷篆刻,几经辗转,才弄到这枚印章。

    ⑤他浅浅一笑,从床底拖出一个木箱,里面都是一枚枚印章,随手拿起一枚:“这是我八年前在全国大赛中的金奖作品。"

    ⑥青年仔细一比对,也瞧出这枚印章在刀功上弱了几分。

    ⑦他又挑了枚十年前的,更弱些:初次获奖作品,更差;处女作也亮出来了,太差劲了。他说:“我的作品并不好,所以得不断钻研,才能一次比一次进步。”

    ⑧青年惊讶后,就柳暗花明了。

    ⑨名家的大作并不是凭天赋一蹴而就的,也许根本没有什么天赋,而是在无数个日夜里,不断锤炼而成。

    (1)、青年惊讶后,就柳暗花明了,他为什么惊讶呢?请把他此时的心理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60字以上)
    (2)、好的故事常常发人深省,使人读有所思,读有所获。阅读上文,你获得的最深感悟是什么?请以此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写作提示:①观点要明确:②论证要合乎逻辑:③不少于 100 字。

  • 10.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 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 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 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选自范公偶《过庭录》)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予作文以记之

    日星隐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春和

    ②长烟

    ③百废

    ④连月不

    排空

    胜状

    ⑦横无际涯

    ⑧翔

    膝豪迈自负

    ⑩子京忽以抵文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宽广无边。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③愤郁颇见辞色。

    (4)、给下列句子断句。(划分3个节奏)

    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5)、用原文来回答。

    (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什么

    (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什么

    (6)、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 11. 中考在即,九年级(十)班计划召开“我自信我快乐”主题班会,官传委员找到了下面两幅图

    片,请你帮他选择一张放在PPT的封面上,并说明理由。

    写作要求:①说明理由时要介绍画面内容;②要考虑到班会主题:③80字左右。

  • 12.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什么应该像什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世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 度,有“人的样子 ”。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 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 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 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 ”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 ” 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 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 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 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 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 “天下何人最快活? ”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 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 ”,绝无“暗室亏心之忧 ”, 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 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3)、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 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 ”这句话可以用米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东施效翠 ”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商鞅立木 ”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④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