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暑假学情反馈(开学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13 类型:开学考试
一、(12分)
-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在黄山观看云海,变换莫测,虚无飘缈 , 犹如仙境,但爬黄山颇费力气,年老体弱的人只好望洋兴叹。太平湖则另有风光,这里没有泥沙淤积之虞 , 石板小路蜿蜒曲折,到处是山青水秀,风光旖旎 , 使得澄澈如镜的湖泊越发显得春光明媚,生机盎然。它没有黄山那样宏伟的气魄,那么神奇的变化,但它曲折幽深,好山好水____游人在此又可____另一种自然之美,秀丽中显出恬静、温柔,这种诗情画意同样能使人____忘返。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变换莫测(huàn) 飘缈(miǎo) 望洋兴叹(yáng) B、淤积之虞(yú) 蜿蜒曲折(wān) 山青水秀(qīng) C、恬静(tián) 澄澈(chéng) 生机盎然(àng) D、宏伟(hóng) 旖旎(ní) 曲折悠深(yōu)(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相得益彰 领会 留恋 B、相得益彰 领略 流连 C、交相辉映 领会 流连 D、交相辉映 领略 留恋(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一方面得到了众多业内专家的肯定;另一方面,余秀华也被一些媒体有意或无意地贴上了“脑瘫”等标签。 B、我们的经济正在转型,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以前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投资和国内消费拉动的方式上来。 C、近日有游客在故宫博物馆内一口清宫遗存的铁缸上刻字,其实要想让“到此一游”真正“到此为止”,除了需要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惩戒力度,还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D、在《水浒》这部作品中,由明暗两条线索构成,明线以“忠”“义”二字贯穿全书,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与黑暗。(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都是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B、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同时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23点至凌晨1点。 C、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其中“司马青衫”指的是司马相如。 D、我国古代称谓名目繁杂,有谦称、敬称、雅称、婉称等,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对己称字,对人称名,国君以“寡人”自称表谦。二、(9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当我们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是文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作为构成文学作品的一个层面,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媒介和工具。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选择、运用和创造,表明了作家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事物的一种独特的评价。
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仅就其指向性的特点来讨论一下。
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审美。因此,文学的真不属于自然的真。文学从本来的意义上并不是对一件真实事件或一个真实人物的真实叙述,它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用于人的知觉、情感和想象的人类经验。“这种创造物从科学的立场和从生活实践的立场上看,完全是一种幻觉。这种创造出来的幻象可以令人联想到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地方,就像历史性小说或是描写某一地区风貌的小说可以令人回忆起往事一样。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创造出来的幻象却是一种不受真实事件、地区、行为和人物的约束的自由创造物。”(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这样,普通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世界是不同的。艺术世界尽管最终来源于客观世界,但又完全不同于客观世界。艺术世界作为一种幻象,它的逻辑另是一样。在艺术世界中说得通的东西,在客观世界未必说得通。反之,在客观世界说得通的东西,在艺术世界未必是合乎逻辑的。在这两个世界的叉道上,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也就分道扬镳了。普通语言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普通语言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环境,、因此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必须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譬如,如果你的一个朋友见面时问你:“你现在住哪?"你必须回答说:“我住在北京西长安街甲40号”之类,你不能回答说:“我住在天堂"或“我住在地狱”。文学语言则是具有“内指性”的语言,它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只须与作品艺术世界相衔接就可以了。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和鸟,不是指自然界中的花和鸟,自然界中的花不会“溅泪”,鸟也不会“惊心”,这里的花和鸟属于杜甫的诗的世界,它在这诗的世界中合乎情感逻辑就可以了,不必经过动物学家去检验。杜甫的名句“月是故乡明”,明显地违反客观真实,但因为它不是“外指性”的,而是“内指性”的,因此在诗的世界里它不但说得通,而且深刻地表现了思念故乡的真实感情。
概而言之,文学语言的“内指性”特征,只要求它符合作品的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而不必经过客观生活的验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自主符号”,是有一定道理的。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学的真不属于自然的真,是作家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的真实表现。 B、文学作品从科学的立场和从生活实践的立场来看,那完全是一种幻觉。 C、文学作品创造的幻象不受真实事件、地区、行为和人物的约束,又可以令人联想到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地方,有的还可以令人回忆起往事。 D、自然的真实在文学的真实里不合乎逻辑。(2)、下列对“外指性”“内指性”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外指性”语言必须遵守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B、“外指性”语言强调语言的单纯媒介和工具作用,因为艺术世界来源于客观世界。 C、“内指性”的文学语言只表现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不表现客观世界。 D、“内指性”的文学语言,无须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它在艺术世界里未必合乎逻辑。(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家住天堂”或“家住地狱”的表述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用于人的知觉、情感和想象的人类经验。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和“鸟”是诗人的自我代入,“花”和“鸟”把客观世界和艺术世界相衔接了。 C、“月是故乡明”表述的是诗人对事物的一种独特的评价。它不是指向实际的外部世界的。 D、文学语言是“自主符号”,作家运用它时,只要能符合文学作品自身的情感逻辑即可。三、(1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有:生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 ‘知几其神乎!’《诗》曰: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熊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苏轼《范增论》,有删节)
【注】 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卿子”为人们对他的尊称,“冠军”是他的称号。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疏楚君臣 疏:疏远 B、增之去善矣 善:正确的、好的事 C、如彼雨雪 雨:降下,落下 D、独恨其不早耳 恨:遗憾(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增之去善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青,取之于蓝 C、以立楚怀王熊心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D、增为谋主矣 如今人方为刀俎(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手是去耶 C、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D、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宋义被杀,说明项羽已背叛了义帝,当然也不会相信主张立义帝的人。 B、早在陈平使用离间计之前,项羽就已经怀疑范增了。 C、义帝的生死不但影响了楚国的兴衰,而且也对范增的命运起了决定的作用。 D、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明智的选择,离开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项羽杀掉宋义的时候。(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②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四、(2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胞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本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2)、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绿云扰扰,_ (杜牧《阿房宫赋》)(4)、 ,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5)、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6)、或取诸怀抱,(王羲之《兰亭集序》)(7)、 ,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8)、《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五、(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回到冰川
马温
①这条冰川以数字命名,越过去就是异邦,所以它也是国境线。国境线应当一成不变,但这一段会变,冬天冰川高大,夏天再来看,滴滴答答融化着,冰川变矮了。这样的季节变化让生硬的国境线有了亲和性。
②那个异邦有许多好看的山间城堡与街心佛塔,我们要是有翅膀,飞过这条冰川就能看到,可是我们没有。谁有一双翅膀能够自由飞翔呢?在冰川的上空,此刻有一只鹰。
③去冰川的路超级坏,车子吱吱呀呀爬到山顶时,我们看到了那只鹰。鹰也看着我们,眼神旷远而寒冷。追击野兔时,鹰就是这种眼神。它没有歧视我们,但也不准备给予我们优待。我们不适应这种眼神,空无一物又尖锐无比,是枣树的刺、板栗的果、铺满一地的铁蒺藜,我们不敢踩。我们的怯意让鹰很受用,它散开双翅,呼一声就飞向山谷。
④山顶上只有我们,我们坐在越野车里,越野车看似霸道,胡子拉碴像强盗,其实外壳都是塑料。这就是我们的内涵。"不好玩!"鹰的内心一定会这样想。鹰飞进了山谷,山谷里内容多,好玩。
⑤牦牛安静地嚼着草,嚼着嚼着,就将自己变成一尊雕塑。灰鼠从一个洞口窜进另一个洞口,草皮的下面建有它们的秘密通道。黄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突然间,毫无预兆,其中一只就会撒开四蹄,跳跃着,从路的一边跑到另一边。谁吓到它了?不知道。它闪电般越过公路,公路仿佛它的底线,来回穿越这根底线成为它的乐趣。
⑥临近边境了,还是能看到放牧点。人住的房子低矮,石头垒起来的牛羊圈却很大。几个牧人,加上几十几百的牦牛绵羊..让那些微小的放牧点有了村庄的喧闹。清晨,繁星依然满天,可是星光正在发灰发涩。羊的脑子饿了,挤在圈门口叫唤,牦牛知道叫也是白叫,躺在地上静候。圈门一打开,牛羊就如潮水淌进了草甸子。太阳落山是它们归圈的时候。牧人还懒懒坐在石头上吸烟,牛羊已经沿着公路慢慢回家。草长得稀疏,又长得瘦小,可是吃了一天,牛肚羊腹都变得圆润,此时的归圈就是散步,不急也不慌。羊喜欢聚在一起,一团一团地,像白云,有时几头黑牦牛挤进羊的队伍,云就不白了。车子停下来让牛羊先行,牛羊却将车子围起来,好奇地嗅着鼻子。这个时候,牧人才站起来甩响小鞭子。那边的生活就是这样,缓慢,却又很到位。
⑦一座碎石山成为阻挡我们视线的最后一道障碍。爬上去才能看到冰川。那就爬吧。山并不高,可是这儿的海拔高,五千多米,我们手持登山杖,爬几步就大喘气。
⑧鹰在头顶盘旋,鹰没有高反,不会大喘气,鹰俯瞰着它的王国。牛羊吃草,牧人躺在干沟里睡觉,黄羊踢着前蹄扭头四顾,草甸子裂成碎片,露出满腹的砾石,还有昨夜残雪、动物残骸……日子天天如此,安详而艰难,艰难而安详。鹰所看到的,是不是有点单调、有点沉闷?不过,鹰因为飞得高,在我们还拄着登山杖努力爬山时,它已提前看到了冰川。
⑨那条冰川是这片荒寒地带的亮色。
⑩鹰先看到冰川。
⑪接着是我们。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刹那是安静的。冰川那么美丽,它也没有大喊
大叫,它就是安静地矗立在那儿大我们作为旅待者,凭什么大喊大叫?美的东西都不会喧
哗,绝美的东西更是沉默如金。当一种美排山倒海、让人窒息地压迫过来,我们除了闭上
眼睛感受,还能做什么?
⑫可是,不好意思,我们终于还是忍不住喊叫起来:竟然有一对新人正在冰川拍婚纱照。我们将赞美送给了他们。婚纱照都是花好月圆,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可他们执意要找一个非凡背景,他们要请冰川见证他们生命的结合。这就要吃苦。女生穿着大红婚纱,鞋上套着防滑冰爪,在男的搀扶下,一步步向上走。如果是在草坪上,男孩轻易就能抱起女孩,可是在冰面上,男孩再呵护女孩,他也无力完成这个浪漫动作了。在这儿,向前的路要一起走完,可以相帮,不能替代。这是婚姻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在通常的婚纱摄影中被平庸的童话曲解了。我们钦佩这对来自深圳的新人,他们千里迢迢奔向冰川,好像回到家乡聆听一场教诲。
⑬当婚纱在晶莹的冰坡上铺展,真的像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在盛放,还有相机、外拍灯、反光板,航拍飞行器嗡嗡地响着,化妆师为新娘补妆,这些确实分散了我们对冰川的注意。可是我们不认为这是损失工我们把这次邂逅当作一则回家的寓言。
⑭“回到冰川”,我这样说,是否用词准确呢?我们常常说回到家乡,“回到”就是重返、投奔,好像落叶归根,从此再不分离。可是,冰川不是我的家,昨天我没有弃它远行,今天我也不是浪子回头,既然如此,我为什么非要把今天的抵达定义为“回到冰川”呢?
⑮和“回到”有关的,还有一个更著名的说法“回到拉萨”。那是一首歌,沙哑而深邃,其中还有疼痛,把我的心洗清,把我的灵魂唤醒,然后呢,是得救,是回到我们阔别已经很久的家。这首歌普及了一个常识,那就是,我们去拉萨是“回到”。
⑯去冰川的前一天上午,在拉萨八角街一根石头经幢下,我坐在长椅上,绕着大昭寺转经的人群顺时针向我逼近又离我远去。转经人最核心的奉献是时间,他们用滴答流淌的时间建造他的信仰,巩固他的信心。信仰其实就是交出,将小生命交给大生命,将小循环交给大循环,将小意义交给大意义。大昭寺有许多磕长头的人,当地面和他们的身体相击,你听:模糊的诵经,点亮稣油灯,镰刀割青稞,石锤杵泥,经幡飘忽,卷起唐卡,沼泽地中两只黑颈鹤踱步,天降大雪或冰雹,迷路的小羊,用牛粪烤火……藏区所有的声音,都在这儿汇聚。
⑰我们有了生我养我的家,为什么还需要另一个精神家园?精神为什么要流浪,挡也挡不住,逼得我们要在无路之路上跋涉颠簸?为什么我们必须远避红尘,要在一个荒凉的背景下,才能死心塌地和自己对话?人与人相互环绕,可我们还是寂寞,非要去找一
个不存在的夜晚、一个不存在的知己、一场不存在的彻夜长谈?我们要怎样,才能说完一
腔的话,才能握住知己的手,才能共同站在旷野中说这个夜晚很真实?
⑱冰川到了。在九月的阳光下,它正在融化。不用担心,它不会消失,寒冬正在到来,就是今天,凌晨,这儿又下了一场雪。那时,我们的越野车还未出发,而拍婚纱的那对新人,相拥着走出野营帐篷,站在漫天大雪中,已经摆好拍摄姿势。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全文叙写了前往冰川途中的见闻,到达冰川后的见闻,并联想到昨日到过的拉萨八角街,视野开阔,气势雄浑,思维深邃,文笔雄健质朴。 B、第⑧段,作者描绘了一幅砾石、残雪与动物残骸遍布的荒寒苍凉的画面,展现了当地牧人在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对原始荒蛮生活的向往。 C、这篇散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将冰川后的异邦美景与去冰川的道路难行对比,将红色婚纱置于洁白晶莹的冰川背景中,将冰川上照婚纱照的艰难与草坪上平庸的浪漫对比,以突出主旨。 D、⑭到⑯段,由“回到”联想到《回到拉萨》这首歌,再由“拉萨”引出在此前一天在拉萨八角街看到人们转经,磕头的情景,构思巧妙,衔接自然。 E、文章由作为国境线的冰川冬夏变化开头,结尾写入冬雪后冰川不会消失,首尾呼应,点明主旨,引人深思。(2)、文章①到⑩段描写了一只鹰,它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这只鹰有什么作用?(3)、鉴赏文中画线句子。(4)、结合文章分析冰川象征什么,并谈谈“回到冰川”的含义。六、(10分)
-
7. 填空题(1)、甄士隐住在旁。元宵之夜,,他的女儿被拐走,不久又遭遇失火,甄士隐便去投奔岳父。一日,甄士隐听到了《》,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2)、“通灵宝玉”上刻的铭文是 , 宝钗项圈上的铭文是(3)、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中;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一客题名“泻玉”,宝玉题名为“”,并对联,上联是“绕堤柳借三篙翠”,下联是8. 解答题(1)、贾雨村考中进士,升为知府,来找甄士隐。甄士隐却早已不知去向。不久,贾雨村因恃才侮上,被参劾革职。他游览天下胜迹,后到林如海家给他女儿林黛玉当老师。这层关系成为贾雨村日后进身的门路,得到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后得任金陵应天府一职。( )(2)、贾府姐妹中,迎春的父亲是贾政,探春的父亲是贾赦,惜春的父亲是贾敬。( )(3)、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谈及宝玉时说他将来必是色鬼无疑。对此,贾雨村也深表赞同。( )
七、(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应世无可无不可
守己有为有不为
这副对联谈到了处世与修身的问题,处世与修身要讲究原则,有些事可以去做,有些事则不可以去做。我们面对新时代的使命与挑战,须具备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合格的时代青年。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