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来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句子默写

  • 1. 古诗默写
    (1)、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表明自己虽仕途受挫却仍然要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句子是:
    (3)、亚锦赛上,中国女排姑娘不畏困难,以“”的雄心,奋力拼搏,终获冠军,重登亚洲之巅。(用杜甫《望岳》诗句填写)
    (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胜利而归后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

二、填空题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 ér bù shě
    (2)、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kuì zuò
    (3)、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zhé sǔn我们吗?
    (4)、我曾yí hàn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三、选择题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追逐太空的征途中,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开启令世人刮目相待的新篇章。 B、他今年刚参加工作,毫无社会经验,工作起来常常是语无伦次 C、春天来了,田野里蜂围蝶阵 , 原来是油菜花开了。 D、他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目的是旨在让孩子们健康发展,先“成人”再“成才”。(将“成人”和“成才”互换位置) B、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将“改善”改为“提高”) 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删掉“通过”或“使”) D、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将“虚张声势”改为“大造声势”)
  • 5. 在名著交流会上,有一个环节是对对联。下面是四位同学对出的下联,你认为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上联:阅名著细品礼信智勇 下联:____

    A、倚高楼遍赏春夏秋冬 B、对夕阳惯看秋月春风 C、读古诗赏遍起承转合 D、戏楼里品味唱念做打

四、名著阅读

  • 6. 阅读名著《海底两万里》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时候,我听到相当响的啸声,我晓得船上储水池盛满水了,诺第留斯号潜入大西洋水底下去了。我留在我的房中。我要躲开船长,使他的眼睛看不到我心中激动的情绪。我就这样度过这很愁闷的一天,一方面想走,恢复我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惋惜,丢开这只神奇的诺第留斯号,使我的海底研究不能完成!这样离开这海洋,像我喜欢说的,这样离开“我的大西洋”,并没有观察它的最深水层,并没有从它取得印度洋和太平洋曾给我揭露的秘密!我的小说刚翻完第一章就从手中掉下去了,我的梦正在最美好的时候就被打断了!多少苦闷的时间就这样过去,有时看见自己跟同伴们安全逃在陆地上,有时又不顾自己的理性,希望有意外的机会,阻止尼德·兰的计划实现!我两次到客厅中去。我要看罗盘。我要看诺第留斯号的方向是不是接近或离开海岸。不,诺第留斯号总是在葡萄牙沿岸海水中行驶。它沿着大西洋海岸向北开行。所以,这时候必须打定主意,准备逃走。我的行李并不重,只有我的笔记,没有什么别的了。至于尼摩船长,我心中问,他对于我们的逃走将怎样想,使他心中有怎样的苦恼,或者使他有多少的损害,以及当逃走或被发觉或不成功的两种情况下,他将怎么办!当然我没有什么可以埋怨他,与此相反,待客的态度,从没有像他那么坦白真诚。我离开他,我不能说是忘恩负义。没有什么誓言把我们跟他束缚在一起。他相信把我们永远拉在他身边的,只是客观环境的力量,而不是我们的约言。但他的这种公然承认,永远把我们留在船上作囚人的想法,正能说明所有我们的逃走企图都是合理的。

    我自从在桑多林岛附近跟船长会见以来,就没有再看见他。在我们出走之前,是不是有机会使我再见他一面呢?

    我同时又想见他,又怕见他,我注意听,我是不是可以听到他在隔壁的房中走动呢。没有什么声响传到我的耳边来。

    (1)、“一方面想走,恢复我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惋惜。”为什么会感到惋惜?
    (2)、最后一段说:“我同时又想见他,又怕见他。”其中,“怕见他”照应了前文中的哪一句话?
    (3)、在人物刻画上,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课内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不枝 

    陶后有闻 

    者何人 

    (2)、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句话暗中讽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B、文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莲”表达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操。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放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六、课外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阻之(或者) C、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根据上文,你认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悲剧

    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际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方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中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③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④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幕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⑤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⑥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 选文①②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面句子。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了出来。

    (3)、请分析第③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之恋

    ①那是一片浩瀚的绿色林海。

    ②进入绿林。便迷了眼睛,便绿了心智。便染了周身。谈话是绿色话题,笑声荡漾出绿波,口渴了痛饮山涧绿泉,小憩铺开来绿色苔藓。

    ③姑娘说,我的裙子是乳白色的,怎么着了绿色?绿海用映衬这个词汇为姑娘解释。小伙子说,我坚硬的臂膀是深褐色的,怎么成了翠绿?话毕,便有一股轻风拂来,把一串串山槐的玉叶压弯,包围了小伙子。覆盖了那健壮的臂膀。轻风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近绿了,只好让他绿吧!

    ④那绿,仿佛成了酿造5000年的甘醇玉液,让你不得不酩酊大醉,索性闭上眼,全是深沉的绿晕,就连身边也鼓噪着绿色的音符:平和而持久着的是蝉鸣;时起刺耳的嘎嘎声是山鸡求偶的讯号;丝弦弹拨裂帛破冰之韵的是艳羽的山雀和黄鹂;更有那长尾鸟久违的鸣叫让人心动,让人感念大自然的美丽和良善。

    ⑤那绿,植得深。拔得高,密集着罩得严实。碎细柔嫩着的是山槐叶,肥圆长柄阔大着的是青皮槐叶,细长扁平如鳞栉般的是洋桃叶,浑圆平展显露秀气的是黄栌叶,还有在众树种中如鹤立鸡群的杨树,在疾风中把肥厚的叶掌击出哗哗啦啦的欢响,让人听着悦耳,看着舒心,顿生倾慕之情。

    ⑥在这里更能触动心灵的是深处绿树掩映的土屋,还有那山的制高点上的瞭望台。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从土屋的墙上依稀可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斑驳的字迹。土屋里那盏油乎乎的矮脖子灯,和房屋一样放射着历史的光芒。这里生活着两代林业工人,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亲手垒起了土屋,泥巴砌圆了锅台。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靠床的墙上那张女歌星演唱时的特写剧照,当然秀靓。年轻人说,是他去年刚换上的,原来是一张他父亲贴上的已经泛黄模糊了的武松打虎的画。两张画代表着两个时代,代表着两代人的生活情趣。最初的那个小伙子今天已退休返乡。记得父子俩交接班的时候,老人领着儿子在偌大的林区转悠了三天。在一座山的制高点,老人望着绿海波涛,表情格外凝重,突然眼角滚落一滴黄豆粒大小的老泪,颤着声说;“儿啊!记着这个地方,几十年前这里曾是秃山,是我和你的叔叔、伯伯们就像你这样的年龄,每天来这里挖树坑,待冬春季植苗。那日太阳特毒,场部发给每个人的一个菜糕在来时路上就塞进了从未填饱过的肚子。午时过后,体力不支,手中的镐怎么也抡不起来,眼前突然发黑便失去了知觉……待来年春上,我们亲手植满了今天这山槐。“我会看管好的!”年轻人听懂了父亲的话,看着那张皱纹满面而黝黑的脸沉重地说。老人似乎放心了,最后陪儿子在土屋里睡了一夜。老人说电视有什么好看的?在这里听窗外林木的叶子对话,听懂了,就感觉比看电视强多了!

    ⑦这里远离城市,没有灯红酒绿,但是年轻人在接过父亲沉重的绿色担子的时候,就已下了决心去研读林木叶子的对话,那种语言的内涵是他攻读的重要课题,他早已刻苦地进入了角色,他信了父亲那句话,听懂了林木叶子的对话比看电视强多了。

    ⑧我面对绿海,读懂了伟岸,读懂了博大,更读懂了崇高和奉献。

    (1)、 第④自然段中写“绿色的音符”有何作用?
    (2)、 第⑤自然段列举各种树叶作用是什么?
    (3)、 第⑥自然段“土屋里那盏油乎乎的矮脖子灯,和房屋一样放射着历史的光芒”有什么深刻含义?
    (4)、老人要儿子“听窗外林木叶子的对话”,儿子“下了决心去研读林木叶子的对话”,结合全文,请你揣摩说说“林木叶子对话”的内容。(请概括列出,不要描述)

八、作文

  • 11. 变了,一切都变了。家乡惠来从原先的一个草县,变到今年gdp增速全市第一;家人变了,爸妈比前老了发福了啰嗦了;同学也变了,有的更阳光进步了,有的却懒了不思进取了甚至自甘堕落流里流气了;景物变了;生活变了,变好或变坏;就连你自己也悄悄地变了……变了,有的变得让人欢欣鼓舞心旷神怡;有的变得使人揪心惶恐忐忑不安!

    请以“            ▲            变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请用一个名词或代词,如“我、他、爸爸、家乡……”将文题补充完整,再作文;

    2 书写认真;

    3 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