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四)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下列历史事件与林则徐直接相关的是(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义 C、金田起义 D、黄海大战
  • 2. “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材料描述的是(    )
    A、中国边疆的危机 B、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C、鸦片输入的危害 D、中俄《北京条约》的影响
  • 3.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如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评价近代某一文件时说:“它的价值是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这一文件是指(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 5. 英国在清未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文中的第一次“半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的条约产生的影响(    )
    A、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 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 C、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D、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 6. 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曾国藩对于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 7. 下图是蒋廷黻编写的《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目录。通过目录我们可以判断,这一章节完整记述的历史事件是(    )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A、鸦片战争 B、“马神甫”事件 C、“亚罗号”事件 D、第二次鸦片战争
  • 8.   1857年,马克思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马克思在此质疑英国发动战争的(    )
    A、目的性 B、野蛮性 C、正当性 D、被动性
  • 9.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发明和使用的一种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顺序相配以六十年为一周期。2020年是庚子年,晚清李希圣著有《庚子国难记》,该作品记载的应该是( ) 
    A、旅顺大屠杀 B、台湾被割占 C、八国联军侵华 D、《辛丑条约》签订
  • 10. “洋务派官员认为该运动对内可以剿发捻(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对外可以勤远略(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看出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清政府统治 B、维护百姓利益 C、建立新型政治制度 D、增强经济实力
  • 11. 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这个角度看,“百日维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 )
    A、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变革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 12.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蒋廷黻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
    A、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 B、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C、义和团具有严重的迷信色彩 D、义和团不了解列强侵华的特点
  • 13. 《中国外交史》中记载:“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 面前, 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 国人民。”这一结论最好的佐证是( )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台湾人民反割台的斗争 D、义和团运动
  • 14.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战后则是“投资+特权”,这里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5. 他在《革命军》一书中盛赞革命,旗帜鲜明地宣传反清革命。他是( )

    A、A B、B C、C D、D
  • 16. 如表是同学们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剧本名称:

    第一幕:武昌起义

    第二幕:民国建立

    第三幕:清朝告终

    第四幕:约法颁布

    A、近代开端 B、走向共和 C、军阀割据 D、国家统一
  • 17. 1912年2月英国《泰晤士报》评论道:“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已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文中的“共和国”(    )
    A、  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次尝试 B、完成了近代中国探索的任务 C、源于早期苏维埃共和国的思想实践 D、凝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
  • 18.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事件是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甲午中日战争 D、新文化运动
  • 19. 夏荷同学准备办一期历史小报,收集了有关孙中山 、康有为、鲁迅、严复和胡适的图片资料。你认为该小报应取个怎样的名称?(  )
    A、民主革命思想的先驱 B、思想解放的先驱 C、维新变法运动的先驱 D、新文化运动先驱
  • 20. 下图是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一本杂志创刊号封面。与这本杂志创办直接有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21.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所指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 22. 下图是一幅发表于1920年的漫画,图中人物为农夫,树上文字为“军阀”二字,左侧文字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这幅漫画旨在彰显( )

    A、军阀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B、自然灾害导致生活困难 C、军阀树大根深难以铲除 D、依靠民众力量打倒军阀
  • 23.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们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游行时不可能出现的口号是( )
    A、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B、扶清灭洋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24. “完成了两项伟大的政治收获:一是在全国舆论的谴责下,北洋政府把三位知名的亲日派高级官员罢免;二是在全国学生的强烈抗议下……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不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以上材料评论的是(    )
    A、武昌起义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九一八事变
  • 25. “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简义丰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运思方式。这种取代既是文学语言的重建,也是思维的重建。”材料评述的是(    )
    A、维新变法 B、科举制废除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

  • 26.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古老的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一系列侵略,根据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示中A处涉及的战争是什么?该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B处所指的是哪一战争?此战争中英法联军在清政府都城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什么?“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指的是哪一阶段的战争?(写出对应的字母)
    (3)、结合所学,分析以上战争均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 27. “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在近代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寻求救国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新药方】

    材料一 中国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与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19世纪60—90年代)的自强运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李鸿章提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超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

    【救亡图存新主张】

    材料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我国近代化早期探索中的什么运动?列举这场运动的主要活动(列举一例)。这场运动的开展在当时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部哪一派别的主张?这个派别发动的运动前期和后期的口号是分别是什么?
    (3)、列举李鸿章所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各一个。
    (4)、材料三中,中国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首先开展了什么政治活动?揭开这一活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5)、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所涉及的近代化探索有何相同之处。
  • 28.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时刻牢记的初心和使命。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各个阶级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不断探索,希望能够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振兴。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的利器,欲学习外国的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

    材料二: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材料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成功,成立湖北军政府,随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士崩瓦解。

    ——人教版历史教材节选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

    (1)、材料一人物领导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领导人是谁?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谁领导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5)、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近代中国自衰败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求索民族复兴之路。

    材料一: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

    材料三: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1917-1923年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西学的“领悟”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并指出“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实践。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的典型事件及其基本主张。
  • 30.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通过查阅旧报刊可知过去事,通过研究报纸可以明事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均发表于《时务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作为维新变法的宣传媒体和舆论工具。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以偿矣,后当竭力从事于社会上革命。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愈属重大,且非兵力所能援助,必须以和平手段从事。中国现有无数荒野地段,未经开垦,故社会革命事业比诸欧、美各国较易达到目的。

    ——摘编自《民报》

    材料三:《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至1926年停刊,期间刊登了许多宣件新思想的文章,按各文类别归类列表(部分)如下:

    类别

    1920年9月前(篇)

    1920年9月后(篇)

    思想(启蒙)

    65

    2

    文学

    39

    10

    新诗

    140

    101

    小说

    34

    15

    科学社会主义

    1

    79

    俄国研究

    4

    41

    国民革命

    0

    113

    世界革命

    0

    20

    ——摘编自《〈新青年〉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等人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在推动政治近代化的同时,还推动了中国哪些方面的近代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杂志在宣传主题上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报刊宣传内容的变化反映出我国近代化探索发生了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