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 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 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 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 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 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 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 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 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 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 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 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 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 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 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 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 “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教”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化”字都 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习总书记说:“学诗可 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使人 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诗教观 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 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以化人”则在一 定程度上扩大了“文”的外延。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总书记在 这里所言的“古代经典诗词与散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 对教化人的重要作用。 

    其次,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归根结底 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毛诗序》中“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在政治上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对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说的进一 步发展。刘克庄的“世教”观,虽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但仍未摆脱《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 可见,儒家诗教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 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 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 

    最后,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化”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文 以化人”强调人要学会将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此 乃“浸化”的过程。并且,作为鉴赏主体的人还应该在接受文学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文艺作品的深 层内涵,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关于“悟化”,早在宋代,严羽便有“酝 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等相关论述。这里提到的“久”字,一则强调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 二则强调人的积累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是为“悟化”过程做准备。可见,“文以化人”强调作为文 艺作品的客体与作为鉴赏主体的“人”之间的双向互动。 

    (摘编自陈亚《论“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从儒家诗教观出发》)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其中诗即指《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 总集,礼乐则是由周公姬旦所创。 B、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可见加强道 德修养最终要通过音乐完善人性,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 C、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文化受到质疑,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并将诗的作用置 于礼乐之上。 D、《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 了思想资源。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以化人”思想源自《周易》,与儒家诗教观一样,都强调了诗文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 作用。 B、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是凝聚古人智慧、蕴含时代内涵的文艺理论成果,强调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和传统诗教观不尽相同。 C、儒家诗教观认为诗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从孔子提出的“兴观群 怨说”到刘克庄的“世教说”均体现了这一说法。 D、儒家诗教观较早地体现了“文以化人”的深刻意蕴,主张诗文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在新时代 虽弱化了政治教化功能,但仍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强调“夫文德,世服也”。 B、《文心雕龙》论诗,认为“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C、王安石认为《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 D、赵孟坚在《彝斋文编》中认为诗是“德之章,心之声也”。
    (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主张“诗教”的原因。
    (5)、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说新时代下学习古诗文对青年学生有何意义。
  • 2. 现代文阅读Ⅱ

    丫头她妈

    林斤澜

    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她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 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矮凳桥街上有少数人——一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 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婶、阿嬷、阿 婆…… 

    矮凳桥历代田少人多,老古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矮凳桥这方土,却是养不活矮凳桥人。农田 上的“生活”,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去做。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 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 捆稻草。挑粪水担化肥凡是肩膀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袁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 有生意好做,她妈也宁肯叫男人家笼着手坐着。 

    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她妈告诉一声丫头盛起来吃,自己却走到街上来, 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话,再回家去吃剩 饭剩菜。她妈的食量很好,什么都吃,吃什么都有滋味。 

    她妈煮熟了饭自己走开,起先是困难时候,她觉着坐下来只张半张嘴,筷子只点点盘边,倒不 如剩多剩少做一口咽下去的好。后来,成了习惯。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闻,摊边说两句话, 成了她的文化生活,她的唯一的娱乐。 

    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理,也不 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

     “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丫头她妈常常只用一句话,就把她的梦说完。溪鳗心里有一本 梦书,是一个圆梦专家。她手里忙着,也不妨碍心里翻到梦书的下雨篇,接着查问细节: 

    “你在屋里还是屋外?”“屋里。” 

    “屋里漏不漏?”“不漏。”“那还好。”

     …… 

    “我和你说了吧,只许放在心里,不许挂在嘴上。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矮凳桥会墨黑, 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 

    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溪鳗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街上的店面都上了门板,再后来“困 难时期”来了,街里街外都寻不着吃……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句句灵验,算得半个神仙。内乱武 斗的年头,溪鳗只开半扇小门,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丫头她妈来站一站,也是一个门槛里 一个门槛外说几句话。 

    …… 

    溪鳗接着说:“前天车钻他妈来说,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肉,那 是从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 

    过后一天,丫头她妈挑着两箩番茄回家来,正好遇见儿子,儿子见妈妈脸都挣红了,拿过扁担 来挑了走。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放下,放下。” 

    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 

    从这以后,父子两个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问道:“我 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 

    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注:袁相舟以前是中 学教师。)袁相舟也只笑笑。 

    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一下来,本地土话叫做“声叫声应”,矮凳桥街 上马上活泼起来,一转身,闹成了专业的钮扣市场。 

    不用说袁相舟,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也成把地抓钞票。钞票 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只有丫头她妈,还是泥里来水里去,也还是填不饱自家几张 嘴,若论钞票把人分三六九等,她妈人前人后连个屁也放不响。 

    有天,她照旧到溪鳗那里站饭前的一站。溪鳗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吊脚楼, 一番大干的景象。 

    “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 

    “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 话:种菜。” 

    丫头她妈笑眯眯走回家来,多少年圆梦都没有这一回开心。不过她还是和家里的谁也不商量, 管自种了菜。 

    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口。过不了几天,她的菜挑子一 上街,就有开饭馆的大师傅大声叫住,就有发了财的“大好佬”当街拦住,他们专挑新鲜细菜,不 在价钱。

    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她先把旧箩换成新筐, 敞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泥,红的红黄的 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 的胡子一样。 

    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毛线衫挑 上菜筐,不怕磨损。 

    她现在很爱面子,讨价还价,若是还的价不是行情,她连理都不理。真正是新上市的好货色, 她还言不二价哩。 

    后来市场管理把农副产品,规定在东口。丫头她妈的菜担随便钻小巷走屋檐下,都可以抄近路 走到东口去。她不,还是从西口进街,穿过整条街,让人们看着她的成果,喷啧的啜牙花,又决不 违反规定一路走一路卖。让开饭馆的着点急,只能预定三捆两捆的。让吃鲜货的“大好佬”差不多 是央告给留下一把两把。当然,溪鳗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姜,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 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 

    不过有人说她是不是摆起架子来了?叫声丫头她妈给留点菜,她总是嘴皮动动的,说句什么话听 也听不见,脸上还板板的,倒像保守着什么秘密。袁相舟听见人家这么说,哈哈一笑,说,要说她 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 

    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鳗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 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 

    (选自《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溪鳗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在行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说就是以溪鳗店铺的 变化展现出时代的变迁。 B、小说中丫头她妈的“梦”充满了民间文化的色彩,是贯穿文章的一个重要线索,“圆梦”也 是丫头她妈人生的转折点。 C、困难时期,丫头她妈煮熟了饭就走到街上站站,再回家吃剩菜剩饭,作者借此浓墨重彩地刻 画出人物的品格。 D、小说中除了丫头她妈之外,还写了居住在附近的百姓,可以说是以群像塑造的方式展示了矮 凳桥的民俗风情。
    (2)、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与茹志娟的《百合花》一样具有散文化色彩,情节松散,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B、小说开头说“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有个秘密”,但直到结尾处也未点明“秘密”的内容, 使小说的主题具有了开放性。 C、小说在叙述人称上,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 D、小说结尾戛然而止,引发读者思考,如小时候有名字,为什么后来名字不用等。
    (3)、请简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4)、林斤澜在他的“矮凳桥系列小说”中,自觉地表现出对女性的深切关怀。请结合丫头她妈这一人 物形象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文言文阅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 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 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 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 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 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 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 兵而赍盗粮者也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 而赍盗粮者也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 兵/而赍盗粮者也
    (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悌:也作孝弟。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长。《弟子规》中“首 孝悌,次谨信”句的“孝悌”即为此意。 B、礼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就是说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合 于礼仪规范的做法即为礼,让人们要讲究的仪式规范即为义。 C、乡党,即同乡的意思。“乡”“党”均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 百家为乡。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侍坐章》中的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 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B、甲文是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 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C、乙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 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丙文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5)、试概括甲乙两文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 4. 古代诗歌阅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 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 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②,庾楼月 ③,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 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楚台风:楚襄王兰台上的风。宋玉《风 赋》:“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③庾(yǔ)楼月:庾亮 南楼上的月。《世说新语》:”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一篇登高怀古之作,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以“初肃”二 字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上片用“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彩 舟”“星河”“云淡”“鹭起”依次勾勒出一幅明丽之景。 C、《千秋岁引·秋景》上片开头三句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以极凝练的笔墨绘写秋声, 以单纯的自然声气凸显秋声的悠远哀长。 D、《千秋岁引·秋景》上片四五两句主要写作者目之所见。燕子东归、大雁南飞是秋日常景, 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2)、两首词的下片均以抒情见长,情感丰富,请加以具体赏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冉有谦逊有礼,最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语句 是“ , ”。 
    (2)、古诗注重炼字艺术,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 , ” 两句最能彰显杜甫在锤炼字词上的匠心。 
    (3)、《念奴娇·过洞庭》中,以反衬凸显扁舟渺小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意境是二胡演奏艺术的高层次审美,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二胡演奏艺术的意境 表现离不开情景交融,而意境的表现经常是虚实结合,给人____的感觉。如乐曲《月夜》表达 作者抒情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及空灵自然和谐统一的意境美;《闲居吟》表现 作者悠然闲适、轻松自得的情绪和从容;阿炳的《二泉映月》中,悲怨哀叹的曲调,将作者的辛酸 荣辱和生平经历都融入其中,借景抒情,将超然的意境美体现得____。意境美的表达能够使演 奏家达到“人琴合一”的演奏境界。这种境界的表达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美术绘画等多方面的意境表达相通相融,都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有种____的感觉。如《别亦难》《满 江红》等乐曲感情真挚深厚,能够表达一种____的意境,仿佛回到了古代作者生活的情境中。 

    可见,由于二胡乐曲的二度创作中意境美的表达,直接掌控着我们对传统经典音乐的深度、广度的    理解和诠释。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浅吟低唱 清新明丽 B、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意犹未尽 高古幽远 C、意在言外 淋漓尽致 浅吟低唱 清新明丽 D、意在言外 酣畅淋漓 意犹未尽 高古幽远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人琴合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 B、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屠呦呦团队于 1972 年 11 月 8 日,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 156~157°的无色晶体——C15H22O5 ,后 来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有的人倾向于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 此类人被称为“百灵鸟”。相反,____。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此类人被通俗地称 为“猫头鹰”。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工作活动和学校课程都是从早上开始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过着“百 灵鸟”一般的生活。因此,拥有“夜晚型”生物钟的人,____。 研究发现,“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____,生物钟属于“夜 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因为这种生活习惯不利于减肥,还可能增加发生炎症和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猫头鹰”这一词在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别妄想世界永恒不变。 ——西班牙·塞万提斯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盐铁论·卷二》 

    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 局。 ——林清玄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的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