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rǔ)养。 B、我在冰封的深海,寻找希望的缺口,却在惊醒时,瞥(piě)见绝美的阳光。 C、身为人民公仆,应当深怀爱民之心,恪(kè)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 D、连绵不断的春雨,不仅点缀了大地,而且让地下的种子汲(xī)取了充足的水分。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他人的话语不可全信,一定要用情理来揣度,办理事务不能茅然行动。 B、一颗奔跑的心是无旁鹜的,就像一支离弦的箭,只有靶心才是它最向往的归宿。 C、蚂蚁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存活,其秘决就在于它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有组织的群体中。 D、湖的景色透露着宁静安详,周围是富丽堂皇的别墅,绿树覆盖的山脉和古雅的村庄。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上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 B、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目光长远,一意孤行 , 才能摘取胜利的果实。 C、倘不实践,再广博的知识也会束之高阁;倘不勤奋,再美好的梦想也会荡然无存。 D、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从整体入手,任何断章取义的分析都是不可取的。4. 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供给约束的突破,使知识产权实现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模式创新转向科技创新的变革。 B、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大约60%左右,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 C、在线上举行的第132届广交会上,以植物为原料的中国绿色产品竞相亮相,受到了境外采购商。 D、与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触摸博大精深的文明。5. 将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文字,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随着丝绸之路的海陆交往,中国皮影戏又相继传入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②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皮影戏已逐渐遍及大半个中国,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几十个品类。
③经过历代皮影艺人的传承与创新,新时代的中国皮影保留了表现文化历史、民俗民风等内容的传统。
④中国皮影戏是集光影、美术、雕刻、音乐、唱腔、表演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⑤同时,还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智慧,为传播中华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②①④ C、③⑤④②① D、④③⑤①②6. 下列对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每更约两小时。 B、“谪”意为获罪流放,“左迁”则指官员升迁。 C、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D、“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樽”,盛酒的器具。7. 下列对《月夜忆舍弟》一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A、首联写更鼓响过,行人断绝,诗人听到孤雁的叫声,不由得想起了家乡和亲人。 B、颔联中“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月是故乡明”意思是此时的月亮比故乡的更明更亮。 C、由颔联的“思乡”过渡到颈联的“忆弟”,诗人感叹离乱造成亲人离散,抒发了思念之情。 D、尾联写兄弟离散,寄书常常不达,何况现在战事频繁,更难有亲人消息,表达了内心忧虑之情。8.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出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B、“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商山早行》),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山野的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水调歌头》)写出了词人想象回到天上宫阙之后,趁着月光起舞的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 D、“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回望秦岭,云遮雾锁,家今何在?眼前蓝关,大雪拥塞,马亦不前。二、情景默写
-
9. 按提示默写诗文。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暗示自己贬谪时间长久,回归之后生疏,有物是人非之感的诗句是:∶ , 。
②《长沙过贾谊宅》中渲染贾谊故宅萧条冷落,抒发了作者惆怅、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
③ ,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三、名著阅读
-
10. 冯雪峰曾说道:艾青就是这样一个诗人,他的诗的外表自然是知识分子式的,但他的本质和力量却建筑在农村青年式的真挚、深沉和爱的固执上,艾青的根是深深地植在土地上。请你结合教材中《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相关句子,对此作简要阐述。
四、对比阅读
-
11. 文言文阅读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过广陵,入洞庭,浩浩荡荡,四无涯溴。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苏子瞻曰:“覆杯本于地芥浮于水燃附于芥茫然不和其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①之间,有方轨②八达之路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犹杯水也;舟犹芥也,人犹蚁也。吾乌③知蚁之附芥,不以为是乘桴④浮海耶?其水涸而去,不以为是海变桑田耶?四海虽广,应亦有涯。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今在洞庭,吾目力穷焉,即以为洞庭为吾之海可也。
【注】①俯仰:表示时间短暂。②方轨:两车并行。③乌:怎么。④桴:小竹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月不开 开:指天气放晴 B、把酒临风 把:持、执 C、目能穷其所至 穷:困乏 D、蚁即径去 去:离开(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即以为洞庭为吾之海可也
A、前人之述各矣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D、因所大而大之耳(3)、下列各项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 B、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 C、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 D、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4)、把文申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
(5)、读完乙文后,你觉得文章引用中苏轼讲的故事,意在阐明怎样的观点?五、现代文阅读
-
12. 现代文阅读
美在意象
叶朗
①“羡”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上美的定义。
②在《诗论》一书中,朱光潜用王国维的“境界”一词来称呼“美”的本体,境界是直觉的产物。他说:“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美是每个人独特的创造。
③“美”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所谓“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宗白华指出,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一个虚灵世界,在这个虚灵世界中,人们乃能了解和体验人生的意味、情趣与价值。花鸟画所表现的亦复如是。勃莱克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真可以用来咏赞一幅精妙的宋人花鸟。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
④如何鉴赏“美”呢?同一个物理实在,因意象世界不同,它所包含的意蕴也不同,给人的美感也不同。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我们可以用海德格尔举的一个有名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个例子就是凡·高画的农妇的鞋。
⑤凡·高心目中的鞋的意象,并不是作为物理实在的一双鞋,也不是作为使用器具的一双鞋,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⑥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散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也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
⑦这个感性的世界,在这双农鞋被扔在农舍中时并不存在,在农妇漫不经心地穿上它、脱下它时也并不存在,而只有在凡·高对它进行审美观照时,也就是当它进入凡·高的审美活动时,它才对艺术家敞开。艺术家于是看到了属于这双破旧的鞋的那个充满意蕴的世界一切细节——磨损的鞋口,鞋皮上的泥土,便都同它们的物理存在以及“有用性”脱离,而《一双鞋》只是成为昭示,即农妇的那个世界的昭示。这样,凡·高提笔作画时,并不是在画鞋,而是在画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农妇的世界。他要借绘画的形式把这个世界向每一观看这幅画的人敞开来——这不是一双作为物理存在的鞋或有使用价值的鞋,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⑧这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美。
(选编自《美学原理》)
(1)、根据提示,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2)、下面材料能否作为第③段的论据?请说说你的理由。耳熟能详的歌曲《茉莉花》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
(3)、参考文中对《一双鞋》的解读,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意象之美。(从冰雪、山峰、高原中任选一个)。13. 现代文阅读枣树记
徐剑
①我对枣树寓意的理解,缘于小舅的婚礼。那天,母亲将珍藏的红枣拿了出来,装进将要封口的红被子,剩余的撤在婚床褥子上,喃喃念道,早(枣)生贵子!满脸悦色。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大枣还有如此美好的祝祷。那弥散在故乡老街的枣香,像迷了魂一样,使我对红枣树有一种天然的敏感与亲近。
②那个夏日晌午,车入稷山县万亩古枣树林,那掩埋了半个世纪的枣香记忆,突然被激活、唤醒了。
③放眼望去,树干黢黑,布满皱纹,树心炸裂,被雷劈火烧过后,仍青枝绿叶,青枣缀满枝头,硕果累累。每一株犹如天阙玉树,古树盘根,遮天蔽日一片阴凉。不由得惊叹一声,好大一园古枣林。
④想想我家永定河边的柴门前,邻居家院落里也种了一株枣树,将近十年了,仅小碗口粗。邻家数年未住人,无人打理,靠天雨而活。枝头照样结满了枣,秋天红成半树,秋风一吹,坠落一地,拾起来,咬着香甜嘎巴脆。去年春夏之季雨少,见叶子发黄,我以为会干涸而死,谁知一场春雨袭来,葳蕤如昨。
⑤千年如斯,稷山的千年唐枣树祖,也是这番活法吗?下车,近枣树祖情亦怯,我们向一株株古枣树走去,溯岁月田埂而上。
⑥踏着时光的鼓点,走近唐枣、晋树,红枣树祖兀立旷野,汾黄之间,连林成海。最早的已有1800年,有的要两三个人伸手相围才能环抱。很多株古枣树心枯如井,如铁,只余下薄薄一层皮,真让人担心,倚在树干上,会轰然倒下。刹那间,心生敬畏和感动。千年过去,树心已被天火烧焦,树干已被剑戟斩断,可叶脉还在流淌,板枣缀满枝头,一树连一树,一园接一园,在春阳、夏雨、秋风中,笑着,花摇枝颤。
⑦十年前,至亲遽然染疾,幸有名医悬壶济世,妙手还春。治疗后,处于恢复期,亦无药可开。医嘱说,只需调理即可,到中医院开几剂中药吧。后用了一个妙方:虫草两根、西洋参十数片,宁夏枸杞一把,稷山板枣四枚,兑水三四百毫升,陶锅里煮两个小时,趁热喝下,再将所有药渣嚼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一喝就是三载,抵抗力大增,恶疾已远。那一刻,我对红枣,对河东板枣,有了一种膜拜感,它的功力远远超出早生贵子的民间祝福,更兼发百草之七味,和烈药之中庸,抑毒药之暴戾。三四枚板枣一放下去,各种烈药、苦药、补药、泻药都中和了,成一服济民良药。
⑧发现板枣有药补之效的郎中,远及汉代。首推南阳张仲景,但影响最大的是神医华佗。华佗为曹孟德配药,稷山板枣用得最多。板枣入药文献记载,始见于晋代。南朝陶弘景配药时,常用板枣为药引,在《本草经集注》中写道:世传稷山板枣特异,与青州、江东、临沂、金城不同。陶弘景道出了配药的一个妙方,天下之枣多矣,入药作引,唯稷山枣甲天下啊。
⑨梦断大河水不尽,何处枣生三晋地。我往热闹处走,观枣农们穿汉服唐装,老翁、老妪摇辘轱,耕夫和歌。我倚在古枣树前照相,仿佛是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东风掠过。一阵清凉,一股枣香,是老奶奶树祖之味,是摇篮之中母亲的奶香、枣香。
⑩千年枣树活着,活在大河之滨。枣祖树,老且弥坚,仿佛在喻言华夏子孙繁衍,万家兴旺,江山永固。一河血脉,与千万株枣树相连。
⑪莫道枣树老,一枣一树皆成林。
(选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10月07日07版)
(1)、文章写了哪些与枣树或枣相关的事(古代除外)?请简要概括。(2)、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写作第⑧自然段内容的用意。(3)、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①枝头照样结满了枣,秋天红成半树,秋风一吹,坠落一地,拾起来,咬着香甜嘎巴脆。(从色彩、声音运用的角度赏析)
②千年过去,树心已被天火烧焦,树干已被剑戟斩断,可叶脉还在流淌,板枣缀满枝头,一树连一树,一园接一园,在春阳、夏雨、秋风中,笑着,花摇枝颤。(从对比角度赏析)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⑩段画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枣祖树,老且弥坚,仿佛在喻言华夏子孙繁衍,万家兴旺,江山永固。
六、作文
-
14.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关于眼睛(节选)
艾青
你说眼睛是灵魂的窗子
我说眼睛是灵魂的镜子
你说世界上最美的是眼睛
我说最可怕的也是眼睛
……
读了这些诗句,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可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