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1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讨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时,三组同学出示了如下史料,她们的观点应是(       )

    A、苻坚骄傲轻敌 B、前秦兵力分散 C、民族矛盾尖锐 D、前秦实力弱小
  • 2. 下列关于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错误的是(    )
    A、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B、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C、民族间存在严重的隔阂和偏见 D、“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 3.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学汉礼法。”这些关键词与哪一事件有关(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管仲改革
  • 4.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这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 B、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结束国家分裂 D、推进中外文化交流
  •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对其祖先的追述如下,下述记述可以说明( )                                                                                                                                                                                                                      

    政权

    民族

    史书记述

    出处

    汉(刘渊)

    匈奴

    汉氏之甥①

    《晋书·刘元海载记》

    夏(赫连勃勃)

    匈奴

    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北燕(慕容氏)

    鲜卑

    有熊氏(炎帝)之苗裔②,世居北夷

    《晋书·慕容廆载记》

    北魏(拓跋氏)

    鲜卑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注:①古代为姑之子、舅之子、妻之兄弟、姊妹之夫的通称②后代子孙

    A、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北方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 C、北方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 D、北方民族政权的更迭
  • 6. 下图朝代更替示意图中①②③应填写的朝代是( )

    A、东晋、北魏、西晋 B、西晋、东晋、北魏 C、西晋、东晋、前秦 D、东晋、西晋、北魏
  • 7.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对这一战役表述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B、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前秦和西晋 C、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一了北方 D、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世纪后期
  • 8. 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探究,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9.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接受汉人文化 D、加强北方的封建化进程
  • 10. 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11. 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南北朝时期壁画基。墓中约330平方米、遍布全墓的彩绘壁画,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从下面的几幅壁画我们可以得出(       )

    A、北方呈现民族交融,多元一体的时代特征 B、少数民族开始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C、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礼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 12. 小张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列示惫图,据图所示,判断该单元主题是( )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13. 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取长补短 D、对外开放
  • 14.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教学思维简图。我们可以从中直接得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

    A、政权分立 B、民族交融 C、文化滞后 D、江南开发
  • 15. 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孝文帝改革 D、辽宋和战

二、综合题

  • 16. 改革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相(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宪问》

    材料二   枯竭的土壤,渴求生长的力量;生存的压力,能否铸就崭新的国家。探索者们开始走到一起。一个外来者,掀起改革的浪潮。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为君王的信念而战。机遇,开拓,质疑,争斗,古老的秦国在变法中成为东方霸主。

    ——《历史的拐点》解说词

    材料三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1)、材料一中A处应填哪位历史人物?其辅佐齐桓公打出什么旗号号令诸侯,一举成为春秋首霸?
    (2)、材料二中促成秦国成为东方霸主的“变法”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请至少写出两点该事件为铸就“崭新的国家”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中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归纳其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改革的认识。
  • 17.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4世纪后期,氏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任用汉人为丞相,锐意改革。

    材料三: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1)、材料一中“卫鞅”指的是谁?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根据你的判断,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变法?
    (2)、根据材料二,皇帝苻坚任用汉人谁为丞相,进行了锐意改革?前秦的改革中提倡百家争鸣思想的哪一家思想?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他建立了哪一个政权?材料中的“北语”指哪个民族的语言?该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4)、综合以上,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