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练习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1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顺应了历史潮流 D、促进北方各族的封建化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大背景是( )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A、澄清吏治 B、提倡汉化 C、发展经济 D、中央集权4. 以下选项中,最能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D、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5. 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6. 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 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是(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D、促进了民族融合7. 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经受儒学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 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 D、科举取士8. 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都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元拓的学生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①氐族 ②羌族 ③鲜卑族 ④匈奴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10. 下列政权中,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有( )①曹魏 ②东晋 ③西晋 ④北魏 ⑤前秦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11. 下列古代战役中,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
⑤赤壁之战
⑥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12.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材料或史实 结论 ① 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②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仲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 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③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④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泰。 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 A、① B、② C、③ D、④13.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14.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16.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17. 下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胡人牛耕图
A、北方民族交融 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 D、北方政权分立18.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19. 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①围魏救赵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 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秦始皇传》 B、《汉武帝传》 C、《北魏孝文帝传》 D、《汉高祖传》21.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2.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23. 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二、非选择题
-
24. 材料一: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 《国史大纲》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的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渐地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1)、通过材料一,想想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2)、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3)、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有何历史意义?25. 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右图)。小明的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请你找找看,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公元4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383年,前秦的统治者王猛征集了80多万大军,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8万人迎战。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开了激战。王猛自恃兵多,骄傲轻敌。前秦军有80多万人,但民族成分复杂,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齐心合力,一举击溃前秦军,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3)、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帝(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下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28.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史料呈现】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其中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女孩可能经历的是(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 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