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0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B、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 C、古城内外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制作精美的玉器 D、考古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2.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3. 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下列与甲骨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 B、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载 C、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形成完整体系 D、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4. 《史记正义》采用条目加注释的形式对《史记》进行解释。“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据此推测其所注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5.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6. 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A、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7.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8. 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 )
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
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④北方各诸侯国为抵御匈奴族南下在北部修筑长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沿用分封制 B、推广郡县制 C、采用郡国并行制 D、建立省制10.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11. 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 )A、设置丞相 B、设立御史大夫 C、推行郡国并行 D、实行推恩令12. 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下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A、西汉 B、西晋 C、唐朝 D、北宋13.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15. 唐太宗认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唐太宗践行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轻徭薄赋 B、用人唯才 C、虚怀纳谏 D、戒奢从简16. 《旧唐书·崔植传》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奏请减内外官俸禄,但敕书在审议时被给事中崔植驳回。据此判断,崔植任职的机构是( )A、尚书 B、门下省 C、礼部 D、内阁17. 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1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19. 隋唐以前,官府设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20.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不断变化,唐朝( )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空,括号处应填( )A、井田制 B、均田制 C、两税法 D、募兵制21.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 )A、鼓励民众经商 B、倡导中央集权 C、重视农业生产 D、主张唯才是举22.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23. 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 )A、“冗官”“冗兵”严重 B、“崇文抑武”国策 C、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 D、理学观念影响政治24. 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该官职名称及设置目的分别是( )A、通判 加强中央集权 B、知州 增加地方财政开支 C、知县 减轻地方军费 D、宰相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25. 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A、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B、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26. 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是( )A、A B、B C、C D、D27. 下列属于辽、西夏和金统治措施共同点的是( )A、实行南北面官制 B、向宋王朝称臣纳贡 C、实行猛安谋克制 D、学习中原王朝制度28. 下表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起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C、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 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29. 宋高宗指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元世祖也认为:“有市舶司的勾当(事情),是国家大得济(得利)的勾当。”下列符合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状况的有(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青花瓷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③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外商活动
④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0. 关于交子的产生,有如下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
自李顺作乱,遂罢铸(钱)。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于嘉、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民甚便之。
元朝《宋史·食货志》
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A、材料都记载了交子的产生过程 B、交子出现的原因记载相同 C、二者皆为一手史料,完全可信 D、北宋纸币取代了金属货币31. 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 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32. 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被时人概括为“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出当时( )A、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B、美洲新作物输入推动经济发展 C、程朱理学受到官方的尊崇 D、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33. “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材料反映出元政府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其目的在于( )A、发挥儒学在巩固社会秩序和树立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 B、通过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 C、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D、适应“西学东渐”的需要,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34.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35. 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阀、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36. 下图所示政治制度出现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37. 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实现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诸国的联系 D、阻挡了西葡两国对东南沿海的侵略38. 下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①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
②成为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重要渠道
③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
④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9. 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
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
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
1624~1771年
后金和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建立并完善盟旗制度
A、国家疆域的奠定 B、抗击外国的侵略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统治危机的初显40. 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
4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材料一: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重晔《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材料三: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认为“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他认识到武力征服并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长久之计,以文德怀柔与抚恤为主,以威服和战争为辅。一旦战争胜利则主动和解,
甚至不惜实行“和亲”政策,以达到“四海升平,天下一家”的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怀化对方,增进民族情感,平息战争,推动民族交融。
——摘编自李少玉《浅谈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意识》
材料四: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42. 制度变革与创新材料一: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示例:察举制
西汉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
人才并推荐给上中央,经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的实行,为有才干的人提供了比较公平的竞争机会,初期为政府招揽了人才,但后期被权门势族把持。
两税法:
材料三:
材料四: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1)、依据材料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2)、参考材料二,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3)、分别指出材料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4)、依据材料四,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