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44.0分)

  • 1.  考古学家苏秉琦把目前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分为六大区系(如图),指出这六个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而是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最后汇聚成为中华文明。这一理论(  )
    ①强调各区域文化对中华文明所作贡献
    ②说明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③指出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汇聚的统一体
    ④是利用历史文献研究新石器时代的成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2.  王国维认为,夏商“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B、宗法分封制度的实施
    C、敬天保民观念的形成 D、礼乐制度的逐渐废弛
  • 3. 秦统一后,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    )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②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③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    ④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4. 西晋初年,为了利用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设置辖区广大的都督区,由同姓王担任都督,掌握军队,镇守地方,称“宗王出镇”。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
    A、阻碍郡县制的推行 B、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C、造成了剧烈的战乱 D、维系了西晋的统治
  • 5.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  )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 6.  如表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  )                                                                                                                                                                                   

     

    考古成果

    历史解释


    A

    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

    汉代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

    湖北荆州西汉墓出土“南郡簿”记载,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人数共2966人,平均每县174人

    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

    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

    唐朝时开始出现实物借贷


    D

    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

    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A、
    A
    B、B C、C D、D
  • 7.  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这一变化(  )
    A、加强了皇帝权力 B、加强了宰相权力 C、削弱了监察制度 D、造成了冗官现象
  • 8.  如图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东京城门税卡,房屋内中间所坐人物是税官,门前手拿纸笔的税吏正在登记客商的货物。门税是宋代在城门征收的商业税,有别于此前官府在“市”中向商人征收的“市税”。门税的征收意味着宋朝城市中商业活动的范围从以前特定的“市”扩大到了整个城区。门税的征收(  )                                 

    A、说明政权并峙导致宋代关卡林立 B、表明宋代限制商品和人口的流动
    C、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加重了宋代城市平民的赋税负担
  • 9.  元朝秉承“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边思想,实现了对边疆地区长时间、比较稳定的统治。符合上述治边思想的元朝史实是(  )
    A、突厥“控弦百万”,设羁縻府州,贡赋“不上户部”
    B、“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实行捺钵制
    C、“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
    D、西藏“民俗尚武……惟事佛为谨”,故设宣政院管辖
  • 10. 崇祯年间,给事中傅元初上书说:“吕宋(今菲律宾)其夷佛郎机(西班牙)也,其国有银山,夷人铸作银钱独盛……皆好中国绫缎杂缯……是以中国湖丝百斤值银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上述材料反映了(   )
    A、郑和下西洋开启明朝与东南亚贸易 B、对中国丝绸的需求引发新航路开辟 C、朝贡贸易促进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 D、明朝与西班牙殖民地间的丝银贸易
  • 11. 清朝前期,在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中,形成了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与士绅、少数民族首领共同协作,“编立保甲,查缉匪类,逢望日宣讲上谕,以兴教化”的机制。从这一现象中可知(   )
    A、清朝前期的施政重心是开发边疆地区 B、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与发展 C、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拓展了疆域 D、保甲制度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
  • 12. 明朝后期,一批儒生开始关注“奇器”的制作,包括工具的机械原理、农业水力工具图解等,出现了《泰西水法》《远洋西器图说》《诸器图说》等著作。徐光启推崇西洋大炮的威力,建议“尽用其术”,“必造我器尽如彼器,精我法尽如彼法”。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A、明代理学倡导“致良知” B、“西学东渐”传播西方科技 C、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兴起 D、学习西方文化成为社会思潮
  • 13.  从公元前2000年始,两河流域先后崛起巴比伦、赫梯、亚述诸帝国,霸权几易其主。与此同时,北非的埃及也多次同西亚各国争夺该地区的霸主地位。这一历史进程(  )
    A、促进了人类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B、造就了古代文明的多元格局
    C、加速了东地中海周边的文化交融 D、推动了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
  • 14. 两汉时期,日本统治者经常派使者到中国朝贡并接受册封。隋朝时,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在使隋提交的国书中使用“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之语,后又表述为“东天皇敬问西皇帝”。这反映出(   )
    A、日本的自大和扩张野心 B、日本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大化改新强化中央集权 D、朝贡体系维系东亚和平
  • 15. 14、15世纪,非洲东海岸的基卢瓦(位于今坦桑尼亚)居民从印度进口棉纺织品、香水和珍珠,近代考古学家还在此挖掘出大量的中国瓷器。基卢瓦的商人进口这些商品,将从内陆地区获得的黄金、奴隶和象牙卖出。这反映出基卢瓦(   )
    A、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 B、参与印度洋贸易圈的商业活动 C、同宋朝政府有着直接贸易往来 D、贩卖奴隶到美洲以换取奢侈品
  • 16. “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 17.  如图是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目录中的①应是(  )
    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维也纳会议 D、德意志帝国成立
  • 18.  1745年,狄德罗开始主持编纂《百科全书》,他认为编写该书的意图是要求一切事物都必须经过检验、探讨和调查……必须克服那种陈旧的幼稚的观念,冲决障碍,进入那些从未亮起过理性之光的地方。据此,《百科全书》的编纂(  )                                 

    第二章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
    第一节“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
    17世纪初的欧洲局势••••••••••••••••••••••34
    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的对垒••••••••••41
    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45
    第二节战争的四个阶段

    A、标志着启蒙思想的萌发 B、清除了罗马教廷的势力
    C、传播了启蒙运动的精神 D、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 19.  英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拥护“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早期革命的领导人认为选举是一种特权而不是权利,理所应当受到一定资格限制,于是他们将选举权限定给拥有一定资产的白人男性公民。这一现象说明资产阶级革命(  )
    ①实现了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②以财产不平等取代出身不平等
    ③没有触及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④没有体现不同种族之间的平等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20.  1761年布里奇沃特运河通航,这是英国第一条由议会授权、私人开凿的运河。它将沃斯利的煤矿直接和曼彻斯特连接起来,一夜间将曼彻斯特煤价拦腰斩断。由于运河业的巨大经济潜力,许多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来吸引社会投资修建运河。英国修建运河的热潮(  )
    ①降低了运输成本
    ②标志近代经营方式出现
    ③得益于政府支持
    ④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1. 随着英国棉布进入伊朗市场,19世纪末,伊朗城市伊斯法罕的税吏在报告中写道,“以往,伊斯法罕盛产各种优质的纺织品。近年来,伊朗人却放弃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购买艳丽而低廉的欧洲产品”,“这座城市原来有许多织工,现在仅存不足五分之一”。对上述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伊朗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B、英国确立了在伊朗的殖民统治 C、伊朗产业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 D、英国造成伊朗单一的经济结构
  • 22. 1881年,苏丹爆发马赫迪起义。英国委任的苏丹总督戈登认为,人民的反抗斗争不仅仅“是由于一般的宗教狂热……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有关财产所有权的问题”。对马赫迪起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原因是英国的殖民掠夺    ②起义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③实现了民族独立的目标    ④制定资产阶级性质宪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6.0分)

  • 23.  远古禅让传统和传说 
    材料一: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于公元前 300年左右,发现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其中明确记述了“昔尧德衰,[舜]复偃塞丹朱(尧之子),使不与父相见也”,对尧舜禅让仁德、取民心赢天下只字未提,只谈到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 
    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州的《郭店楚简》,成书年代为战国中期。其中称道尧舜禅让,“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
    (1)、 举例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所使用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比较史料内容的异同。
    (2)、 分析“禅让说”成为社会主流说法的原因。
  • 24.  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
    材料一: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太学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以考试取得的实际等级作为授官依据。当时太学生的来源有两途:一是选拔京都或京郊内年龄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另一种是地方郡国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东汉中期以后,世代累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依靠门第而受业于太学。晋武帝创立国子学,规定专门招收“国之贵游子弟(注:士族子弟)”。“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根据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才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学。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国子学的创立与西晋门阀士族的形成》
    材料三:唐代并设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学,分别招纳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自唐末宋初开始,士族地位大形低落,平民地位日升,这也反映于教育制度之中。宋代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得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得入太学,入学资格较唐代大为放宽。贵族性质较浓的国子学更逐渐为太学所取代。而且政府与社会皆着重科举取士,太学毕业生往往须参加会试或廷试始能出仕。
    ——摘编自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官学制度变化的视角,评析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

  • 25. 中国古代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一: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

    ——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二: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

    阶段1  秦朝至隋朝

    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阶段2  唐朝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3  宋朝至明朝

    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阶段4  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

    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
    (2)、从材料二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货币的变化及其影响。
  • 26.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
    印欧人的迁徙延续了很长时间,大体上从公元前20世纪起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在整个欧亚大陆都出现了一种以东欧平原为中心,向海岸线辐射的民族大迁徙的运动(如图)。印欧人的迁徙,冲击了所到之处的区域文明,促进了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变奏。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任选两个地区,简述印欧人迁徙的状况和影响。
  • 27.  19世纪前中期英国议会立法。 
    材料一:19世纪前中期英国议会立法情况(节选)                                                                                                                                                                                                                               

    时间

    立法情况

    1802年

    通过《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对工厂学徒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

    1833年

    通过工厂法,限制未成年工人每日工作时间,规定每天要留出一定时间让童工接受教育

    1846年

    废除《谷物法》,允许粮食自由输入(注:《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欧洲许多粮食出口国以限制英国工业品进口作为回应)

    1847年

    通过《河道法令》,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的河流、水库等通过10小时工作制法案,将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缩短为10小时

    1849年

    取消17世纪制定的“航海条例”(注:该条例禁止其他国家船只向英国运送货物,以保护英国的商业利益)

    1863年

    通过了第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法》,限制制碱行业的排放量

    1870年

    通过《初等教育法》,计划建立由政府统一管理、5岁就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制度

    材料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 30年来,工人所争得的让步完全是有名无实的。从1802年到1833年,议会颁布了5个劳动法,但是议会非常狡猾,它没有批准一文钱用于强制地实施这些法令,用于维持必要的官员等等。这些法令只是一纸空文。事实是在1833年的法令以前,儿童和少年被迫整夜、整日或整昼夜从事劳动。”马克思指出,“工厂法关于所谓教育的条款措辞草率;由于缺少行政机构,这种义务教育大部分仍然徒有虚名;工厂主反对这个教育法令,使用种种阴谋诡计回避这个法令;——这一切明显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精神”。马克思还指出,“他们(工人阶级)提出,所谓十小时工作法令只是一场骗局,只是议会的欺诈行为,根本就未存在过!工厂视察员严重地警告政府说,阶级对抗已经达到难以置信的紧张程度”。 

    ——摘编自于洪《<资本论>中英国议会的形象》

    (1)、 依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英国议会立法活动所涉及的重要议题。
    (2)、 概括马克思对英国议会的批判,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