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外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结成群体生活
  • 2. 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 3.  传说炎帝教人们制作陶器、发明纺织。考古学者在河南、西安等地的远古人类遗址中发掘出陶罐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了(  )
    A、传说就是历史事实 B、陶器和纺织是炎帝发明的
    C、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D、传说中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 4.  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制代替……制,……天下变成……天下”。你知道残缺部分是什么吗?(  )
    A、禅让制,选举制;家,公 B、世袭制,禅让制;公,家
    C、禅让制,世袭制;公,家 D、选举制,禅让制;共,家
  • 5.  《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而如图青铜器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这说明(  )                                 

    A、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重要依据 B、传说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
    C、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互证史实 D、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矛盾
  • 6.  夏桀用武力伤害百姓,商纣施用酷刑,周幽王朝政腐败。这说明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少数民族入侵 B、爆发平民大起义
    C、王朝后期国王昏庸残暴 D、自然灾害严重,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 7.

    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如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 8.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 9.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B、鲁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 C、周王室地位衰落 D、天子依附于诸侯
  • 10.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夏商周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周确立分封制                       ②商朝用甲骨文记事

    ③夏朝的建立                           ④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 11.  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组织人民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这一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 12.  关注历史教材的单元主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13.  《三字经》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该材料思想的核心来源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 14.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 C、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15. “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这一史实在时间轴上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 16.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图1反映了西周初年建立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的逐步瓦解开始于哪一时期?
    (2)、 图2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为稳固对边疆的统治,秦朝在南方和北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 18.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1)、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所代指的历史事件。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最能体现改革性质的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归纳该历史事件的影响(至少两点)。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君治秦”取得成功的原因。
    (4)、 “商君”最后被车裂而死,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变法的认识。
  • 19.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子:要互爱互利,不要互相攻伐和兼并。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生活要节俭。 
    韩非:实行“法治”首先必须有法可依。君主应集中掌握主法权。法必须随时而立,令应顺应民心。
    (1)、 请写出材料一中图1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的名称。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哪一流域?
    (2)、 材料一中图2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
    (3)、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局面?请归纳其影响。
    (4)、 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 20.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