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nè) 饥(jǐn) 芣苢(fú yǐ) 拾(duō) B、 (shàn) (liào)下 霓(shāng) 还(lèi)江月 C、(mǔ)  渌(lù)水 (gǔ)人 吐(pǔ) D、(sì) 种 缅 (miǎn) 怀 慰(jiè) 一把(cuò)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的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B、清华大学联合多所高校,成立未来交通研究中心,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D、科学研究对于袁隆平来说,从来不是一种枯燥的学问、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而更像是一片美丽的天空、一片广袤的沃野。
  • 3.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女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中通过描写残秋中的所见、所闻引发所思、所感,抒发自己因南宋破败、家庭消亡、自己沦落天涯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 4. 假期中,甲组同学计划组织参观XX古村落,了解其历史文化沿革,成员设计了访谈提纲。下面提问不合适的一项是(   )
    A、您对XX古村落的历史了解多少? B、您知道XX古村落最有文化价值的是什么吗? C、什么季节是XX古村落的旅游旺季呢? D、二十年前的XX古村落与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小题。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钟扬调侃道。

    钟扬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 , 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鸣——”火车开动了。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 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D、只有两条板凳——其实, 即使有更多的板凳,屋里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人吃粥的地方。
    (2)、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意思都可以用成语表述,请按要求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可以替换的成语。

    ①“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做某件事很快乐”可以用成语来形容。

    ②“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以用成语来形容。

    ③“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中“最清楚”可以用成语来形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 6.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天姥连天天横 失来之烟霞 B、久在樊笼里,得返自然 今年欢笑明年 C、委身贾人妇 但君故,沉吟至今 D、夕始觉有迁谪意 却旧时相识
  • 7. 下列句子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一时多少豪杰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五岳掩赤城
  • 8. 下列句子与“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暧暧远人村 B、多情应笑我 C、转徙于江湖间 D、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9. 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榆柳后檐   ②深林兮层巅  ③月明星稀,乌鹊

    ④周公吐哺,天下心 ⑤云青青兮欲 ⑥浔阳江头送客

    A、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⑤/④/③⑥ C、①⑥/③④/②/⑤ D、①⑤/②④/③⑥
  • 10.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 , 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是宋朝赵祯皇帝的庙号。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续者称宗。 B、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育亲人之资,“禄养”是指用官俸养亲。 C、闾巷,“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闾,“巷”,里弄,后来用“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曾经带着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C、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只不过他的见解在宋仁宗时候没有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②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

    (5)、为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王安石在“万言书”中向皇帝提出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2)、《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也是全诗的主旨的诗句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4)、《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诗人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1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元日田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南村雪后初晴,与此不同的是,北村却梅花盛开。 B、第二联写出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大家携美酒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 C、第三联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1)、下列关于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无需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一般具有临时性。 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同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 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根据事业的大小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事业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 C、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跟该社群担负的功能有关。西洋家庭担负生育功能,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 D、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仅是作者的假设,由此得出的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就会影响家的长期绵续性,也就不利于经营复杂性事业。 C、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和发展的效率,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 D、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
    (4)、节选文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列举两例,并简析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5)、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秋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定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子。

    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三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B、妻子在娘家和大姐的对话,从细节上展现了人物的情态,无论是妻子还是“姥姥”都不再羡慕大姐,人物的成长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感动人心。 C、小说多次运用对话描写,例如“她”和儿子、和丈夫和大姐的对话等,对话的内容雅俗共赏,符合人物的特征。 D、本小说具有“诗性小说”的特点,我们学过的《百合花》也具备这个特点。
    (2)、分析小说中“丈夫”的形象特点。
    (3)、孙犁的小说具有“生活美”,“生活美”源于“生活的真实”,请简要分析本文包含哪些“生活的真实”。

四、写作(60分)

  •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人类发展史显示,就地理空间维度而言,科技与人才并不是均匀分布的。那些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往往集聚更多人才,产生更多创新成果。16世纪以来,世界先后形成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5个新科学和人才中心,带动了所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华罗庚、钱学森、陈景润、屠呦呦、袁隆平等“大先生”,以探索学术前沿的坚毅勇气和厚重的家国情怀,成为知识分子的榜样和楷模。特别是一代代坚守在特殊岗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优秀人才,一代代坚守在最基层、最艰苦、最一线的祖国最需要地方,在平凡岗位干着不平凡事业的优秀人才,以其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凸显着“国之大者”的品格。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结合材料,以“奋斗正青春,以才著华章”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