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四中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0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 1.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
    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
  • 2. 1929年12月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队员正收拾工具准备下班,此时一位队员发现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圆圆的东西,考古学家裴文中激动地喊起来:“这是猿人头骨!”这是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情形,如图所示是根据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依据材料判断,这一古人类是(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 3. 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 4.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 5.  《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华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 6.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 7.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 8. “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围活动。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9.  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表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甲骨文

    现代文字

    A、土地制度 B、定居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 10.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它追求极致、追求品质。如图是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最精美的物品,该物品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毛公鼎
  • 11. 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 12. 中国历史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前进,下列朝代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秦汉时期

    ②夏商西周时期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④春秋战国时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 13.  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长城 D、阿房宫
  • 14.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 15.  春秋后期,某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这一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 16.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高,我无欲而民自朴”。主张“无为而治”思想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 17.  如图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
    韩非强调依法治国

    A、远古传说 B、效法古代 C、诸侯争霸 D、百家争鸣
  • 18.  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 19. 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    )
    A、废除郡县制度 B、巩固分封 C、完善法律制度 D、尊崇儒术
  • 20.  某同学要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他可以选取的实物史料是(  )
    A、 B、
    C、 D、
  • 21.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 22. 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3.  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 C、秦二世统治时 D、西汉建立初期
  • 24.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包括( )

    ①推行郡县制 ②繁重的徭役 ③沉重的赋税 ④严酷的刑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5.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 26.  七年级某班开展了课外学史活动
    (1)、 方式一:民俗学史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写出“轩辕”指的是谁。写出他和炎帝被后人合称的尊号。 
    (2)、 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 

    方式二;歌谣学史 
    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A  (人名),从此家天下变公天下。夏 B  (人名)本是亡国君,商 C  (人名)灭夏建商朝。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D  (帝王之号)正义师。商周决战在 E  (地名),纣死商亡西周立。

    (3)、 方式三:图片学史 

    上面两幅图片是我国进入原始农耕时期的两大遗址的代表性房屋,请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遗址。你认为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已经分别学会栽培的作物是什么。
    (4)、方法四:专著学史 
    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摘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摘自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 
    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一书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认为应以什么证据去填补神话与传说的空白。
    (5)、 20世纪以来,随着商代两类文物的大量出土,商朝的存在最终为史学界所公认,写出这两类文物的名称。 
    (6)、 方法五:博物馆学史
    近年来,某同学去过下面这些博物馆:                

    ①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②河南洛阳二里头博物馆
    ③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
    ④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⑤云南元谋人博物馆
    ⑥山东省邹城市博物馆孟子馆

    该同学计划用三个主题将上述六个博物馆的游记分类整理,请你帮他在每一主题的后面填出合适的博物馆序号。写序号) 
    中国的远古人类遗存:  。 
    夏商西周的文明:  、  。 
    春秋战国的灿烂文化:  、  。
  • 27.  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历史研究的能力 
    材料一:为了研究商鞅,某同学准备写一篇题为“商鞅与他的治国之道”的小论文,收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二:长平之战的基本状况 
    公元前262年开始,秦、赵两国为争夺战略要地上党,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秦赵大军进行了三年的对峙,最后赵国粮食供给不足,无力继续防御僵持,因此换下了主张防御的廉颇,换上了敢于主动出击的赵括。赵国主帅赵括在长平之战前战斗经验很少,因是名门之后和口才出众而得以重用。秦国最后决战阶段的主帅白起很可能是平民或破落贵族出身,在长平之战前,纵横天下数十年从未有过一败,以军功升至秦国高级军事将领。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的方针,利用地形和奇兵将赵军引入设在长平的包围圈。赵军主力被围困后,秦王最大限度动员了国家力量,给战场附近秦河西郡全郡15岁以上男性全体加爵一级,命其赶赴战场,断绝了赵军的援兵和补给,最终围死了赵军。

    (1)、 判断材料一中哪一则材料的可信度最高。  (写序号)并说出理由。                                                                                 

    ①秦孝公时期铸造的矛的配件
    上,铸有如上铭文,其中的“鞅”
    即商鞅

    ②(明)《史记题评•商君列传》

    ③郭沫若研究商鞅变法的论文

    (2)、 某同学通过阅读教材和思考,整理出了他关注的商鞅变法内容和作用的表格,请帮助他填写完整。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效果

    政治

    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权利,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使国君可以控制国家的力量大大增加。

    经济

    废除  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增加了秦国的税收和后勤补给能力,使秦国有了更好的条件发动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役。
     (用两个字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作用)

    军事

    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使出身较低的军事人才,有了更多的机会提升地位,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用两个字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在军事上的作用)

    (3)、 某同学发现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收集了相关资料,意图完成一篇历史论文《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他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资料整理和论文的开始部分,请综合上面给出的表格和材料二,帮他将文章完成。(要求:综合商鞅变法和长平之战论述;说理清楚;可以依照已成的文章仿写) 
    小论文:《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 
    秦国对商鞅变法措施的长期坚持,增加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从政治上看:商鞅变法行县制,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权利,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使国君可以控制国家的力量大大增加。接近长平战场的河西郡是县的上级单位,是由秦王直接派官吏治理的,因此,在秦军完成对赵军包围的关键时刻,秦王能够快速全面的命令河西郡全郡15岁以上男性全体动员并奔赴战场,帮助秦军围死了赵军。 
    从经济上看:  从军事上看:  全文总结:  。
  • 28.  多元视角看秦朝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示例】图中的灵渠,可以印证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材料二:秦国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权力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这个严密的统治网和各级官吏最后到达一家一户,大大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外壁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四:“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五: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 观察材料一,参照示例,写出其印证的秦朝历史信息。(至少写出两条,示例除外) 
    (2)、 请将材料二“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中的①②③处填写完整。依据材料二,说说秦朝是如何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的。 
    (3)、 依据材料三,写出与这件文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说说这一事件的作用。 
    (4)、 写出与材料四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写出这一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5)、 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