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07 类型:月考试卷

一、 单选题 (每小题 2 分 共 60 分)

  • 1. 距今约 5000 年,长江流域下游. 黄河流域. 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 龙 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出现了较大规 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 2. 西周时期,只有大宗的宗子 (嫡长子) 才能祭祀始祖,其他庶子仅有供纳祭品的义务,而无庙祭之权。这种礼制规定( )
    A、体现了伦理道德的作用 B、确保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C、维系了宗法等级秩序 D、突出了血缘纽带功能
  • 3.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反对战争,讲求实际功利;有 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追求逍遥,避世寻自由;有的积极入世,平治天下。这些思想分别是指( )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 4. 先秦时期一位思想家始终坚持“君君臣臣” ,处处维护等级名分。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 5.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始皇帝, 自 是千古一帝也” 。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B、坚持以法治国 C、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 D、推行小篆字体
  • 6.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 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这场战争的性质属于( )
    A、秦末反封建农民战争的再继续 B、刘邦反抗项羽残酷统治的正义斗争 C、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 D、项羽为维护农民利益同刘邦的斗争
  • 7.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 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 8.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南宋
  • 9. 屹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 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公主而兴建的。那么,将这位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统治者是 (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10. 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 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 )
    A、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B、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 11. 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 … 虽有武 臣,盖仅有也” 。这体现出当时( )
    A、崇文抑武 B、守内虚外 C、藩镇割据 D、无为而治
  • 12. 北宋嘉祐至熙宁年间,皮州 (南宋时更名为“赣州”) 两任地方官不仅在赣州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砖城,还在城区街道规划的基础上,建成了集排水干道 (福寿 沟) . 古城墙. 水塘及当地首创的水窗于一体的城市防洪体系。材料可用于印证,北宋时期( )
    A、城市化水平较高 B、洪涝灾害的频发 C、南方城市的发展 D、地方割据势力强
  • 13. 宋元时期,一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 14. 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 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这种繁盛的表现有( )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③火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

    ④《授时历》的编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5. 中国古代某机构有三个特点:简. 速. 密。“简”是机构精简,人员兼职,皇帝 可以随时调来调走,便于控制;“速”是迅速,办事效率高;“密”是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 )
    A、政事堂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 16.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 )
    A、限制工商业发展 B、保护农耕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 D、防范“外夷”入侵
  • 17. 下表为 1393 到 1851 年的中国人口数据统计表,其中对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最高时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
     第一个时期第二个时期第三个时期

    年份

    1393

    1630

    1680

    1776

    1820

    1851

    人口数 (千人)

    74652

    222047

    184993

    311645

    383287

    437323

    年平均增长率%

    4.6

    5.5

    4.4

    A、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B、农作物新品种的传入 C、政治稳定与政策鼓励 D、抑制土地兼并的结果
  • 18. 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 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康熙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 19.  1793 年乾隆皇帝复英王乔治三世信: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 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 ”导致乾隆形成此观点的根源是( )
    A、天朝上国理念的根深蒂固 B、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C、清朝统治面临着内忧外患 D、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
  • 20. “这一运动使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 … … 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 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 ( )
    A、成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C、标志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D、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 21. 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凸显的共同主题是( )

    A、谋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C、民族独立发展的实现 D、清政府统治的崩溃
  • 22.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交给魏源的《四洲志》初稿仅有 1 卷,简要介绍了 30 多个国家。1847 年,魏源以此为蓝本编著的《海国图志》达到 60 卷,到 1852 年又 扩充到 100 卷。这反映了当时( )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成为国人共识 B、先进中国人对世界知识的渴求 C、传教士积极向中国输出西方文化 D、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时代潮流
  • 23. 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购买‘洋船. 洋炮. 火箭. 火药’等武器,或以出口 货物兑换武器,外国商人也‘准以艘械. 火药抵茶叶. 湖丝之税’” 。这表明魏源 ( )
    A、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艺 B、倡导发展民族军事工业 C、重视改造陈腐的国民观念 D、秉持“天朝上国”观念
  • 24. 王其榘在《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对明代 164 名内阁大臣的籍贯 (按现在省区范 围) 进行了统计 (如表) 。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籍贯

    人数

    籍贯

    人数

    籍贯

    人数

    浙江

    27

    江苏

    22

    江西

    22

    河北

    17

    山东

    13

    湖南、湖北

    12

    福建

    11

    河南

    10

    四川

    10

    安徽

    5

    广东

    5

    山西

    5

    广西

    2

    陕西

    2

    云南

    1

    A、阁臣分布与经济文化水平相适应 B、京畿附近之人更受信任 C、儒家思想仍是官方思想 D、北方地区人才受到朝廷有意排斥
  • 25. 明朝史学家何乔远在叙述明朝中期的婚姻关系时说: (明前期) 婚娶,但论门 阀; (明中后期) ,定亲时,女家只重男方财礼;婚嫁之日,男方则非常关注女方的嫁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业发展打破等级秩序 B、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经济发展冲击社会观念 D、传统小农经济趋向瓦解
  • 26.  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概况 (部分) 。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 )               

    年份

    人口 (百万)

    粮食产量 (千顿)

    粮食种植面积 (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 (千克/公顷)

    1400

    72

    20520

    19.8

    1036

    1650

    123

    35055

    32.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1840

    A、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生产力取得了质的发展 C、支撑了人口的高速增长 D、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 27. 下表为 1871— 1910 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进口量统计表。从材料可知( )                                                                      

    年代

    棉纱(千担)

    价值(千海关两)

    棉布(千匹)

    价值(千海关两)

    1870 年代

    70

    1877

    14439

    24877

    1880 年代

    152

    3648

    13561

    19735

    1890 年代

    1081

    19392

    16561

    25629

    1900 年代

    1488

    30187

    15964

    45419

    1910 年代

    2282

    62831

    17013

    67852

    A、《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 28. 1904年,孙中山说:“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难道有人只要用 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材料所说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最有可能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 29. 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 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

    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 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 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 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 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世纪之交出现救亡图存高潮 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C、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D、经历了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 30. 下表是一些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从材料可以看出几位学者都认为辛亥革命 ( )                                                                                                                      

    观点

    出处

    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 经济生活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产生发育的社会条件。

    郑艳凤《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初步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吴建红《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

    教育价值刍议》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培养了干部,教育和锻炼了群众。

    卢淦明、李俊宏《浅析辛亥革命

    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贡献》

    A、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B、与社会主义道路前后相继 C、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 D、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

二、 材料题(40 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 1844 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清政府先后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 1860 年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 年

    俄国出兵占领中国伊犁地区

    1883— 1885 年

    中法战争爆发,《越南条款》签订,清政府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1894— 1895 年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895— 1898 年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 1901 年

    英. 美等国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 世纪 40 年代至 20 世纪初列强侵华的 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在这众多的矛 盾中,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单一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转化成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 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革命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两大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民族危机和社会主要矛盾激化的必 然产物。 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 因, 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 任务和性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

    结合,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的深重灾难和贫穷落后。 因 此, 中国革命的对象“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 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它决不能容忍外来的侵略和掠夺。中华民 族又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底蕴,曾经创造过灿烂的东方文明的民族。鸦片战 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加深,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国家状况越来越糟。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 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 中国社会各阶级. 各阶层为了民族的 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 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 振兴中 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举例说明 1840-1912 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 (要求:选择三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

  • 33. 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 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 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 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 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这一时期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 绸之路,远漂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 中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 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 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 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 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 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 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这能否说明中国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