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定名为半坡遗址。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场所。依据材料可以知道( )A、半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 B、半坡人已经开始建立了早期国家 C、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D、半坡遗址是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2. 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 )A、远古传说中的嫘祖确有其人 B、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 C、中国是纺织业的唯一发源地 D、农耕时代社会分工的精细3. “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如图所示文物共同印证了(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五谷的国家 B、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C、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稻 D、我国早期国家农业的发展情况4. “战争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导致风雨大作,难辨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了指南车,终于打败了蚩尤。”对于以上文字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上文字描述的是阪泉大战 B、战争双方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 C、以上文字描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情景 D、战争阻碍了华夏族的形成5.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这说明甲骨文( )A、反映了书法发展历程 B、反映了汉字演变进程 C、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D、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6. 夏商周是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虽亡国之君不同,然而其灭亡却体现出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夏商周的灭亡,主要是因为(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7.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A、春秋争霸 B、商鞅变法 C、战国兼并 D、楚汉之争8. 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A、西周分封 B、春秋争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9.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实施了分封制 D、大一统局面的形成10. 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里,常年展示着一件“国之重器”——宜侯夨簋(如图),年代为距今3 000多年的西周初期,它的出土在中国青铜器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划时代意义。它镌刻的铭文记载了西周康王分封夨为宜侯。下列哪项是宜侯不需要向康王尽的义务( )A、镇守疆土 B、向周王贡献财宝和特产 C、服从周王调遣参加作战 D、参加周王举行的考试11.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其主张能体现下表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
层面
日常规范
个人
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错误
家庭
父母健在时,要对他们尊敬和爱戴
政府
君主遵守礼仪规则,臣民就听从他召唤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12. “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其中强调用“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13. 下图为春秋时期战车的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所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A、经济的发展 B、战争的需要 C、运输的需求 D、社会的安定14.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中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首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15.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张骞通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D、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17. 如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18. 西楚霸王项羽是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了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19. 题表所示为反秦起义者的构成情况。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反秦大起义( )主要力量 身份 大泽乡起义者 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成卒 响应者 魏国、楚国等诸侯国的旧贵族及其子弟 英布等骊山刑徒 少数民族统治者如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等 A、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 B、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C、由东方六国旧贵族统一领导 D、源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20.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前往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当时,秦军有30万人,而项羽的军队只有两万人。在渡过漳水后,项羽命令将士砸破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起义军的战士勇猛杀敌,最终打败秦军。与此相对应的成语是(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21. 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某同学制作了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A、A B、B C、C D、D22. 秦朝建立后,李斯升任丞相。他建议秦始皇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建议统一文字,又在统一法律、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建议和努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 )A、开疆拓土,青史留名 B、加强思想控制 C、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D、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23. 依据下表可以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光武帝初年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
2100多万
105年
5300多万
A、光武帝为东汉的发展奠定基础 B、东汉末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C、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光武帝把东汉的统治推向鼎盛24. 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演变的时间轴,时间轴上1和2两处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A、焚书坑儒,楚汉之争 B、陈胜起义,巨鹿之战 C、百家争鸣,黄巾起义 D、与民休息,光武中兴25. 汉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加以修正;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这些措施旨在( )A、稳定秩序、保障生产 B、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改变文帝的残暴政策 D、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二、材料分析题
-
26.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文物中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材料三: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生虚壁,江生走沙白。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全唐诗•禹庙》
【探究中的历史】
(1)、结合图一回答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2)、参观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3)、图三文物被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请你列举几位通过该制度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5)、材料三体现了禹的主要功绩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大禹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精神品质?(6)、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例来。27.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 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时期内容
春秋及以前
战国
治理国家
分权治理
①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②
地方管理
分封诸侯
③设置郡县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28.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四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某史学著作
(1)、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王哪一功绩?为“传后世”,秦朝还在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华夏民族”是由哪一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3)、“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该路开通产生的积极作用。(4)、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著作?其历史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