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能达标卷(15)八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0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范旭东说:“大时代不容任何人苟安,我等有负起担子之必要。力所能及,不可放松,要争气,就趁这个时候,办工业振兴我们的民族。”这说明范旭东主张(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变法图强” D、“三民主义”
  • 2. 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 3. 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此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B、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提高 C、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民众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 4. 1898年,梁启超等百余人联合上书,请废除八股取士。当时会试举人闻之此举,如不共戴天之仇,拟殴打上书人。《辛丑条约》规定停止科举考试5年,没有遭到任何反抗。京师几个省都会,通洋文能翻译的人身价倍增,“昔之想望科举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途”。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民族抵抗意识彻底丧失 B、科举制度受到严重挑战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D、政府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 5. 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

    A、A B、B C、C D、D
  • 6. 1913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校教则》:“本国历史要旨,在使儿童知国体之大要,兼养国民之志操。本国历史,宜略授黄帝开国之功绩,历代伟人之言行,亚东文化之渊源,民国之建设,与近百年来中外之关系。”由此可知此时国史教学( )
    A、旨在培养国民意识 B、宣传民主共和意识 C、加强思想文化教化 D、反映军阀混战局面
  • 7.  如表是1932年社会局统计的北平市各类车辆数量(单位:辆)。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                                                                                                                                        

    类别

    自行车

    人力车

    马车

    汽车

    摩托车

    骡马大车

    数量

    64100

    42900

    300

    2200

    40

    9400

    A、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 B、受到新式教育发展的影响 C、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 D、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
  • 8. 1917至1921这五年期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共获利560多万两,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刚刚建起的大生各纺织厂受到严重打击,1923年,大生一厂因无款而停工,1925 年,各大银行接管大生各厂。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国( )
    A、官僚资本与外国资本相互勾结 B、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C、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辛
  • 9. 下图反映了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辛亥革命创造的有利条件 B、五四运动范围的扩大 C、《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D、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
  • 1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发表文章说,从1935年起,“民族解放大学校”已经开学,这个大学没有围墙,学生至少也有四万万,学校功课只有一门,叫“民族解放教学做”,等到一切失地收回,就举行毕业典礼。这表明,陶行知意在( )
    A、改变传统社会习俗 B、鼓励兴办新式学校 C、号召全体国民积极抗日 D、呼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 1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其发展特点是( ) 
    A、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B、资金雄厚 C、地区分布极为平衡 D、技术先进
  • 12.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1914年8月前中国注册工业公司146家,资本总额41148205元,1914年8月-1920年,新注册272家,资本额117434500元。这表明,这期间( )
    A、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C、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 13. 下图是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国内因素是(   )

    A、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官督商办企业得到发展 C、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 14. 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发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术落后 D、规模比较小
  • 15. “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材料中的“状元”是( )
    A、荣宗敬 B、张謇 C、侯德榜 D、卢作孚
  • 16. 据研究,民国时期的《百美图》中的女性不再像传统那样居于室内,而是出现在街道、茶室、公园、溜冰场、电影院等公共场合中。同样,畅销上海的杂志《礼拜六》上的仕女封面的形象由卑微刻板,拘泥守礼变成了自然活泼、自信松弛。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
    A、自由平等成为社会的新风尚 B、女性个性得到一定程度解放 C、人性化、个性化的时代特征 D、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
  • 17.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文明改变了中国的传统陋习 B、中国近代社会实现了与世界接轨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多元特征 D、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 18. 1937.7-1938.10,我国有108所高校其中有91所被轰炸,教师和学生减员20%,财产损失3360多万元,更有一些损失无法估算。这说明( )
    A、晚清教育发展艰难 B、北洋政府统治黑暗 C、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侵华日军残暴的本质
  • 19. 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A、时人崇洋媚外 B、地区发展有差异 C、不记得了 D、科学思想的传播
  •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的一首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它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
    A、《松花江上》 B、《义勇军进行曲》 C、《毕业歌》 D、《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