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能达标卷(9)八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试卷更新日期:2023-10-0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曾亲历甲午中日战争的英国人泰莱说,此役非中国与日本战,实李鸿章与日本战,大多数中国人于战事尚懵然无知也。李鸿章自己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说他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据此可推知( )
    A、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甚微 B、民众并不支持政府对日作战 C、李鸿章在清廷中掌握主政权 D、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并非偶然
  • 2. 洋务运动以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开始,但因没有进一步变革,违背历史潮流而结束。其中“进一步变革”指的是( )
    A、推动制度进步 B、引进军事工业 C、开办民用企业 D、维护封建统治
  • 3. 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重点发展汉阳当地工业,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及船舶工业,并建立了厦门这一近代化城市。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成立了总理衙门 B、巩固了清政府统治 C、创办了新式学堂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4.  1871年,曾国藩在《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中写道:“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由此可见,曾国藩( )
    A、主张清政府全面学习西方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清政府腐败无能
  • 5.  “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是孙中山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
    A、黄花岗起义 B、镇南关战役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 6.  小明同学在阅读历史书时,看到中国近代史某一条约的内容,据此推断,这一条约是(  )                                  

    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7.  历史图示是对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表述。如图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8.  如表是部编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某单元的目录,该目录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第4课洋务运动……………………………………………… 20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4

    第6课戊戌变法……………………………………………… 28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32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两次鸦片战争的烽烟 D、从天朝上国时代步入不平等条约时代
  • 9.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李鸿章提出“外须和戎,内需变法”主张。这里的“变法”是指(  )
    A、颁布《资政新篇》 B、洋务运动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 10.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 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1851— 1861 年) 末年英、法联军 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 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这说明了洋务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影响
  • 11. 1895 年春,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 1300 多人, 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 迁都、变法,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此称(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 1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 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 新的帝国主义危机 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时, 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 甚或革命, 才 可拯救中国。”这段话主要表述了( )
    A、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戊戌变法的起因 C、辛亥革命的进步性 D、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 13. 1866年底,奕诉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算馆,招收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大学士倭仁回奏:“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因,在人心不在技艺。”这反映出( )
    A、洋务运动面临的守旧派势力强大 B、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有一定发展 C、西方的教育理念无法培养人才 D、社会依然推崇科举考试制度
  • 14. 学者统计,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中,军事类学堂所占比例近52%,其他学堂为外国语学堂、科学技术学堂。这说明,当时( )
    A、政府以强兵为主要目标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办学忽视科学技术教育 D、洋务官员重视文化变革
  • 15. 李鸿章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李鸿章所述表明,洋务运动( )
    A、获得广泛支持 B、遭到彻底失败 C、遭遇重重阻力 D、抵制外资入侵
  • 16. 2018年,北洋海军致远舰部分原厂设计图纸在英国纽卡斯尔市的一家档案馆首次被发现,该图纸有助于解释120多年前邓世昌率致远舰冲击敌舰、受损及严重倾斜等一系列细节问题,更好地还原战争真相。致远舰参与抗争的那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7. 有学者评论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该学者旨在强调“自强运动”( )
    A、意识到国防的重要性 B、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C、缺乏整体的建设规划 D、没有让中国走向富强
  • 18. 下表是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统计,可用于说明( )

    A、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B、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戊戌变法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19. 发动戊戌变法的过程就是维新派及维新思想逐步形成、集合、发展的过程,其中的一些方式卓有成效,发挥了思想准备作用。变法过程中“卓有成效”的方式是( )
    A、发动公车上书取得成功 B、借助报刊舆论宣传变法思想 C、依靠光绪皇帝推行变法 D、政治经济教育改革齐头并进
  • 20. 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长剧中的一首序曲,具有伟大的、深远的意义。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它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一场改良运动 B、它结束的标志为“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它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上层集团的支持 D、它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二、材料分析题

  • 21.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屡次发动侵华战争,由于那时制度的腐朽落后,注定了中华民族“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历史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石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来、控制中国,强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把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材料三 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材料四 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同时他也力图将朝鲜据为己有,在各国列强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背景下,日俄双方加紧扩军备战,意图一决雌雄。

    ——摘自《中国广播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走入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第一部条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到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该条约中哪一条款标志着帝国主义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中“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在侵华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5)、一部沉重的中国近代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反思与启示,请写出一条。
  • 22. 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

    材料一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图)由上海乘轮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材料二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准备选址建铁厂。

    材料三 张之洞认为“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历经波折,最终选址汉阳(见图)。铁厂采取官办,动用官款5,829,629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3700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

    ——摘编自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与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其目的何在?
    (2)、假设你是当时留美回国学员,利用图并考虑近代工业发展条件(如:资源、交通等),在甲、乙、丙三处中推荐最合理的一处厂址,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之洞最终选址汉阳建铁厂的原因。
    (4)、结合汉阳铁厂的命运,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