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 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 B、《双十协定》的签订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2.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绘的一幅简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转战陕北、战略防御 B、御敌于外、自卫反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千里跃进、战略进攻3. 为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 1946 年到 1948 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施行(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 D、平均分配土地和粮食4. 美国的《密勒氏评论报》曾这样叙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 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 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材料叙述的是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 )A、目的 B、背景 C、经过 D、影响5.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此项土地改革总路线制订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朝鲜战争时期6. 解放战争时期,标志着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的军事行动是( )A、挺进大别山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渡江作战的顺利进行 D、解放南京7. 解放战争题材的系列电影《大决战》不包括(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8. 以下史实处于解放战争的某一阶段。这一阶段是( )
时间
主要参战部队
战役结果
1948.9~1948.11
东北野战军
解放东北全境
1948.11〜1949.1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8.11〜1949.1
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A、战略防御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最终胜利9. 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庆谈判 ②辽沈战役 ③南昌起义 ④中共七大召开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10. 《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11. 我国当代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①中华民国成立 ②中共“一大”召开 ③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④蒋家王朝的灭亡 ⑤30万军民惨遭日本侵略者屠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12. 纪念碑是为纪念已故人物或重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它是无言的历史,是沉默的缅怀。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序性参观下列纪念碑,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13. 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电影《平津战役》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二、填空题
-
14. 1947年夏,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序幕是。
三、列举题
-
15. 列举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
四、简答题
-
16. 根据所学,回答有关人民解放军战争系列的问题。(1)、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与国民党和谈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有何意义?(3)、简要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五、综合题
-
1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1961年董必武
材料二: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把国家、人民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材料四: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1937年7月一1938年10月;战略相持:1938年10月一1945年8月;战略反攻:1945年8月一抗战胜 利(全面反攻)。
材料五:
(1)、材料一中“四十年前”是指哪一年?“会上逢”是指什么会议?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是什么?他创造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3)、以1936年发生的国内重大事件的解决方式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4)、在战略防御、相持阶段,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共领导的军队组织了哪些著名战役来打击日军?(列举2例)领导者分别是谁?(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的“尖刀”比喻哪一事件?并简述该事件的战略意义。18. 历史节点,内蕴乾坤,聚焦探源,观史知今。请识读下列年代尺,回答问题。中国近代历史节点年代尺(部分)
(1)、请识读年代尺,将A、B、C、D四个空白处补充完整。(2)、识读节点①和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国共两次合作形成后分别取得了怎样的革命成果。(3)、节点②到③是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基本结束这一对峙局面的事件。节点④到⑤期间,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列举两例)(4)、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回顾近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有何现实意义?19.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8年。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认真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人教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的诗词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途中,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什么?(2)、材料二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哪次重要战役?2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进行了艰难探索,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会议篇】
材料一:下列历史人物出席了1921年7月在上海(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秘密召开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共13人。
材料二:会议室的房顶中央吊有一盏旧式煤油灯,房屋中间有一长条桌子,当时开会时代表们就是围坐在这张桌子前。会场十分狭小,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材料三: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史诗篇】
【诗词一】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诗词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词三】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材料一中召开的是什么会议?此会议的召开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2)、材料二中指的是哪次会议?为什么说这次会议“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的这篇报告是在什么会议上发表的?这次会议上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这次大会有何历史意义?(4)、诗词一描述的战斗情形发生在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者是谁?由此,中共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5)、诗词二中提到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即指巧渡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除此以外,长征中还有哪些具有重大历史事件?请再列举两例。(6)、诗词三是毛泽东在哪次战役之后写下的?为什么说这次战役后“天翻地覆”了?“过大江”前,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三大战役,分别指?21.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从此,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周恩来
材料三: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中图A会议在何时召开?此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标志性意义?图B军校建立的重要作用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起义”发生在何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起义发生的原因。(3)、材料三中图所示事件的结果如何?根据材料三中文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凝聚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发生在什么战役之后?它使中国发生了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得到的认识。22.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之称,在近代发生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回答下列问题:(1)、在南京签订的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是哪年签订的?请用一句话概括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2)、图1是小华同学去南京某纪念馆参观时拍下的一张照片,请根据这张照片看出该馆是为纪念什么事件而修建的?针对此事件,你有什么样的感想?(3)、图2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时的欢庆场面。请回想,这一场面的出现与哪一次著名战役有关?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有何历史意义?23. 近代以来,国共两党分分合合,既有佳话,又有惨剧。阅读材料,探讨国共两党关系问题。材料一:当孙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弱小。于是我们的代表可以把急需伙伴的他们叫到一起,达成他们自己的同盟。
——《中外历史新编》
材料二:“我们亲爱的将士们: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
——《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
材料三:“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
材料四: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恢复抗战前“一党专制,一人独裁”的局面,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较量。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随后,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名称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之后,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最终取得的成果是什么?(4)、材料四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垮台的标志是什么?24. 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后期的两大政党,国共关系的变化深刻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发展。根据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2)、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国民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发动了哪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逐渐将革命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3)、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分别发表抗议日本侵略的声明。1937年9月,哪一事件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开始?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战绩?(请各举一例说明)(4)、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人民解放战争爆发。1947年夏,哪一事件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9年4月,哪次战役最终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5)、请谈谈你从近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中得到的启示。25.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了28年,可以用“焕然一新”、“星火燎原”、“力挽狂澜”、“中流砥柱”、“改天换日”五个词语高度概括。请回答
(1)、看图片,将“焕然一新”、“星火燎原”、“力挽狂澜”、“中流砥柱”、“改天换日”五个词语与五幅图片对应上。(2)、请举出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事例来说明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请举出一具体事例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4)、根据所学知识,说说“力挽狂澜”的涵义。(5)、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8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26. 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军民的阻击下,西摩尔联军给养完全断绝,“进京之路,水陆皆穷”,被迫夺路回逃。义和团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令侵略者震撼,西摩尔事后心有余悸地承认:“如果义和团所用的武器是近代枪炮的话,那么我所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
——摘编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居民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摘编自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义和团”的斗争矛头指向了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依据材料二,分析毛泽东认为如何才能把日本侵略者“这匹野牛烧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4)、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