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9月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3)、"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 古代诗歌阅读(9分)

  •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唐末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居所破旧”,后者作“缺少”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鼓励弟侄。 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没有雕琢痕迹。
    (2)、请赏析诗歌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三、名篇名句默写

  • 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思绪万千,不禁发出“”的感慨,表现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
    (2)、《沁园春·长沙》中表达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
    (3)、《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同学少年”们中流击楫、乘风破浪的句子“”。

四、语言文字运用(27分)

  • 4.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白衣苍狗 沧海桑田 苍翠欲滴 白发苍苍 B、火势蔓延 漫江碧透 轻歌慢舞 漫无边际 C、意气风发 意正词严 开宗明义 义不容辞 D、嘻笑怒骂 嬉皮笑脸 喜笑颜开 闻过则喜
  • 5.  下列各组词语中,对加点的词在文本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方(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指责)   (遍布)江 B、云蒸霞(聚集)    凛冽(刺骨地寒冷)  甘(雨) C、(刺,扎)        罅隙(缝隙)  张皇(惊慌不安) D、憎恨(厌恶痛恨)       慰藉(安慰)    融贯通(汇聚)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____: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____,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____,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混淆视听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C、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D、混淆视听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节选自《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

    (1)、下列句子中的“痛”和文中加点字的“痛”,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韩非子·喻老》) B、“吴之民方痛心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C、“痛哉斯言。”(清·黄宗羲《原君》) D、“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宋史·岳飞传》)
    (2)、用排比刻画人物能凸显人物特点,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排比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穿一座城来听这样的课是值得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五、写作(4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自古以来,人们以书为伴,以书为乐,以书为精神的依托。古人无论是穷困潦倒之时,还是仕途顺畅之际;无论是隐居于山林,还是宦居于朝堂,都以读书为乐。然而现代人好像与书渐行渐远,在精神上少了停泊的地方。

    请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