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伴随科举制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标志近代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是(    )
    A、加设经济特科 B、设立学部 C、实施新政 D、废八股,改试策论
  • 2. 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务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这里的“国家行政机关”是指( )
    A、我国的各级党政机关 B、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C、村(居)委会到中央政府 D、乡镇及以上各级行政部门
  • 3. 中国近代某考试法规定:“文官考试,由铨叙局负责……中华民国男子,凡年满21岁,有3年以上国内外公/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历与毕业文凭……由国务院派人甄录试验及格者,均可报考。”上述考试法出台于( )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
  • 4. 新中国新型干部人事制度在形成与发展时期的主要表现为( )
    A、改革人事管理体制 B、建各级人事管理机构 C、人事法规制度建设 D、确立起党管干部原则
  • 5.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西方选官制度互相借鉴,促进了彼此的发展。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制定了文官制度;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下列关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B、学堂选官制度在《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设立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法等国文官制度最终建立 D、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的根本
  • 6. 下表是1984年体制改革前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情况的统计 

    统计范围

               

    平均年龄(岁)

    大学教育比例(%)

    人员(数量)

           

     

    部长和副部长

    64

    58

    38

    59

    1000

    300

    国务院厅和副厅局长

    59

    54

    35

    52

    5000

    2500

     

     

     

     

     

     

     

    党中央机关司长和副司长

    66

    62

    43

    53

       

    党中央机关局长和副局长

    60

    54

    50

    56

    600 000

     

    (含中央

               

    级干部)

    400 000

             

    (含中央

               

    级干部)

               

    省委书记、省长及副省长

    62

    55

    20

    44

       

    从上表可看出,当时体制改革的方向是( )

    A、年轻化、知识化和精简机构 B、知识化、红色化和革命化 C、年轻化、知识化和现代化 D、年轻化、专业化和精简机构
  • 7. 步入近代,中国选官制度在多种因素冲击下开始发生变化,并逐渐融入近代化的因素。在这一进程中,正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是( )
    A、晚清政府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 8. 历史解释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近代公务员制度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
    A、现象与本质 B、动机与效果 C、继承与发展 D、偶然与必然
  • 9. 1906年,张之洞创建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其课程主要有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教育、理化、图画、体操等,另加法制、理财、农业、英文为随意科。它的创建( )
    A、意在为文官考试制度建设培养人才 B、适应了政府选官制度改革的需要 C、助推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D、基本奠定了统一全国学制的基础
  • 10. 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在某批复中说:“查国家建官分职,惟任贤选能,乃懋厥职,古今中外,罔越斯旨。第考选之法,各有不同,尚公去私,庶无情弊”,“该部所请,诚为当今急务,应候令行法制局,将文官试验编纂草案咨交参议院议决后,即日颁布施行可也”。该批复( )
    A、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实现了新旧人事制度的转变 C、体现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D、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
  • 11.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选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诸种因素”包括(    )
    A、北洋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 B、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 C、临时政府对文官制的实践 D、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发展
  • 12. 1864年,曾国藩重修江南贡院,其后几任两江总督也不停扩建贡院号舍。1875年在此举行的乡试应试人数竟达20600余人,为避免拥挤,主考官临时修改点名章程以保证考试正常进行。这表明当时( )
    A、传统选官制度有待改革 B、洋务派注重选拔务实人才 C、清廷意欲笼络传统士人 D、汉族官僚地主势力的膨胀
  • 13. 1902年,清政府颁布《派赴出洋游学办法》,将留学生分为三种:贵胄学生、官派学生、游学学生(自费)。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生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考试及第)。这说明( )
    A、采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措施 B、彻底废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C、建立公务制度代替贵族世袭官职 D、清政府鼓励留学人员回国
  • 14. 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人员中属于干部队伍的是( )

    ①政协委员 ②国企高管 ③文联主席 ④公办中小学教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5. 《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认为:“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下列不属于清政府“推广学校”动因的是( )
    A、国际舆论的深刻影响 B、适应官制革新的需要 C、推动传统教育近代化 D、培养人才且开启民智

二、材料分析题

  • 16. 晚清时期,西方科技与思潮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碰撞、冲突、交融,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打破外轮垄断我国江海航运的局面,同治十一年(1872),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力倡由官方招商购置轮船,同时许以运漕之利,发展由官方控制的轮运事业。目的在于:“略分洋商之利”以裕饷源,“使我内江外海之利, 不致为洋人占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必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

    ——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李鸿章“为打破外轮垄断”创办的企业名称及其性质, 并简要分析该企业的历史作用。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晚清政府为解决“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局面正式实施的学制系统名称及其对初等教育的影响,并概述晚清政府在选官制度上“廓清积弊”的变革。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

    看法

    利玛窦(1552-1610年),明万历年间来中国居住达30年。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魁奈(1694-177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

    “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

    伏尔泰(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休谟(1711-1776年)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得政府工作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英国人麦杜思极力主张仿行中国的“公职竞争的考试制度”。自1700年须布《吏治澄清法》起,英国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之后又领发枢密令规定:“考试分级并且定期举行;建立文官事务委员会,对考试进行主持管理,使考试制化。”随着英国两党制的成熟,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导致文官随政党更替和内阁变迁而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基于此,英国文官制度还实行“两官分途”即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总之,英国的文官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摘编自詹筱茹《从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承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录取工作也走上法制化轨道。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人眼中“科举制”形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