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4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春秋时期,“言仁必及人”成为一种新的时代思潮,“仁”与“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成为独立的思想 B、研究“人”成为独立学科 C、各流派把仁作为研究的基础 D、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 2. 唐宋两代的诗各有千秋,唐诗偏重抒情,而宋诗偏重议论,普遍缺乏修辞技巧,不符合主流诗人的审美。这是文学史的通义。宋诗出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 B、受理学影响为社会现实服务 C、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 D、城市生活丰富导致思维开放
  • 3. 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大学寮,学生为官员子弟,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 《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作为指定教科书,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 )
    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 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 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 D、采用儒家思想培养官吏
  • 4. 塔特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郊,经过20世纪的多次发掘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陶瓷主要沿西南丝绸之路外销至亚非等地 B、埃及当地人民在审美方面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C、中国封建社会与非洲最早的官方交往始于唐朝 D、古埃及手工业原料和烧窑技术可与中国相媲美
  • 5. 黄宗羲反对“国君视民如囊中之私物”,顾炎武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王夫之倡导“惩墨吏,纾富民”。他们把思想从超越追求提升到现实关怀,但无法开创出一条时代新路。其主要原因在于( )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科举选官制影响 C、程朱理学趋于僵化 D、新经济因素薄弱
  • 6. 中华民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习性,使他们常常十分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除了从容地享受已有的一切,对与现实生活无直接关系的事物多不理会,更不会向往那虚无飘缈的宗教境界。这一文化特色形成的根源在于中国( )
    A、传统儒学的封闭 B、农耕文明的影响 C、政治体制的束缚 D、宗教意识的淡薄
  • 7. 法国学者谢和耐指出:“在1600年左右,欧洲的世界观和科学基本内容仍是中世纪的。利玛窦在其中国合作者的帮助下,试图在中国传播的是天文学、几何学、托勒密的博物学等……如果我们转向历史观和人文方面,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都大大落后于中国人的观念。”谢和耐意在说明( )
    A、明清传统文化的优势明显 B、中国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 C、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增强 D、西学东渐对欧洲影响深远
  • 8. 晚清时期,“外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嘉庆道光时期,“外洋”一词多指“中国近海”;同治、光绪时期,“外洋”一词则更多地代指“欧美等外国”。这一变化表明( )
    A、西学东渐带来了近代外交理念 B、清末新政丰富了地理知识 C、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 D、政权更迭影响了政治立场
  • 9. 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 10. 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 “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
    A、贯穿西方历史发展始终 B、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 C、一直坚持反对神的束缚 D、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 11. 下图是法国三友洞里的“巫师”岩画,是描绘巫师的最早的画。画上画的是一个男子,身披鹿皮,头顶一对牡鹿角,脸像猫头鹰,长着两只狼耳朵,上肢似熊臂,还拖着一条马尾巴。这幅画表明( )

    A、人类已产生原始宗教仪式 B、法国最早出现人类关于巫师的记载 C、巫师乞求动物神灵的保佑 D、信仰动物图腾能确保食物来源丰盛
  • 12. 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 13. 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桑奇大塔,查找搜集了关于“印章文字”的资料,而且通读了描写居楼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的文学作品。该文明(   )
    A、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B、以金字塔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C、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D、推动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地区
  • 14.  “但愿我的祖先不会因我而遭人指责,愿可爱的法兰西不会蒙受耻辱;我将用杜朗达尔猛刺敌人,我的好剑就系在我的腰间;你会看到它将沾满污血。异教徒来此隘口是自取灭亡,我敢说,他们都将死路一条。”材料节选自《罗兰之歌》,该叙述诗( )
    A、抨击了封建贵族的专横 B、是欧洲教会文学代表作 C、颂扬了骑士英雄的传奇 D、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
  • 15. 据《尼康编年史》记载,1382年脱脱迷失汗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守城的俄罗斯人用火器击退了蒙古军。到了15世纪时,火器已经在俄罗斯成为广为人知的武器,俄罗斯人成功掌握了火器制造和使用技术。材料可以佐证( )
    A、蒙古族最早发明了火药武器 B、俄罗斯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C、蒙古西征促进先进文化传播 D、阿拉伯人将火药传到了西欧
  • 16. 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将北美土著居民划分为“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身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这种现象( )
    A、反映文化的剧烈冲突 B、充斥着对印第安人的歧视与污蔑 C、基于长期的文化偏见 D、说明对印第安人的认识逐渐客观
  • 17. 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15世纪至19世纪世界部分地区人口变化表(单位:百万)

    时间

    中国

    印度

    欧洲

    非洲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

    1400年

    70

    74

    52

    60

    36

    1600年

    110

    145

    89

    104

    10

    1800年

    330

    180

    146

    92

    19

    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人口呈上升的趋势 B、近代殖民活动影响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结构 C、撒哈拉以南人口变化的根源是传染病入侵 D、殖民侵略导致亚非拉人口下降与生产破坏
  • 18. 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导致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迁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A、非洲人口的大量减少 B、西方殖民扩张方式发生转变 C、华工被列强疯狂掠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19. 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园,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因当地人对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死于感染。于是,殖民者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由此可见(   )
    A、物种交流引发了奴隶贸易 B、殖民扩张导致疾病在全球传播 C、殖民者拓展了美洲的开发 D、殖民活动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
  • 20. 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导致美国调整官方语言 B、激化了美国的种族矛盾 C、迫使政府改革选举制度 D、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 21. 理论上,联合国难民署有义务为那些不愿意接受难民迁入地政府管辖的难民提供国际保护和援助。据统计,2011年年初,被联合国难民署认定为“受关注的人群”大约有3390万,这一数量相较于2005年的1920万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反映出(   )
    A、联合国救助难民的主体作用 B、西方国家相互推诿救济责任 C、人道主义原则获得普遍认同 D、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安定
  • 22. 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 23. 自东晋穆帝至隋初,林邑(毗邻中国南部边疆的早期东南亚国家之一)“频寇日南、九德之郡,杀伤甚多,交州(今两广及越南北部)遂致虚弱”。这一状况( )
    A、阻断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B、加剧了江南的分裂割据 C、影响了海上丝路的发展 D、造成了朝廷的财政匮乏
  • 24. 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 25. 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 26. 16世纪中期钟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经很多。一些高官将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传统等级观念已经消亡 B、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战乱导致阶级流动加快 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 27. 1685年,英国对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亚麻及所有印度制造的丝绸制品征收10%的税。1721年后售卖印度棉布成为非法行为。据此可知(    )
    A、  英国纺织业完全落后于印度 B、印度惨遭英国殖民掠夺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萎缩 D、贸易保护助推工业革命
  • 28. 图:

    上图可用于说明( )

    A、中欧贸易中欧洲处于入超地位 B、国际贸易促进科技文化传播 C、工业革命冲击了中国对外贸易 D、西方各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二、非选择题:共44分。其中第29题、第30题各16分。第31题12分。

  • 2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自钦取来京,至今二十四载,昼夜竭力,以全备理推之法,详察穷理之书,从西字已经翻译而未刻者,皆校对而增修之,纂集之;其未经翻译者则接续而翻译,以加补之,辑集成轶,庶几能备理推之要法矣。……盖历法有属法之数,有立法之理,设惟有其法之数而无其法之理,即如人惟有形体而无灵性,亦如诸星惟有定所而无运动之照临焉。夫历理为诸星恒动定规之所由,如泉源为水流之所自也。……孔孟之学万世不磨,理推之学亦然。

    ——摘编自【比】南怀仁集述:《穷理学存(外一种)》(1683年)

    材料二

    “西学东渐”以西学的发展为前提,而正是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相对发达的西学,使之有资格“东渐”。“西学东渐”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面对东方大国而采取的一种略区别于殖民扩张的交往形式。最早传播西学的是明未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

    ——摘编自罗本琦、方国根《明末“西学东渐”的缘起申说》

    材料三

    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西学东渐的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价值。
    (2)、简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发展的原因。
    (3)、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退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的交往和交流。来华传教士把他们发现的儒家思想文化传播到欧洲。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孔子与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和证明。教士们把西方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西学东渐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近代科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中国知识界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新式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改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图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周报鹤《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拉伯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西思想文化交流。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8。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