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22 类型:开学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题。
山花烂漫,我们在语文的旅途上前行。万物生长,我们也在拔节。七年级下册语文带给我们太多感悟和体验。伟人的风姿,如日月当空,光芒耀眼。小人物的故事,像繁星点点,装点夜空。目不窥园的闻一多,锲而不舍钻探古①(jí),令人敬仰;手不释卷的吕蒙,士别三日让人刮目相待;锋芒毕露的邓稼先,为国防事业沥尽心血,可歌可泣;真诚淳.朴的长妈妈, 让鲁迅先生深切怀念;善良厚道的老王,让杨绛先生心生愧②(zuò);勤劳本分的父亲,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的缩影……他们或伟大或平凡 , 所以都唤起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 , 对人性之美的追求。我们行走在语文的路上,将漫长的岁月填充得饱满且丰厚。
(1)、文中加点字“锲”“淳”的读音正确的是( )A、qì cún B、qiè chún C、qì chún D、qiè cún(2)、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A、籍作 B、藉祚 C、籍怍 D、藉怍(3)、文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目不窥园 B、刮目相待 C、锋芒毕露 D、可歌可泣(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都伟大,所以都唤起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对人性之美的追求。 B、他们都平凡,所以都唤起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对人性之美的追求。 C、他们或伟大或平凡,因此唤起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对人性之美的追求。 D、他们或伟大或平凡,但都唤起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对人性之美的追求。2. 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位印度诗人面对中国瓷器由衷地感叹:“聪明的中国人,你们使脚下的泥土成为珍奇的艺术。”的确,就是这毫不起眼的泥土,中国人把它做到了极致:。开窑的瞬间,一个个艺术生命破茧而出,完美呈现。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叩拜窑的恢宏大度,燃烧自己,成就臻品。
①点火,是烧窑的点睛之笔;温控,是烧窑的关键所在。
②先要制作匣钵、垫片,以此托起瓷坯,窑便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一个个新生命。
③特别是从泥坯升华到瓷器,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
④经过数天数夜的燃烧,接下来就是充满期待的自然冷却。
⑤上了釉的瓷坯,不能随便放进窑炉,装烧也是有严格讲究的。
A、③①②⑤④ B、③⑤②①④ C、②⑤①④③ D、⑤②③①④3.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不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有同学却说:“又没发生地震、火灾,用得着这样杞人忧天吗?”下列说法中,最能说服他的一项是( )A、人的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 B、灾难总是不期而至,我们应防患于未然,要从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保护。 C、无论遭遇多大挫折,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D、通过逃生演练、紧急疏散等活动实现生命的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20 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各 题。
剑门①道中遇微雨
[南宋]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①剑门:剑阁、剑门关。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描绘了人物形象。 B、“无处不”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的意思,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最后一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借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的欣然自得之情。(2)、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 题。王育苦学
王育①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 ,近学堂。育常有暇③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④ 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⑤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⑥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⑦伪汉,官至太傅。
【注】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②豕(shǐ):猪。③暇:空闲。④截蒲:截取蒲枝。⑤鬻(yù):卖。⑥嘉:赞许。⑦仕:做官。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止:
遂:
至:(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雇书生抄书。
令育与其子同学。
(3)、郭子敬赞许王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6. 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岑参《逢入京使》中的“ , ”抒写了诗人远涉 边疆时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2)、与时代同行,青少年既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勇攀顶峰的豪情壮志,又要有陆游《游山西村》中“ , ”峰回路转的勇气和信心。(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是:“ ,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 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 , 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 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 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 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满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 颗粒归仓。
(1)、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2)、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情节
“我”的表现
父亲的表现
回家
惊讶
①
②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怀有歉意
考试
③
挥汗如雨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收麦。 B、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大。 C、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D、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自然段划线句子。(5)、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 题。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① 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 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 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 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 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 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 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 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 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 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 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⑪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⑫ 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⑬ 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 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 年 5 月 24 日)
(1)、 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⑧段画线句子将晨光里亮黄色的树叶比作闪耀的金子,把眼前的美景比作史诗般的图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喜爱与赞美。 B、第⑩段画线句子中的“凝望”形容画家深情注视眼前之景,表现了画家深情投入创作的状态,体现了画家对敦煌艺术伟大与神奇的惊叹和崇敬。 C、文题“晨曦里的莫高窟”意蕴深远,交代了文章内容、写作对象,“晨曦”是希望,是光明,是活力的象征,“晨曦里的莫高窟”象征“莫高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D、全文围绕“晨曦”展开,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与赞美。(2)、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请说说作者镌刻在心中的美指哪些美。成长生活中,你一定也有镌刻在心中的美,请简要写下来。四、名著阅读(10 分)
-
9.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需要适当的圈点和批注。下面是某同学在阅读《骆驼祥子》和《海底两万里》时所梳理的相关信息,其中不符合原著内容的一项是( )A、祥子将车视若性命,被当兵的抓去时,他不在乎身体受伤,却因为车被抢而伤心;逃跑后,心里一直盘算着卖掉马匹买车。 B、祥子非常尊重曹先生,因为曹先生待人和气,即使祥子拉车时将曹先生摔伤,曹先生也没有扣祥子的工钱,还劝祥子不必辞工。 C、“诺第留斯号”被困冰隧道时,海水不断结冰,尼摩船长让船员往冰上浇开水,减缓了海水结冰的速度,为脱离困境争取了时间。 D、“诺第留斯号”会定期浮出水面,进行换气工作,并储存一些新鲜的空气,这让人即使待在“诺第留斯号”潜水艇中也能够自由的呼吸。10.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更真实深入地揭示人性。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往往就具有这样的多面性。请参照示例,结合《海底两万里》中的相关情节,在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进行分析。
人物:尼摩船长尼德兰
示例:虎妞——一方面粗俗泼辣又有心机。如她假装怀孕逼祥子结婚;对小福子十分狠毒,没有一丝同情和怜悯,还逼小福子还钱,最终将她逼上绝路。但是另一面,她大胆能干,将父亲的车厂打理得井井有条;对祥子也是真挚关爱,尽心尽力照顾他,变着法买新鲜东西给他吃。
11. 1945 年《骆驼祥子》被译成英文,英文版一改祥子和小福子的悲剧结局,安排祥子把小福子从白房子中救了出来,二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老舍并不满意这样的改编,请根据你对老舍写作意图的理解,从《骆驼祥子》主题的角度,劝说英文版编者把结局改回来。五、写作(50 分)
-
12. 生活中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不期而至的风雨。它有时让人忍不住欢笑,有时又让人忍不住哭泣;有时让人忍不住愤怒,有时又让人忍不住叫好……“忍不住”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往往能流露出一个人的真感受、真想法、真性情。正是有了“忍不住”,我们的成长才多姿多味,我们的人生才跌宕起伏,我们的岁月才流光溢彩。
请任选角度,将题目“忍不住 ▲ ”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