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
1. 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寒凝大地,它顽强地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白色、粉红色的,一片片攒在一起,点缀着残冬。粉嫩的花蕊散发着一阵阵清香,显得神采 yì yì , 令人心旷神怡。“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那香气不是其他花能媲美的。
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父母的爱像一片天空,我们在它的 下无忧无虑地成长。
②初中生活,原来不只是平静与 , 还有竞争、碰撞与友情。
③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的最新技术熔于一炉, 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A、袒护 安适 从而 B、庇护 安适 从而 C、袒护 安闲 进而 D、庇护 安闲 进而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件事,他没有请示上级就自作主张处理了,来了个先斩后奏。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C、老师在台上讲得神采飞扬,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D、不要把“90后”与非主流混为一谈 , 这是两码事。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本次比赛中,四川男排为了一举夺得冠军,尽遣全部主力队员上阵。 B、赵大爷种植的大樱桃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购一空。 C、我看着荧光灯下那张笑意盈盈的脸,一股温馨的感觉蓦地涌上了心头。 D、他们在导游的引领下,漫步在雀庄的十九座牌坊之间,感慨万千。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即将到来的寒假里,同学们是想学习一些特长呢?还是想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B、孔庙之行,他直言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C、他在部署年度重点工作时提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三最”:最严格的监督、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D、那条路两侧,枫叶落了一地,深红色的、浅红色的、红黄相间的、红黄莫辨的……或一片片贴在路上,或一叠叠铺在路旁,令人不忍落脚。6.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诗文里 着古典的语言、古雅的文采、古朴的情怀、古奥的 ……谁能穿透历史的冰层, 古诗文的领域,寻觅到汉语的 , 哪怕只取一瓢饮,也足以让他拥有不同凡响的语文功力。
A、隐藏 理想 侵入 美味佳肴 B、封存 心绪 踏入 琼浆玉液 C、蕴藏 思绪 潜入 奇珍异宝 D、蕴藏 思想 潜入 源头活水7.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主要人物,还是各路神佛妖魔等次要角色,都写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B、《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法国童话作家安徒生,他的代表作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C、选自《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表现出作者由童年的玩乐到入学读书的成长过程。 D、《猎人笔记》广泛而真实地展现了19世纪30年代俄国外省城乡的社会生活,语言简洁优美,人物性格生动典型。8. 填空。①《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矗立的句子是:“。”
②《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③《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具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气概的诗句是:“。”
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 名著阅读。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文段选自(书名),作者是。文段中的“他”指的是。“他”是一个的人。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
10. 阅读
晚 望
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请简要赏析其运用的写景手法。(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11. 阅读【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淫慢则不能励精(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读了以上两篇短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12. 阅读①A.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1)、从文中A、B两处画线句任选一处从写法特点及作用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2)、选文语言虽质朴却感情深厚,试举一例加以赏析。13. 阅读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
①纵观我国历史,疫情并不少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蛊”“疾”等文字的记载,“疠”字亦多见于《尚书》《山海经》中,这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对疫病有了初步了解。
②但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处在于,他们懂得防疫以预防为先。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防疫的智慧。
③相较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中国古人传统的拱手礼更悠久,也更有历史底蕴。甲骨文上记录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
而来。
④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问候礼仪,拱手礼俗称作揖。“揖礼”源于周代以前,于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揖”就是以站立姿势、不用跪拜的礼节。诸子百家先贤们的画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无一不是行着拱手礼。
⑤古人见面拱手作揖,一般在一米开外,保持一定距离,无形中降低了疾病传染风险,且显得有礼有度。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⑥最早中国古人穿着的衣服是紧袖子的,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雕人像得知,商代衣着为上衣下裳制,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衣上布满花纹,是紧袖子的,直到西周中期才开始流行宽袍大袖。
⑦说到袖子,很多人会认为,古人把东西都藏进袖子里,所以大袖是用来装东西的。这个说法有些片面,因为不是所有汉服的袖子都可以装东西,一般来说只有琵琶袖才可以在里面放东西,垂胡袖也可以放一些,但窄袖、剑袖、直袖、方袖是无法放东西的,广袖也很宽大,却也放不了东西。
⑧但说话时习惯性地用广袖掩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飞沫的传播。从“掩涕”“掩面”“掩泣”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生活习俗中,宽大的衣袖真能当毛巾、手帕,用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掩袖工馋”说的就是一个以袖掩鼻的故事。当然,宽袍广袖今天已无必要,但古人那种互不相扰的公共意识则是必需的。
⑨《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表明中国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习惯。
⑩由于防疫的需要,“分餐制”的用餐方式开始被提倡。很多人以为分餐制是西方的礼仪,但其实,我国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传统。
⑪比如,《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铺设好坐具后,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分别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两汉时期,分餐制得以继续传承。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⑫有些古代的分餐制度为了突出地位的不同,会根据宾客身份,准备规格不同的食物,但也有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
⑬此外,今人一直呼吁大家“勤洗手”以保持个人卫生,古代同样如此。《礼记·玉藻》中记载:“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说的是每天要洗五次脸,而洗手的次数那是越多越好了。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防疫智慧?请简要概括。(2)、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第几段末尾?说明理由。《史记》记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第⑦段中加点的“一般来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有何表达效果?14. 阅读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却依然不懂其意义。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有了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的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在劳作,在独立,在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删改)
(1)、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仿照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
(3)、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4)、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请用第⑤段中的原话来回答。(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三、写作(共50分)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 ▲ 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