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9月份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 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 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9月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B、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C、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D、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B、《太平广记》中有-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C、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D、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2)、叙述可分为顺叙、插叙、补叙和倒叙,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三、古代诗文阅读(43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姬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 匿作于宋子城。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城流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②宋子城流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①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歇”字用得精妙,生动地刻画出自然界花草树木枯萎的情景。 B、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一是花草凋零,二是大火星出现了。 C、颈联“绕”和“飞”字,采用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2)、“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两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3)、《雨巷》一诗中,诗人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希望逢着

    。” (徐志摩《再别康桥》)

    (4)、古人喜欢登楼远眺,放飞豪情。王之涣《登鹳雀楼》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这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5)、人生难免走上逆境,但只要坚持不放弃,终会走上光明的前途,正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所说的那样“。”

四、语言文字运用(23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____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至今,(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国际金融危机____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201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6%的较高增速,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今年前4个月,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增长____,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超出预期,提升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的形势下,中国秉持“和”“合”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____的动力和活力。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推动 暴发 态势 滔滔不绝 B、拉动 爆发 态势 源源不断 C、推动 爆发 趋势 源源不断 D、拉动 暴发 趋势 滔滔不绝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 B、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目的东方传奇,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C、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传奇 D、中国经济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为世界而言,中国这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自己把事情办好了,就是巨大的贡献。 B、对于世界而言,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贡献巨大。 C、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D、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 7. 下面一首《沁园春》上阙打乱了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 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② 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③ 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④ 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

    A、④②③①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③②①④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①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 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 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的位置。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 9.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上联进行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树边红雨 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 看绿树池边 此间有尧天舜日

五、作文(60分)

  • 1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高中开始阶段,一切都是新鲜的,又是辛苦的,同时也是难忘的。开学生活中谁令你最为难忘?是老师、同学还是教官?请你以开学生活为背景,写一个你最想写的人或开学期间发生的故事。

    要求:① 可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一定要真实,要有真情实感。

    ② 记叙文,要有突出人物形象。

    ③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