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2. 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3. 如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4.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5. 汉赋,尤其是武帝时期的大赋,大多描写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富、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街衢的繁荣以及赞颂武帝的文治武功。这表明( )A、儒家思想影响文学取向 B、汉代文学形式辞藻华丽 C、汉赋均以歌功颂德为主 D、社会环境影响文学创作6. “北朝四史”(《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所记当时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共计7188位,其中汉族4941人,约占总人数的68.72%,鲜卑族人物1737人,约占19.10%,匈奴人物215人,约占3.10%,其余氐、羌、羯、蛮、柔然、吐谷浑、杂胡和西域人共计1080人,约占9.08%”。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结束了南北对峙 B、推动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儒学复兴 D、导致了北人南移7. 东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北民南迁,南迁汉民带去北方成熟的铁质农具和耕作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结合,由此带来的影响是( )A、南北经济差距逐渐减小 B、长江流域普及稻麦轮作制 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D、造成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8. 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 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 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 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9. 唐朝规定受田的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这一规定( )A、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 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 D、表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10.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 )A、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B、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C、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11. 在北宋初期,造船场多在江西、湖南等地,所造船只多为“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乘坐船)、战船、马船;北宋后期,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南北经贸发展 B、海外贸易兴盛 C、经济重心南移 D、海防建设加强12. 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市镇,南宋时代、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市镇,嘉兴府达15市镇,苏州达19市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黄河流域经济的萧条和衰败 B、政治中心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 C、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海外贸易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13. 明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铁牌宣德间尚存,后来宦官王振盗去。孟森认为明代流弊之首乃“信用宦官”。明代太监滥用批红权,批红被当作“包鱼包肉的废纸用”。上述材料反映问题的实质是( )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B、明朝政治制度极不完善 C、中国古代政治人治色彩浓厚 D、明朝国家政策极不稳定14. 《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 )A、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B、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15. 清廷对于出海贸易颁布了各种限制性法律和条例。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广东十三行加以控制和垄断。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A、导致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 B、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C、防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D、促进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16.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微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微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人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公元5世纪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举措奇特,为中外历史所罕见。他于公元493年决意迁都洛阳,翌年颁诏施行。……若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者”,免官。……(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汉化运动的举措。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除了大城市外,宋代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草市和镇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
材料二: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繁荣原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19.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也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都,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元卷》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暖《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二: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5-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谭其壤的主要观点。(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并指出与唐朝相比的新变化。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商鞅变法
张骞
胡萝卜
小篆
长安
百家争鸣
铁犁牛耕
孔子
秦半两
匈奴
洛阳
人口南迁
盐铁官营
董仲舒
丝绸
鲜卑
均田令
民族交融
如表是先秦至魏晋历史发展的关键词表,从中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典型;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