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摸底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6月2日)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的中国延续而来的。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知晓我们民族过往的历史,以及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首先要对我们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这需要站在时代高度、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对久远历史的缺失处和模糊处认真考索,拾遗补阙,使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加完整清晰,另一方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寻访搜求,网罗打捞,使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古籍得以妥善保管和传承。近些年来,国家启动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早期脉络,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演化的漫长旅程,在廓清一些迷雾和偏颇的同时,获得了越来越明晰的认识。而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建设,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实施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中长期规划等,则对不同历史时期珍贵典籍资料的搜集整理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史学根基。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家底进行摸排清点和保护展示,还要对浩瀚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发掘和现代阐释。我们赓续中华文明,并不是为着发思古之幽情,翻箱底、晒老账,说明过去如何阔绰,而是在摸清和了解过往历史进程的同时,着重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唐代思想家和史学家魏征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代思想家和史论家龚自珍也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些论述都是在申述一个不易之理,即明大道、知得失非读史学史不可。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目的是在新的起点上,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实现这一文化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走好这条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述并在这次讲话中再次重申的重要思想。它在解答近代以来的时代之问,即“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既超越了简单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又超越了盲目抵制外来思想的文化保守主义,在古与今、中与西的碰撞和交流中,为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指明了具体可行的路径。这一论断,既内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站位和信念,又包含与时俱进吸收消化人类文明积极成果,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执着追求。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努力的宏大目标,又是一个需要只争朝夕,扎实奋力推进的紧迫任务。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尤其是从亿万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汲取灵感和营养,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形成富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从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摘编自钱念孙《传承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光明日报》2023年6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五大特性,并且指出其对中华民族必走之路、精神品格、对待世界的态度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 B、材料一和材料二基于相同的目的,谈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问题,并且都强调了深入了解本民族历史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策略。 C、材料一指出,国家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因此需要树立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D、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寻访搜求,网罗打捞,使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古籍得以妥善保管和传承。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部汇聚国内顶尖力量对被称为“河洛古国”的双槐树遗址进行研究解读,这有助于中华文明历史的完整化、清晰化。 B、三星堆遗址证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有一定联系,这修正了学界曾经的某些观点,可见文明探源可廓清一些迷雾和偏颇。 C、实现文化强国目标、走好文化强国必由之路,关键在“双创”,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是当代中国人民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的先决条件。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从民族文明特性出发论述了国家民族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 B、材料二第三段引用史学家的名言、意在说明摸排清点历史家底并对之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C、材料一语言简明有力,排比更增强了语势;材料二语言严谨、准确,却不乏生动的表述。 D、材料二开门见山地摆出论点,进而从怎么办、为什么等方面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二第三段使用“翻箱底”“晒老账”“阔绰”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从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图,到良渚遗址的巨型拦洪坝,再到南海沉船的珍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丰硕成果将出现在全国中小学生的教科书上。这一教育举措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王(节选)

    阿城

    一九七六年,我在生产队已经七年。

    一天,支书唤我:“队里可还苦得?”我点点头。支书又说:“你是个人才。”我吓了一跳,以为在调理我,就笑着说:“支书开玩笑。有什么我能干的活,只管派吧。”

    “分场调你去学校教书,明天报到。我家老三你认得,你在学校,扯他一把。”递过一张纸来,下面有个大红油戳,证明不是假的。

    第二天一早到学校,招呼的人说:“我们昨天发了通知,正好缺老师上课,一个老师调走了,要有人补他的课。我们查了查,整个分场知青里只剩下你上过高中。”我这才明白原由,就说:“高中我才上过一年;这书,也没教过,怕误人子弟呢。”

    上午收拾停当,下午便开始教书。我看看课表,心里一颤:“教初三?我高中才念了一年,如何能教?”

    蓬头垢面的娃子聚坐在一起,数十只眼睛亮亮地瞪着。前排的娃子极小,似乎不是上初三的年龄;后排的却已长出胡须。

    我清一清喉咙,说:“翻到第四页。”学生们无反应。我问:“书呢?拿出来。”学生们吵起来,说没有书。我生气说:“不带书,上的哪样学?”一个瘦瘦的小姑娘害怕地说:“没有书。每次上课,都是老师把课文抄在黑板上,教多少,抄多少。”我呆了,想一想,说;“抄吧。”

    课文抄完,学生叫:“还有字认不得呢!“我说:“好嘛。上来划,“于学生们拥在黑板前,七手八脚划了一大片字。一黑板的课文,竟有三分之二认不得的宇。我笑了,说:“你们是怎么念到初三的?”后排的一个学生说:“我划的三个字,是以前没有教过的。我可以给你找出证明来。”

    “你说你能证明哪些是真正的生字,怎么证明呢?”

    “每天抄的课文,凡是生字,我都另写在纸上。“说丢取出一个本子,递给我。我翻看,姓名是王福,密密麻麻写满了独个的字,便问:“好。有多少字呢?”王福说:“算上今天的一共三千四百五十一个。”

    课后,我想:课本既然是全国统一的,那怎么教也应该有个标准。比如说吧,一篇文章,段落大意是什么?主题思想又是什么?这语文不比数学,应该有个规定才踏实。

    我认定识字为本,依了王福的本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实。语文课自然有作文,初时学生的作文如同天书,常常要猜字,中间又多是时尚的语句,令人瞌睡。渐渐怀疑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一堂课上,我要求:“字,写不好看没关系,但一定要清楚,一笔一划。作文不能再抄社论,別写些‘红旗飘扬,战鼓震天’,你们见过几面红旗?分场那一只破鼓,哪里会震天?把这些都去掉。没用!清清楚楚地写一件事,比如,写上学,那你就写:几点起来,干些什么,怎么到学校——”有学生叫起来:“以前的老师说那是流水账!”我说:“能把流水账写清楚就不错。咱们现在就拿出纸笔来,写一篇流水账。就写——就写上学吧。”

    教室里静了许久,王福忽然抬起头来,我看那纸上,一字一句写道:

    我家没有表,我起来了,我穿起衣服,我洗脸,我吃了饭,我拿了书包,我没有表,我走了多久、山有雾,我到学校,我坐下,上课。

    我不觉笑起来。

    “还有谁写完了?”又有一个学生交了过来,上面写道:

    上学,走,到学校教室,我上学走。

    我说:“王福写得好。第一,没有错字,清楚。第二,有内容。我念念。”念完了,学生们笑起来。我说:“不要笑。‘我’是多了。讲了一个‘我’,人家明白了,就不必再有‘我’。逗号太多,一逗到底,不过这是以后纠正的事。”我又念了第二篇,学生们又笑起来。我说:“可笑吧?不过这篇起码写了一个‘走’字。我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就这样,慢慢就会写得多而且清楚,总比抄些东西好。”

    课文于是不再教,终日只是选各种事情来写。半月之后,有时怀疑起来,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

    后来王福交了一篇作文,我不由吃了一惊。他写道: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我呆了很久,慢慢看外面,地面热得有些颤动。我忽然觉得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多的东西么?

    一日,总场教育科的吴干事来学校。

    “你教到第几课了?”

    “课在上,但课文没教。”

    “为什么?”

    我想一想,终于说:“没有用。”

    “总场的意思,是叫你再锻炼一下。分场的意思呢,是叫你自己找一个生产队,如果你不愿意回你原来的生产队……”

    我走出办公室。阳光暴烈起来。望一望初三班的教舍,门内黑黑的,想,先回队上去吧,便顶了太阳离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支书给“我”调岗文件时,嘱托关照他家老三,这显现出生产队中的人情世故。 B、分场调“我”去教书,一方面是师资不够,另一方面是“我”的学历水平合适。 C、学生竟不认识新抄课文中三分之二的文字,反映出前一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不足。 D、王福精准统计出“三千四百五十一个”汉字的细节,表现出其好学上进、踏实刻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吓了一跳”“心里一颤”的心理描写,都表现出“我”面对新工作时的不安。 B、“我”对学生写作所提的要求和不教课文的考虑,都基于对特殊学情的考量。 C、小说对小姑娘、吴干事等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他们都在情节发展上有作用。 D、作者语言简洁明快,句短刚健,同时善用地方语言,如“调理”“扯他一把”。
    (3)、王福的作文《我的父亲》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知青·教育·时代;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寻根文学。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遣谍者以间之。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

    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伐齐,破之,泯王出奔于莒。燕军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王数其罪而诛之。复坚守莒城、即墨以拒燕兵,数月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为将军。顷之,昭王薨,惠王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列火牛阵,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自莒入临淄。

    (节选自《百战奇略·离战》)

    材料二: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乐毅缓攻即墨,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疾。”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赵,燕军共忿。田单与士卒分功,尽散饮食飨士。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凿城数十穴,夜纵牛,烧其端,牛尾热,怒而奔,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节选自《智囊·兵智部》)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古代君主临朝坐南朝北,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B、归,指归附,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的意义不同。 C、束,文中指捆缚,这与成语“束之高阁”中的“束”字的意义相同。 D、枚,形如筷子,可系于颈上;衔枚,古时行军口中衔枚,以防出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率军伐齐时对即墨城采取了围城之策,但这并非是因为他畏惧惠王的诛杀而故意拖延时间,更不是为了等待在齐地称王的时机。 B、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存在嫌隙,这给了田单可乘之机,田单散布的谣言最终让燕惠王信以为真,乐毅投奔赵国的行为让燕军颇为不满。 C、火牛之阵以狂奔的千头火牛作为先锋,以五千勇士为核心,辅之以百姓的声威,打得燕军措手不及,惊逃四散,田单之智谋可见一斑。 D、田单担任将军后多措并举,在他的一番谋划之下,不仅即墨城的危机得以解除,齐国七十多座城邑也被收复,齐襄王亦回到了都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遣谍者以间之。

    ②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5)、田单使用了哪些方法大败燕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

    司马光

    灵台无事日休休 , 安乐由来不外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间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

    【注】①邵尧夫:邵雍(1011-1077年),北宋理学家,自号安乐先生,司马光退居洛阳时与其成了莫逆之交,邵雍长期住在洛阳,把自己所居寝息之地取名为安乐窝。职事:职事官,宋沿唐制,官员之有执掌者称职事官,此处为戏称。②灵台:心。休休:乐道之心。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首联中,诗人明确地写出邵雍的观点:如果心中无事就是最大的安乐,安乐是不需要向外求的。 B、颔联写出邵雍日常闲居及游玩的乐趣,与邵雍的“重寒盛暑多闭户,轻暖初凉时出街”意思相似。 C、颈联中“白头”对“青眼”、“何妨”对“亦足”,不仅对仗工整,且推陈出新,准确地表现出邵雍的性格。 D、尾联的语言平实质朴,诗人意在表现自己政治上失意,只能通过著书来排解内心抑郁苦闷的心情。
    (2)、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邵雍的形象特点。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自己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诗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冉求谦逊的句子是:“”。
    (3)、猿的叫声凄厉、哀婉,如泣如诉。古诗文中猿的鸣叫常常与愁、悲有关,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人好吃,虽然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但年年节气,自有吃食。

    立春的那一天,家家都得烙春饼。春饼不能油大,要擀得很薄很薄,然后用慢火在锅里轻轻翻转。再炒上一盘切得细细的土豆丝,用春饼卷了吃,就觉得春天的温暖全回来了。除了吃春饼,这一天还要“啃春”,啃春的对象就是萝卜。萝卜到了立春时,柴的比脆生的多,所以选啃春的萝卜就跟皇帝选妃子一样得 ① 才行,既要看它的模样是否娇俏,又要看它是否丰腴,还要观察汁液是否饱满。但让人 ② 的是,啃过春后,嘴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春天草木复苏的清香气息。立春一过,清明就不远了。这一天人们会挎着篮子去山上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篮子里装着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它们被上过供后,依然会被带回到生者的餐桌上,由大家分食。同样的,谁家要是生了孩子,主人也会煮了鸡蛋,把皮染红,送与亲戚和邻里分享。所以我觉得红皮鸡蛋走在两个极端上:出生和死亡。它像一双无形的大手,一手把新生婴儿托到尘世上;一手又把衰朽的生命送回尘土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它既可以庆祝新生命的到来,又可以缅怀逝去的亲人”,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吗?

    心理学上,将总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让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兴的行为称为“讨好”。

     ①  , 被称为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的特点通常是这样的:个人观点容易被他人左右、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委曲自己、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而忽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可悲的是,就这样委曲求全,却往往事与愿违,并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② :性格上过度敏感,同理心过强;从小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和肯定;不正确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一个在担惊受怕或否定中长大的人,往往有严重的认知和人格缺陷,以至于他们认为,讨人喜欢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做“讨好型”的人,弄清楚两点非常重要:首先,“与人为善”不等于“讨好”。讨好是隐藏自己的想法去迎合他人,没有原则和底线;与人为善是会恰当地表达自己,虽然会为他人着想, ③ 。其次,“控制”不是“爱”的表现形式。爱是“爱其所是”,是鼓励独立和成长;而“控制”是搅乱是非观念,否定、摧毁人的认知。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自己价值,一个真正会欣赏你,永远欣赏的是你最真实的样子,而不是你委曲求全和讨好对方的样子。所以,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不需要隐藏、否认自己的感受,也不必把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讨人喜欢当成最重要的事情。

    (1)、下列句子中的“其”和“爱其所是”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或者不如说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D、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中提到燕惠王听信了田单的谣言,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导致乐毅奔赵,燕军最终大败。必修下册教材“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这一单元也提到,“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身处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海量信息,该如何正确筛选并利用呢?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