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

    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

    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摘编自施爱东《故事法则》)

    材料二

    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

    佳构剧反映了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还不如契诃夫、奥尼尔写得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设骂、攻击、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以至于英、美、法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其中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尾’,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大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戏曲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嫌腻,后者热衷。 B、启蒙和革命文学要想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 C、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和否定,主要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D、能够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的民间根基难撼的原因。
    (2)、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
    A、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刷的改良》) 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C、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剧结局使本已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又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D、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
    (3)、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材料二侧重介绍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演进。 B、材料一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 C、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乡村演剧还是欧洲的佳构剧,都突出故事或者戏剧的娱乐性,故而容易虚构情节,带有幻想成分。 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精英阶层与下层百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照展开,有利于分析得深入。
    (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
    (5)、联系易卜生被迫写“大团圆的结尾”这一事实,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观点有了哪些新的发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离天亮还有点时候,有什么东西咬住了他背后的一个鱼饵。他听见钓竿啪的折断了,于是那根钓索越过船舷朝外直溜。他摸黑拔出鞘中的刀子,用左肩承担着大鱼所有的拉力,身子朝后靠,就着木头的船舷,把那根钓索割断了。他用一只手熟练地干着,在牢牢地打结时,一只脚踩住了钓索卷儿,免得移动。他现在有六卷备用钓索了,它们全都接在了一起。他说出声来:“但愿那孩子在这里。”

    可是孩子并不在这里,他想。你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你还是好歹回到最末的那根钓索边,不管天黑不黑,把它割断了,系上那两卷备用钓索。

    “鱼啊,”他轻轻地说出声来,“我跟你奉陪到死。”依我看,它也要跟我奉陪到死的,老人想,他等待着天明。眼下正当破晓前的时分,天气很冷,他把身子紧贴着木船舷来取暖。它能熬多久,我也能熬多久,他想。天色微明中,钓索伸展着,朝下通到水中。小船平稳地移动着,初升的太阳一露边儿,阳光直射在老人的右肩上。

    等太阳升得更高了,老人发觉这鱼并不越来越疲乏。只有一个有利的征兆。钓索的斜度说明它正在较浅的地方游着。这不一定表示它会跃出水来,但它也许会这样。

    “鱼啊,”他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

    但愿如此,他想。一只小鸟从北方朝小船飞来。那是只鸣禽,在水面上飞得很低。老人看出它非常疲乏了。

    鸟儿飞到船梢上,在那儿歇一口气。然后它绕着老人的头飞了一圈,落在那根钓索上,在那儿它觉得比较舒服。“你多大了?”老人问鸟儿,“你这是第一次出门吗?”

    “好好儿歇歇吧,小鸟,”他说,“然后投身进去,碰碰运气,像任何人或者鸟或者鱼那样。”

    “鸟儿,乐意的话就住在我家吧,”他说,“很抱歉,我不能趁眼下刮起小风的当儿,扯起帆来把你带回去。可是我总算有个朋友在一起了。”

    就在这当儿,那鱼陡地一歪,把老人拖倒在船头上,要不是他撑住了身子,放出一段钓索,早把他拖到海里去了。他用右手小心地摸摸钓索,发现手上正在淌血。

    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并且我手边有点儿盐就好了。”他说出声来。

    他眺望着海面,发觉他此刻是多么孤单。但是他可以看见漆黑的海水深处的彩虹七色、面前伸展着的钓索和那平静的海面上的微妙的波动。这时云块正在积聚起来,他朝前望去,见到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在天空的衬托下,身影刻划得很清楚,然后模糊起来,然后又清楚地刻划出来,于是他发觉,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感到孤单的。

    他望望天空,看见一团团白色的积云,形状像一堆堆可人心意的冰淇淋,而在高高的上空,高爽的九月的天空衬托着一团团羽毛般的卷云。

    “轻风,”他说,“这天气对我比对你更有利,鱼啊。”他的左手依然在抽筋,但他正在慢慢地把它张开。

    要是那孩子在这儿,他可以给我揉揉胳臂,从前臂一直往下揉,他想。不过这手总会松开的。

    钓索慢慢儿稳稳上升,接着小船前面的海面鼓起来了,鱼出水了。它不停地往上冒,水从它身上向两边直泻。它在阳光里亮光光的,脑袋和背部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阔,带着淡紫色。它的长嘴像棒球棒那样长,逐渐变细,像一把轻剑。它把全身从头到尾都露出水面,然后像潜水员般滑溜地又钻进水去,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水里,钓索开始往外飞速溜去。

    “它比这小船还长两英尺。”老人说。它是条大鱼,我一定要制服它,他想。老人见过许多大鱼。他见过许多超过一千磅的,前半辈子也曾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不过从未独自一个人逮住过。现在正是独自一个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却在跟一条比他曾见过、曾听说过的更大的鱼紧拴在一起,而他的左手依旧拳曲着,像紧抓着的鹰爪。

    弄不懂它为什么跳出水来,老人想。简直像是为了让我看看它个儿有多大才跳的。反正我现在是知道了,他想。但愿我也能让它看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它以为我是个比现在的我更富有男子汉气概的人,我就能做到这一点。但愿我就是这条鱼,他想,使出它所有的力量,而要对付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我的智慧。

    此刻阳光很热了,尽管微风正在柔和地吹起。

    “天啊,我当初不知道这鱼竟这么大。”“可是我要把它宰了,”他说,“不管它多么了不起,多么神气。”

    然而这是不公平的,他想。不过我要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

    “我跟那孩子说过来着,我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他说,“现在是证实这话的时候了。”

    他已经证实过上千回了,这算不上什么。眼下他正要再证实一回。每一回都是重新开始,他这样做的时候,从来不去想过去。

    但愿它睡去,这样我也能睡去,梦见狮子,他想。为什么如今梦中主要只剩下了狮子?别想了,老头儿,他对自己说。眼下且轻轻地靠着木船舷歇息,什么都不要想。它正忙碌着。你越少忙碌越好。

    时间已是下午,船依旧缓慢而稳定地移动着。

    (节选自《老人与海》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第一段在大鱼咬住鱼饵后,描写了老人的一系列动作,表明他是一位有经验的渔夫。 B、“我跟你奉陪到死。”一句表明大鱼凶猛,老人随时做好死的准备,展现了他的硬汉形象。 C、“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体现了老人矛盾纠结的心理。 D、文中多次写到老人的手,右手淌血,左手抽筋,表明老人已经老了,在海中捕鱼力不从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大鱼”运用比喻修辞,其形象优雅又充满力量之美,跃出海面时,银光闪闪,此时这条马林鱼是自然的壮观与伟大的象征。 B、小说描写老人与鸟说话的情景,将鸟人格化,老人把鸟当成朋友,既表明此时老人有鸟为伴,并不孤单,也表现出老人内心的善良。 C、小说对大海和天空的描写,很有画面感,给人一种美的视觉感受,大海的迷人是为了衬托老人乐观的性格,他不知海中隐藏着的危险。 D、小说结尾描写老人期望梦见狮子,运用象征手法,“狮子”充满野性的张力,是力与勇的象征,也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
    (3)、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都提到“那孩子”,请联系选文,分析老人的心理。
    (4)、试分析选文叙述上的艺术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注】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往使。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之君皆请为内臣,通零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 , 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上:指汉武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B、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C、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D、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对皇帝的尊称,《史记》以“上”称汉武帝。 B、苑囿,在古代是皇家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 C、节,指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符节作为凭证信物。 D、金,文中指金钱,与《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金”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相如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少时喜欢读书,学习击剑,早年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而改名;他善于写文章,后来因作赋受到赏识。 B、司马相如借赋进谏,方法独特,他创作了《子虚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个人物,以此劝谏汉武帝,得到肯定。 C、司马相如尽心国事,安边有功,他出使西南地区,开通边疆道路,将当地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 D、司马相如历经两朝,宦途坎坷,汉景帝时,他客游梁国,梁孝王死后,他因无官可做而投奔王吉;汉武帝时,平定西夷建功立业,后又被免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

    ②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5)、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点明了游览秋浦(池州)的时间,梦中再次游历故地,写出了对此地的深情。 B、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中“风月”指自然景物,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至供不应求。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诗人登临杜牧昔日冶游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 。”
    (2)、《书愤》中陆游曾用“”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3)、《锦瑟》中以“”起兴,且兴中含比,引出诗人韶华已逝的慨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旧体诗一般有严格的声韵等格律要求,让不少现代人望而生畏。机器人写旧体诗,尽管多有瑕疵,但大体骨架和形貌基本能做到像模像样,不会有碍观瞻。 ①  , 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比较简单,可对机器人来说,恰恰是容易让其迷糊“乱码”的无形障碍。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毕竟只是被人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主体。这不仅表现在人工智能无法自主产生创作冲动, ②  , 其核心价值观只能依赖人的确定和指引。将水泊梁山的聚义故事作为内容或标题,让人工智能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它究竟是像《水浒传》那样把梁山好汉看作豪杰,还是像《荡寇志》那样把他们写成贼寇?    ③  , 因为它所安装的是“芯”,缺少此项功能。这就是说,让人工智能进行人世间稍微复杂一些的观念权衡和价值取舍,不啻对牛弹琴;而透析社会生活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向背,恰恰是作家驾驭文学之舟破浪前行不可迷失的方向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运用相同的是(   )
    A、文学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B、公务人员要有服务意识,要深入到百姓中去,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 C、我们要学会和人沟通,学会理解,这样才能打破两代人之间那一层厚厚的障壁。 D、那根很老的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大量的描写风花雪月,百卉草木和花鸟虫鱼的写意花鸟画,已经构成了文人精神和文化生活的____的一部分。通过画家们精湛的笔墨,巧妙构思和灵巧的艺术处理手法,很好地将人与自然交融在一起,人、自然、社会融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同时,这种行为也将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追求展现得____。

    中国写意花鸟画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人文与民族精神。纵观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史,从远古的彩陶、殷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和汉朝时期画像石上的动植物纹样。到唐代以花鸟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到唐代的中晚期,花鸟画逐渐成熟,再到五代时期,著名的徐熙和黄筌两个人,通过不同的表现技法结合个人的风貌开创了中国早期花鸟画工写两大体系。北宋时期,在文人水墨画兴起后,花鸟画更加注重精神性,人的主观意识得到很大的提升,精湛的笔墨技巧与优美的表达方式使中国花鸟画越来越成熟起来。明清以来的一百多年,花鸟画渐渐形成了中国画的一个新的高峰。各具风貌,各领风骚的花鸟画家让这个高峰变得如此____。画家们将各种奔放的思想与时代的情感倾泻在花鸟画中,让画中花鸟表现得____,那精妙的笔墨和深刻的意境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性和人文哲理深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2)、请概括中国花鸟画发展过程中的唐代、北宋、明清以来的代表性风貌。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可增删调换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中学让一位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结果遭到家长反对和投诉,但也有很多家长表示支持,从而引发社会关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对此事作出回应,希望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不再是问题,而能成为一个时髦。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学校、家长或者这位体育老师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