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特点。其他古典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红楼梦》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部分情节。

    《红楼梦》中通过赋诗、填词、题额、制谜、行令等情节描绘,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曹雪芹立意要让这部以亲身经历、广见博闻获得的丰富生活素材为基础而重新构思创造的小说,以“闺阁昭传”的面目出现,所以他把熟悉的素材锻铸变形,写的好像只是日常生活琐事,其实,通过小说曲折反映的现实生活,比表面描写的范围更广阔。

    小说中确有必要写到的诗词,曹雪芹根据要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摹拟得十分逼真、成功,从而让这些诗词随小说的主体描述文字一道传世。这里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的。

    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自有个性。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作者在摹拟各人所写诗词时,心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为人行事及与身世经历间的联系。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但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合她为人寡语罕言、安分从时,喜欢素朴淡雅,遇到旁人见怪的事情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特点。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借此道出她面对自幼在绮罗丛中受到娇养,如今却来投靠贾门、寄人篱下的环境改变,而满不在乎的那种“阔大宽宏”的气量。《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大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味道。这样幽怨寂寞的心声,自非出自黛玉不可。作者让湘云的《咏白海棠》“压倒群芳”,让黛玉在《菊花诗》诸咏中夺魁,让宝钗讽和的《螃蟹咏》被推为“绝唱”。以吟咏者的气质、生活态度与所咏之物的特性或咏某物最相宜的诗风暗合,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和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灯谜诗》回目点明是“谶语”;小说人物咏柳吟花的诗也常常是“诗谶式”的。

    诗谶式的表现方法,可以找出其缺点,那就是给人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的感觉,它多少与作者对现实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思想有关。但从小说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它倒可证明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从小说角度看,艺术成就很高。读懂它,欣赏它,才不致辜负曹雪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一片苦心。

    (摘编自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材料二:

    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如果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诗人、词人中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但这样衡量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的诗词,而是曹雪芹小说里的诗词。如果作为小说里的诗词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它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若以诗词标准来说,还是有高下之分。一类是作为一种暗示性质,预先用诗词介绍小说人物,如金陵十二钗判词。作为小说看,很巧妙地掌握了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另外一类,《红楼梦》中常常写女孩子组织一些诗社。比如菊花开,组织菊花社,大家写菊花诗。柳絮飘飞,大家组织柳絮社,填柳絮词。这一类作品有它的特色。曹雪芹表现了他各方面的才华,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前边他用了谐音、拆字,概括掌握了金陵十二钗的一生。现在更进一步,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设想每个人的遭遇、性情,按照她们的个性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这很了不起。《红楼梦》里真正好的诗词,是曹雪芹借着对小说的预言,写出了自己内心一份真正的感情和感慨的诗词。如《好了歌》,写世人追求物质的落空。《红楼梦》与很多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根据一段历史、一个神怪的传说写成,而是地地道道的创作,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是透过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写出来的。假托“荒唐言”,因为有些他不愿直说,不能直说。外表看是“荒唐言”,真正里面是“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中写得最长最动人的是《葬花词》。托拟林黛玉的身世,以林黛玉的年龄写《葬花词》,曹雪芹写得好。但如果真与中国大诗人、词人相比,像杜甫说的“一片花飞减却春”,就知道层次的不同,哲理的深浅,幽微曲折,言外意思的多少是有所不同的。

    (摘编自叶嘉莹《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诗词吟咏等情节描绘,是作者所处时代的有关文化精神生活的反映,取材于现实,又重新创造,体现作家的艺术才能。 B、《红楼梦》中有多次诗社活动,众人写诗,风格各不相同,这是作者精心的安排。诗社中所咏之物,常与季节、自然景物的变化有关。 C、诗谶式的方法是《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很常见。如太虚幻境中的判词、《葬花词》等,都预先暗示人物的未来命运。 D、《水浒传》《聊斋志异》不同于《红楼梦》,它们只是根据一段历史或一个神怪的传说加工改编,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很有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可有可无的闲文,如果跳过不看,往往会影响对前后文意的理解。 B、《红楼梦》写了日常生活琐事,以“闺阁昭传"面目出现,而实际反映的现实生活很广阔。 C、小说中宝钗、湘云等女孩们的海棠诗,与她们的为人行事、经历都有一定联系,不能互换。 D、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胸中有全局,这导致《红楼梦》中的诗都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用谐音、拆字等方法暗示了香菱的一生,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很好的诗。 B、《红楼梦》开篇的《顽石偈》是好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概括了石头的悲剧,写出了曹雪芹的内心感慨。 C、脂砚斋批语“(《红楼梦》)从诗词句中翻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王实甫《西厢记》中有“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句。 D、李后主的《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落花春去”寄寓了深远的亡国之痛,而《葬花词》主要表现的是葬花的场景和心里的哀伤,两者层次不同。
    (4)、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咏菊》诗的作用。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亲土豆

    迟子建

    秦山夫妇是礼镇的土豆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种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家收获最多了。

    秦山又黑又瘦,夏天时爱打赤脚。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不漂亮,但很白净,叫李爱杰,温柔而贤惠。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采花了,一会儿又去捉蚂蚱了,一会儿又用柳条棍去戏弄老实的牛了。秦山嗜烟如命,人们见他总是叼着烟眯缝着眼自在地吸着,牙齿和手指都被烟熏得焦黄焦黄的,嘴唇是猪肝色,秦山媳妇为此常常和他拌几句嘴。

    初秋的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着的一只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李爱杰一边给他捶背一边嗔怪:“抽吧,让你抽,明天我把你那些烟叶一把火都点着了。”

    秦山本想反驳妻子几句,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那力气了。当天夜里,他又剧烈咳嗽起来,而且觉得恶心。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将头侧向秦山,便发现了枕头上的一摊血。

    李爱杰忧心忡忡地洗了那个枕套,待秦山起来,一边给他盛粥一边说:“咳嗽得这么厉害,咱今天进城看看去。”

    “少抽两天烟就好了。”秦山面如土灰地说,“不看了。”

    “不看怎么行,不能硬挺着。”

    “咳嗽又死不了人。谁要是进城给我捎回两斤梨来吃就好了。”

    早饭后李爱杰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去。

    医生给秦山拍了片子,悄悄对李爱杰说:“你爱人的肺叶上有三个肿瘤,有一个已经相当大了。你们应该到哈尔滨做进一步检查。”

    李爱杰小声而紧张地问:“他这不会是癌吧?”

    医生说:“这只是怀疑,没准是良性肿瘤呢。咱这儿医疗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我看还是尽早去吧,他这么年轻。”

    夫妻俩回到礼镇时买了几斤梨,粉萍见父母回来都和颜悦色的,以为父亲的病已经好了,就和秦山抢梨吃。也许梨的清凉起到了很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当夜秦山不再咳了,这使李爱杰的心稍稍宽慰了一些。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上,医生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吧。夫妻俩该做啥还做啥,拔土豆地里的稗草、给秋白菜喷农药、将大蒜刨出来编成辫子挂在山墙上。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不到一周,秦山又开始剧烈咳嗽,这次他自己见到咯出的血了,他那表情麻木得像蜡像人。

    “咱们到哈尔滨看看去吧。”李爱杰悲凉地说。

    “人一吐血还有个好吗?”秦山说,“早晚都是个死,我可不想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

    “可有病总得治呀。”李爱杰说,“大城市没有治不好的病。况且咱又没去过哈尔滨,逛逛世面吧。”

    秦山不语了。夫妻二人商量了半宿,这才决定去哈尔滨。李爱杰将家里的五千元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帮她照顾粉萍、猪和几只鸡。邻居问他们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

    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

    两个人在城里买了一斤烙饼和两袋咸菜,就直奔火车站了。火车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贵,而且他们上车后又找到了挨在一起的座位,这使他们很愉快。所以火车开了一路李爱杰就发出一路的惊诧:

    “秦山,你快看那片紫马莲花,绒嘟嘟的!”

    “这十好几头牛都这么壮,这是谁家的?”

    “这人家可真趁,瞧他家连大门都刷了蓝漆!”

    秦山听着妻子恍若回到少女时代的声音,心里有种比晚霞还要浓烈的伤感。如果自己病得不重还可以继续听她的声音,如果病入膏肓,这声音将像闪电一样消失。

    秦山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医生告诉李爱杰:“他已经是晚期肺癌了,已经扩散了。”

    李爱杰去看秦山的时候,特意从花坛上偷偷摘了一朵花掖在袖筒里。秦山正在喝水,雪亮的阳光投在他青黄瘦削的脸颊上,他的嘴唇干裂了。李爱杰趁他不备将花掏出来:“闻闻,香不香?”

    她将花拈在他的鼻子下。秦山深深闻了一下,说:“还没有土豆花香呢。”

    “土豆花才没有香味呢。”李爱杰纠正说。

    “谁说土豆花没香味?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闻到就让人忘不掉。”秦山打趣道,“就像你身上的味儿一样。”

    李爱杰凄楚地笑了。就着这股笑劲,她装作兴高采烈地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偷花给你吗?咱得高兴一下了,你的病确诊了,就是普通的肺病,打几个月的点滴就能好。”

    “没有大病当然好。”秦山说,“咱都来了一个多礼拜了,该是收土豆的时候了。”

    “你放心,咱礼镇有那么多的好心人,不会让咱家的土豆烂到地里。”李爱杰说。

    “自己种的自己收才有意思。”

    秦山不见了,病服堆在床上,床头柜上的饭盒等东西也不见了。

    一直找到下午两点,处于极度焦虑状态的李爱杰才突然意识到秦山一定是回礼镇了。

    李爱杰赶回礼镇时正是秋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南坡地里起土豆。是午后的时光,天空极其晴朗,没有一丝云,只有凉爽的风在巷子里东游西逛。李爱杰没有回家,她径直朝南坡的土豆地走去。

    李爱杰远远地看见秦山猫腰在自家的地里起土豆,粉萍跟在他身后正用一只土蓝捡土豆。秦山穿着蓝布衣,午后的阳光沉甸甸地照耀着他,使他在阳光中闪闪发光,李爱杰从心底深深地呼唤了一声:“秦山——”双颊便被自己的泪水给烫着了。

    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李爱杰仍然平静地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

    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

    由于天寒地冻,在这个季节死去的人的墓穴都不可能挖得太深,所以覆盖棺材光靠那点冻土是无济于事的。人们一般都去拉一马车煤渣来盖坟,待到春暖花开了再培新土。当葬礼主持差人去拉煤渣的时候,李爱杰突然阻拦道:“秦山不喜欢煤渣。”

    礼镇人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棺材旁边坐着五麻袋敦敦实实的土豆,李爱杰头裹孝布跟在车后。秦山的棺材落入坑穴,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李爱杰欣慰地看着那座坟,想着银河灿烂的时分,秦山在那里会一眼认出他家的土豆地吗?他还会闻到那股土豆花的特殊香气吗?

    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她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山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突出表现了他对土豆的深厚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夫妻俩第一次看完病回到礼镇,李爱杰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上,因为她怀抱着侥幸心理,愿意相信秦山的病没有大碍。 C、李爱杰在去哈尔滨的火车上发出一路的惊诧,这正面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她虽然满怀心事、奔波在旅途中,仍对生活充满温情。 D、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他们对无法负担治疗有清醒的认识李爱杰平静地做饭、洗衣、铺床,是因为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在叙述过程中捕捉富于抒情意味的典型意象,开头出现的土豆花与人物的生活相契合,传递出一种朴素与温暖。 B、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人物对话带有乡土方言风格,显得清新自然,乡村生活场景描摹细致,人物形象淳朴中透露出光彩。 C、女儿粉萍是小说的次要人物,秦山放弃治疗回家挖土豆,女儿默默地跟在他后面捡拾土豆含蓄地表现出女儿的忧伤与无奈。 D、小说结尾土豆跟着李爱杰的脚这一情节,暗示着他们的夫妻之情超越了生死界限,并没有因为死亡而中断,引发读者对爱、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3)、文中秦山形象鲜明,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 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至秦有天下,始皇帝以诈力而并诸侯,自以为智术之有余,而禹、汤、文、武之不知出此也。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治天下者,一切由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求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昔者始有书契,以科斗为文,而其后始有规矩摹画之迹,盖今所谓大小篆者。至秦而更以隶,其后日以变革,贵于速成,而从其易。又创为纸,以易简策。是以天下薄书符檄,繁多委压,而吏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如使今世而尚用古之篆书简策,则虽欲繁多,其势无由。由此观之,则凡所以便利天下者,是开诈伪之端也。嗟乎!秦既不可及矣。苟后之君子欲治天下,而惟便利之求,则是引民而日趋于诈也。悲夫!

    (节选自苏轼《始皇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是一项是( )
    A、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B、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C、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D、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锱铢”,一两的四分之一为锚,二十四分之一为铢。“锱铢”喻指极微小的数量。 B、“南亩”,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南亩”。 C、“篆书”,小篆、大篆的合称。后来为了书写方便,逐渐演变成隶书,称为“隶变”。 D、“所以”,原因。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用“使”字领起,连用六组句子构成排比,摆出一系列罪证,详尽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杜牧用“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出他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作用。 C、苏轼认为,从秦开始,世人只懂得如何救生避死,而把礼看作是没有用的多余的东西。这个祸患延续至今没有平息。 D、两篇文章体裁和写作动机都相同,都是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表现出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②苟后之君子欲治天下,而惟便利之求,则是引民而日趋于诈也。

    (5)、请分别概括节选部分杜牧和苏轼对秦之过的看法。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李白和杜甫依依不舍,分别前两人一起尽情游览了鲁郡一带的亭台楼阁等名胜古迹。 B、颔联“何时”表明李白不忍离别,而“重”又表明李白希望离别后能尽快重逢的迫切心情。 C、颈联以动写静,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 D、尾联以“飞蓬”喻指李白和杜甫,想象离别后各自飘零远逝的境况,更写出此时两人难舍难分。
    (2)、诗中是如何借“酒”抒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地域辽阔,气势恢宏,杜甫的《登岳阳楼》中“”体现了这一特点,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2)、“烟”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可以引发诗人的灵感,触动读者的心绪,比如:“。”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两句控诉秦统治者极力搜刮民脂民膏并挥霍无度。
    (4)、苏洵在《六国论》中用“”两句总结燕国灭亡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散文之一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 ① 。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也是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

    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 ② 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只披着一件毛衣,提着一盏炉火,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

    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 ③  , 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请选出与文本所写的意境最为接近的一项( )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C、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3)、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意象,续写一句。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好睡眠的三个评价标准:一是入睡顺利,10至15分钟进入梦乡;二是整个睡眠过程完整,不在中途醒来;三是睡醒后感觉舒适、神清气爽。然而有调查显示,15%至35%的成人觉得自己的睡眠“很糟糕”。

    睡眠质量下降是人们最常见的主诉和抱怨,临床上称为睡眠障碍 ① :入睡难、时间短、睡眠浅、晨昏颠倒。无论是上述哪种表现,大家共同的感受都是“没睡好,不解乏”。

    想睡个好觉需要一些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律,找准自己的生物钟,才能获得高质量睡眠。 ②  , 不过传统中医认为,子、午两个时辰是每天温差变化最大的时间,这一段时间需要睡眠才有利于健康。除了找对睡眠的时间, ③ 。卧室最好挂遮光的厚窗帘;尽量不要在卧室中放置家用电器,如电视、冰箱、电脑等;不要把手机放在枕边。同时要注意,上床后不要再看手机、听广播、看报纸,以免影响入睡。如果睡眠长时间难以改善,患者应尽早到专科就诊,寻求医生的帮助。

    (1)、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与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 B、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C、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2)、 补写语句:在文中空缺处填入恰当语句,使文段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材料二: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歌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