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道德观是一种崇尚中正中和与中庸之道的道德观。唐尧虞舜时期开始“定国名为‘中’”,将“上古以来尚中之德”上升到国德的高度。《尚书·洪范》提出了“洪范九筹”,而其最根本的价值核心则是大中之道,大中之道在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就是中正无私,只有超越个人的偏好和不以偏好取人才能够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才能够成就王天下的光明正大之德。儒家也十分推崇中庸之道和中正之德,孔子提出的“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凸显了君子人格德性的中道品质。孟子特别强调“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庸之道直接确证和范导着中华民族的德性,也教导人们如何在天地之间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地做人。 

     中华道德观是一种崇尚仁爱并以“仁”为“人之安宅”的道德观。“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和基本德性。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仁学,认为“仁”的本质要求就是“爱人”。积极意义上的爱人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意义上的爱人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明所推崇的仁爱德性,持续而有效地铸造了中国人的“良善”“友善”“和善”之心性,体现着“爱人犹己”“推己及人”和“仁以为己任”的道德价值追求及其所形成的道德境界。 

     中华道德观是一种崇尚道义并以义为“人之正路”的道德观。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就是要在动机和行为上区别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的合理限度,追求自己应当追求的,舍弃自己应该舍弃的,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就是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做到“见得思义”“义然后取”。孟子还将义视之为人世间的最高价值,高于人的生命。所以,当人的生命与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真正有道德追求的人总是舍生而取义。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就“一人之正义”与“一时之大义”的关系而言,“一人之正义”为私,“一时之大义”为公,而就“一时之大义”与“古今之通义”而言,“一时之大义”为私,“古今之通义”为公。中华义德铸就了中华民族“率天载义”的浩然正气,培育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 

     中华道德观是一种崇尚诚信的道德观。孔子不仅提出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敬事而信”的伦理命题,而且将“民信之矣”视为治国平天下重要的德性和价值观念,认为“民信之矣”远高于“足食”“足兵”,凸显出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至上价值。《贞观政要·论诚信》载魏徵上疏言:“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行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章太炎在《革命道德说》中将“必信”与“知耻”“重厚”“耿介”相提并论,并认为“信者,向之所谓重然诺也”,一个团体或一个人“所以得人死力者,亦惟有信而已矣”。革命要成功就必须弘扬“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死生”的伦理美德,故信之为德至大且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道德观是一种崇尚和谐和睦、主张以和为贵的道德观。中华道德观始终坚持以和为贵的价值标准,推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充满着对和睦、和谐、和平的高度肯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等观念和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齐相晏婴探讨了“和”与“同”的区别,认为“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和”运用到君臣关系中就要求臣下既认同君主正确的地方同时又能举谏君主的过错,这样才能做到君臣和谐,使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中华民族历来是崇尚和谐、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始终是坚持“和而不同”,主张“仇必和而解”“化干戈为玉帛”和“协和万邦”的文明。 

     此外,中华道德观还是一种推崇忠孝廉耻、礼仪文明的道德观,“在家尽孝”“在国尽忠”并富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为人为官注重廉洁奉公、知荣明耻,讲求文明礼貌、待人以礼是这一道德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使中国获得了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称誉。 

     (摘编自2023年6月1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道德观崇尚中正中和与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认为如果不超越个人偏好且以偏好取人才就不能成就王天下的光明正大之德。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爱人”的体现,都属于孔子“仁学”思想中“仁”的本质。 C、从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可知,其要求我们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做到“见得思义”“义然后取”。 D、在君臣关系中,“和”要求臣下既要认同君主正确的地方还要能指出君主的过失,才能做到君臣和谐,使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王夫之看来,“一时之大义”在不同的情景中既可为“公”,也可为“私”,这反映了他灵活看待道义的辩证思想。 B、没有中华义德的涵养,就不可能有“率天载义”的浩然正气,就不可能产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操。 C、章太炎将诚信与革命道德联系起来,指出要使革命成功,就必须弘扬“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死生”的伦理美德。 D、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始终坚持“和而不同”,这与西方《旧约全书·申命记》记述的“以牙还牙”不同。
    (3)、下列选项,不属于文本中中华道德观的一项是( ) 
    A、江西赣县“最美医生”谢宗万40年坚守深山做村民健康“守门人”,不管村民什么时候来看病、不管有没有诊费,他都会为村民治疗。 B、近日,“淄博烧烤”爆火后,淄博在短时间聚集了八百余万游客,有游客表示,淄博真正让人感到精彩的是吃饭完全不担心饭店缺斤少两。 C、2023年6月8日-11日,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举行,全面呈现了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最新成效,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又播下一粒新种子。 D、为观云测雨,保祖国平安,气象工作者唐海荣21年来记不清有多少次缺席家庭重要活动,父亲病重不能到病床前尽孝,孩子生病全靠爱人照顾……
    (4)、孔子与魏徵在强调“诚信”这一道德观时,阐述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的论述思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袍先生 

     陈忠实 

     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在我刚满十六岁时,父亲选定我作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 

     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穿上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着脖根,决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 

     “行娃……唔……徐先生……”杨五叔笑容可掬地和我打招呼,“你坐馆去呀?” 

     “噢!对。”我立即站住,对他热诚的问话表示诚意的回答,站下以后,却又不知再该说什么了。我立即意识到,不该停下脚步,应该像父亲那样,对任何人的纯粹出于礼节性的见面问候之词,只需点一下头,照直走过去,才是最得体的办法……我立即转身走了。 

     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 

     我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 

     我在父亲用过的石砚台上滴上水,三只指头捏着墨锭,缓缓地研磨。磨墨也该像个先生磨墨的姿势,不能像下边那些学生乱磨,最好的姿势当然只有父亲磨墨的姿势了。 

     我转过头写字,刚写下两字,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蓝袍先生——” 

     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的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这个傻瓜蛋儿,打破他的脑袋,也不会给我起下这样一个雅号的,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 

     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 

     “他……他不叫我说他的名字。”傻子说。 

     “你说——他是谁?”我冷眼追问。 

     “我不敢说——他打我!”傻瓜怕了。 

     “我先打你!看你说不说!”我说。 

     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 

     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 

     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妈!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 呜呜呜呜呜……” 

     我立即站起,一下子瞅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应付差事似地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 

     “是你给他教唆的吗?”我斥问。 

     “没有。”他平静地回答,早有准备。 

     “就是你!”傻子瞪着眼,“你说……” 

     “谁能作证呢?”杨马娃不慌不急。 

     “……”傻子急迫地瞪着眼。 

     “不要作证的人!”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 —” 

     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莫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我又抽下一板子,那只手依然照直伸着,我有点气,本想经过教训他解气,想不到越打越气了。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 

     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 

     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 

     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 

     (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爷爷穿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教授“四书五经”,信奉“读耕传家”,表现了其作为旧文化继承者的形象。 B、当“我”听到“蓝袍先生”的称呼后,脑子里轰然的爆响及后来严厉追问,表现出“我”心思的缜密。 C、“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他被“我”打人的行为所吓到。 D、“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表现出“我”打人后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选定“我”作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交代了我的身份,为下文“我”敢对曾经的同窗动手作了铺垫。 B、父亲虽然是小说展现的次要人物,但他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我”的人物形象。 C、“我”将蓝色长袍改成了“列宁装”,就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我”解脱后的轻松。 D、小说主要以对话式展开,既推动了情节的快速发展,也便于表现人物紧张丰富的内心活动,凸显了小说人物性格。
    (3)、文本末段画线句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4)、小说从“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有何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姚鼐《登泰山记》) 

     文本二: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佛像,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节选自姚鼐《游灵岩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B、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C、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D、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字名词活用作动词,指照耀,与现代成语“洞烛其奸”中的“烛”意思不同。 B、“半山居雾”的“居”指停留,与文本二“以居佛像”的“居”意思不同。 C、“度”指估算,与《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的“度”意思相同。 D、“饮”指“给……喝”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的“饮”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地处汶水、济水两河交汇处,人杰地灵,古迹甚多,其最高峰为日观峰,在泰安城以南十五里。 B、《登泰山记》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赞美之情。 C、姚鼐写泰山日出的盛景,用墨极少,却能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简洁生动,富有画面感。 D、两篇游记都是典型的山水游记,脉络清晰,比喻贴切,熔风景、古今于一炉,创设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②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5)、文中泰山、灵岩的景物特征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春天,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已有七年。②“一尊”句:化用陶渊明《停云》:“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陶渊明在东窗饮酒,好友远隔未至,只有“搔首”盼望他来。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只今余几”与下片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照应,同用来强调“零落”二字,给人以浑然一体之感。 B、“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典故,以表达词人此时内心的惆怅感慨。 C、“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作者运用反问的语气,讽刺那些沉迷酒色的庸人,说他们不懂得浊酒的妙处。 D、全词以知音难觅的主旋律起端,隐伏着壮志难酬的悲情,字里行间时喜时悲,时低时奋,跌宕变化,真挚感人。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意味深长,请品析其中的意味。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月”是深受我国诗人喜爱的意象,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赤壁赋》中苏轼借它抒发惆怅无奈之意,写下了“”。《琵琶行》中白居易借它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写下了“”。《短歌行》中曹操借它表现对贤才的渴望,写下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词话》第一则即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甲),书中提到“境界”(乙)有十余处之多。围绕“境界”为中心,王国维阐述了写境与造境、景语与情语等观点,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主观与客观、景与情、人为与自然等 , 涉及了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诸多方面。 

      ①  ,在《人间词话》中有时也说成意境。 ②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有这样的解释: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等,都是意境鲜明的诗词名句。 

     在王国维的理论中,意境不仅是诗歌独有的特点, ③  ,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就说:元杂剧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丁)。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四处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对海洋的探索与认知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 

     “‘____’,亲眼目睹海底的‘真面目’,对于科学思考极有价值。”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就曾在82岁高龄三下深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表示,经过科技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我国掌握了在南海深部科学上的主导权,这是我国海洋科学里程碑式的进展。 

     20世纪晚期以来,世界深潜技术的著名进展,就是潜入马里亚纳万米深沟,进入到地球表面最深的海底,去挑战“下海”的极限。我国发展载人深潜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里“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接连问世,直到潜入万米海沟,可谓“连中三元”。“奋斗者号”不仅在深度上达到了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最高标准,还大幅度提高了部件的国产率。制造出这些深潜器,表明我国深潜技术已经进入了国际前列。 

       21世纪,我国海洋科学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黄金时期。展望未来,希望我国学术界能够齐心协力、共同迎接挑战,在人类向海洋深部挺进的历史转折中,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1)、将下列俗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打虎要有胆力,捉猴要有智慧 B、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C、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我国海洋科学工作者们,如何才能为全球的海洋科学事业贡献“中国力量”?请结合文章内容,用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概况作答。不超过50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爱因斯坦 

      ② 对坏事的好奇心是一种可诅咒的毛病,是从对一切不洁的接触中产生。 

      ——谬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好奇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