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自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至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 ,霍光不仅主宰内朝,还挟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这期间的丞相,或老迈平庸,或谨小慎微。由于昭帝年幼,宣帝乍立,都不省事问政,“政事一决于光”。 霍光对朝政的主宰(    )
    A、完善了中枢决策程序 B、弥补了官员素养的不足 C、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 D、加剧了汉朝的统治危机
  • 2.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沉重负担。为此汉武帝(    )
    A、谴使西域,开辟丝路 B、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 3. 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隋唐经学家、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严子,庄周也。”称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为“严忌”和“严助”。这说明( )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皇帝独尊地位凸显
  • 4. 据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害盗(捕盗官)别(背着)徼(巡察)而盗,驾(加)罪之。’可(何)谓‘驾罪’?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有(又)黥为城旦(筑城的劳役)……”这一条文表明,秦朝(   )
    A、阶级矛盾尖锐 B、团伙盗窃严重 C、残酷压榨民众 D、严惩执法犯法
  • 5. 西汉初年,汉高祖授权儒生叔孙通制定礼仪以凸显君王威仪,鲁地两名儒生冷言道:“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公去矣,无污我”。据此可知,这两名儒生(    )
    A、反对礼乐治国的方针 B、秉持外儒内道的观念 C、鄙视谄媚权贵的行为 D、无视秦亡汉兴的时局
  • 6.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大一统的制度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产生。当时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思想主张有(    )

    ①“定于一”    ②“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③“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④“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 西汉前期农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    )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 C、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D、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调整
  • 8.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 9. 下图所示是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规律的一套养生健身功法。其创编者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葛洪 D、孙思邈
  • 10. 司马迁著《史记》,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而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则将二人编入列传,并直呼其名为《陈胜项籍传》;《史记》未给汉惠帝立纪,而是附在《吕后本纪》中,《汉书》则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B、外戚宦官当政的现实 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
  • 11.  汉初博士的俸禄为400石,宣帝时增为600石。博士有宽敞的住宅,并配有统一特制的衣冠。博士在逢年过节或者皇帝视学的时候,常受到皇帝的赏赐。博士可以升迁为九卿,还可以成为郡国守相刺史等。结合所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①博士负责察举选官 

    ②太学教师的社会地位高 

    ③汉代重视儒学教育 

    ④博士的设置分割了相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2. 西汉末年,长安城内扩建太学,并设置“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磐乐器,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论义槐下。”“槐市”的设立(   )

    ①为读书人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场所

    ②说明政府鼓励士人经商获利

    ③意味着都城坊市分区制度的瓦解

    ④有利于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 13. 汉光武帝建国以后,利用自己更信任、更易操控的尚书机构。这一机构包括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诸曹尚书、诸曹郎等。这反映出(    )

    ①汉承秦制    ②三省一体化的趋势    ③皇权加强    ④新的行政中枢确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14. 殷商甲骨文中有卜问枣水治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载:“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伤寒杂病论》载有百合鸡子汤方,此类史料甚多。这表明中国(    )
    A、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 B、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 C、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 D、辨证施治原则初步确立
  • 15.  据《汉书》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和太常、博士等商议,提出“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仪为官”,并且选通一艺以上的小吏“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得到武帝批准。这一建议的实施(  )
    A、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 B、提升了官员的行政能力 C、体现了治国方略的调整 D、重塑了社会的伦理规范
  • 16. 汉武帝时期将以前郡国每年对皇帝贡献的土产,不再直运京师,专门设官经理,运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卖,得钱归公,这叫做"均输"。在长安设了一所可以叫做"国立贸易局"的机构,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这叫做"平准"。这一政策的实行(   )
    A、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致使地方官员的特权消失 C、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
  • 17. 公元66年,汉章帝诏令郡国以公田赐贫人。69年,又颁布诏书,宣布将“滨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其举措旨在( )
    A、打击豪强地主 B、巩固政治统一 C、解决土地问题 D、调和社会矛盾
  • 18. 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
  • 19. 秦汉时期,虽然国家政权能够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推行社会治理,但在学术上寻求专制王权合法性的努力一直在进行着,直至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将皇权的合法性追溯到无所不能的"上天"那里。董仲舒的这一理念(   )
    A、体现了儒学的思辨色彩 B、指导了国家的有效治理 C、拓展了法律的实践范围 D、迎合了君权强化的趋势
  • 20. 东汉末年,有“中古第一豪族”盛名的琅琊王氏族人遵循的家训是: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这也成为此后世族大族主要的社会价值标准,两汉时期不断被提倡的忠君思想,逐渐被孝亲观念超越。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   )
    A、政治动荡,改朝换代成政治生活主线 B、世家大族不重视文化教育 C、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日益衰落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 21. 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这些举措说明(   )
    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 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 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 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
  • 22. 西汉初年规定,“天下人皆直成边三日”,文帝在位时将成边改为三年一次;萧何建未央宫遭到高祖的斥责;文帝想修露台,听说需要百金(一百万钱)便放弃了。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
    A、奖励垦殖,稳固封建政权 B、努力废秦苛法,减轻租赋 C、招抚流民,加强统治力量 D、注意节省民力,发展生产
  • 23. 下图为汉代盐井画像砖,生动地再现了四川盆地人们煮制井盐的过程。画像砖的左边是一口盐井,缆索上排着汲卤用的吊桶,制盐人采用楼架方式,安装定滑轮汲取卤水,以提高采卤效率,右下角是用来煮盐的灶。此图反映了当时(   )

    A、生产工具相当精细 B、四川地区盐业得到开发 C、民营手工业的发达 D、地主庄园里的分工协作
  • 24. 东汉建初元年贾逵应诏入宫讲《春秋左氏传》,皇帝“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材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从这些记载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蔡侯纸”受到欢迎 B、书写用品存在并用情况 C、造纸术已经出现 D、儒学教育受到统治者重视
  • 25.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 26.  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 27. 古语云:“天垂象,圣人则之。”汉代,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潮广泛流行,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据此可知,汉代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集权政治的需要 B、农耕经济的发展 C、气象物候的变化 D、学术争鸣的活跃
  • 28. 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 29. 《汉书·景帝纪》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下列项中,有关汉初“与民休息”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旨在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 
    ②减轻赋税、徭役、刑罚

    ③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 
    ④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30. 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 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 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 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时个体小农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颇为平等,家庭暴力受到法律的遏制。妇女由于广泛从事社会生产活动,承担徭役,其家庭地位不会低于男子多少。秦律有翔实的婚姻法,男女成婚、离婚必须报官备案,以受法律承认和保护。秦时女子有择婚拒嫁、夫死再嫁和弃夫再婚的自由,并视为良妇,不得歧视。

    ——摘编自任树民《秦汉时期的婚姻家庭》

    材料二:从杨树达先生《汉代婚丧礼俗考》及现存汉朝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汉朝的婚姻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夫多妻制;有礼法应允的聘婚制,即一夫一妻制;其他如父死妻其后母、兄亡妻嫂的收继婚、同姓血缘婚、交换婚、入赘婚等,并行不悖。汉朝人在择偶标准上,“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在婚姻选择上,有“由女子自主之者”“有夫家弃其妇者”“有妇或妇家求绝者”。据史书记载,汉初丞相陈平之妻张氏在五次守寡后嫁给陈平;平阳公主初嫁曹寿,再嫁夏侯颇、后又卫青。由此可见,在汉朝女子再嫁是不受约束、不失体面的。

    ——摘编自徐丽君《略论秦汉婚俗的自由开放性》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两朝在婚姻礼俗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朝婚俗进行简要评价。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   《五行之义》   《阴阳位》   《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的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   “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   《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  《汉书》   《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   《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表3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历史必修③》(2004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

    年版2022年印刷)

    (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
  • 33.  江村大墓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群臣遵其遗诏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体位置并不确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 

    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如图: 

    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 

    据此,江村大墓最终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西汉十一座帝陵名位问题全部解决。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1)、 阅读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江村大墓印证了汉朝的哪些时代特点?

三、论述题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黄河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之一。其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的比较中独树一帜,分外靓丽。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以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古代中国正是在平原流域等地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各种政治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