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政治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9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6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60年来,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同时代的雷锋故事。道德模范、时代情模、中国好人等不断涌现,激励越来越多的人践行雷锋精神,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这表明,雷锋精神( )

    ①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 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 )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

    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3.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也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材料说明( )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民族文化只有植根本国沃土才能根深叶茂

    ③外来文化并不能直接解决中国本土的问题

    ④要根据时代要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 9月26日至28日,“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办。今年论坛确定主题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教育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相聚曲阜尼山,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赴一场文明之约和思想盛宴。论坛的举办( )

    ①尊重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不同文明的认同

    ②搭建了互学互鉴平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

    ③在求同化异中汲取营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体现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5. “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 (    )

    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

    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        

    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6. 2023年的除夕,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    )

    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

    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 宁夏“文化大篷车”在农村采风,在农村演出,请农民“审稿”,演出时间、地点由农民定,送戏下乡三十九载,流动演出2万余场次,行程百万千米,被誉为“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由此可见,“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在于(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④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8. 大象跑、蘑菇跑、小怪兽跑……这些有趣的名字其实是热门跑步线路。在天坛公园,跑步者沿着特定线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间,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引来众多跑步者“打卡”。这一现象说明(   )

    ①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

    ②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

    ③经济对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④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 方圆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块宋代铜镜的背面浮雕上,我们有幸目睹一场“镜上足球赛"——有人高髻笄发,作踢球状;有人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   )

    ①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

    ②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拓宽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③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

    ④铜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 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

    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            

    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1. 近年来,乡村球赛“火”了。村民把十里八乡的篮球赛亲切地称为“村BA”,把足球赛称为“村界杯”。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

    ①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②乡村文化阵地需要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去占领

    ③村民需要和接受的文化,就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文化

    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2. 2023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六十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中国大地,成为鼓卿和激励亿万青少年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它(   )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④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 “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以鲜花、果蔬等为素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到了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他的“岁朝图”中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花绽放,鞭炮、红灯笼、酒杯等“俗物”汇聚,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    )

    ①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②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     

    ④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4.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股“青”流博得满堂彩。该节目把舞蹈与国画相结合,通过“青绿腰”等舞蹈动作生动演示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把中国画“舞”活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和无穷魅力。这一现象反映的道理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依赖于艺术形式的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 “你读过的课文中哪一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论坛的这一话题,吸引了数万人参与讨论。下面是不同年龄的人分享重温课文的感受:重温课文(   )

    甲:我记得诱人的高邮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乙:《匆匆》让我开始知道要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

    丙:十几岁的日子和思想很简单,其实当年并没有完全读懂《我与地坛》的深意。

    丁: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也有清凉月夜,但不懂得知己难遇,不懂得能在夜半时分找到人“相与步于中庭”的可贵。

    ①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丰富精神世界

    ②获得的是理性认识,有助于实现认识的飞跃

    ③让历经岁月洗礼的人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

    ④让不同年龄的人思昔抚今,形成对当下生活的共同认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7. 20世纪上半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8. 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9. 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留下青年奋斗的足印。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    )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构筑中华民族精神

    ③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④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2年,全球网友通过中国“野象旅行团”影像纪实,看到小象落草降生、象群来到居民院子用长鼻子打开水龙头排队喝水,看到当地政府及时疏导、沿途居民友好相让,象群在绿水青山之间安然北上……镜头里的象群悠然自得,百姓脱贫后生活幸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无数网友产生共鸣。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许多优秀影像作品,有的以纪实手法,深入田间地头,记录中国发展的奋进之路;有的以科幻题材,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同舟共济的互助理念;有的以动漫形式,扎根传统沃土,传播民族文化……这些作品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更多人喜欢聆听中国故事。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为影像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提三条建议。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习近平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这里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引领方向,精神震撼人心。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1)、结合材料,分析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延安和红旗渠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代代传承“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
    (3)、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请以“青年如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写一篇宣讲提纲。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鲜明;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100字左右。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

    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

    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

    (1)、有人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社交化阅读必将取代传统阅读。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阅读为什么会出现“变”与“不变”的现象。
    (3)、假设你是某社交化阅读平台上的作者,请运用两种创新思维方法,谈谈你将如何进行创作。要求:思维方法和具体做法相对应。
  • 23.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1)、[精神家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廊……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劫难。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精神灯塔]

    雷锋精神源于雷锋一人,又系于无数心怀山海的接棒者。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一个雷锋带动了一代又一代“雷锋”……

    ——摘编自《南方日报》

     “穿越60年,你和他的青春如此相似”,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的认识。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现代化的“并联式”过程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时空特征上的最显著区别。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结合材料,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加以说明。

    (2)、【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敌视甚至战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文明冲突论”,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

    (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通过活化利用让文物重现璀璨光彩,融入现代生活,“让文物活起来”。

    运用发散思维检核表法中任意一种方法,结合某一具体文物,谈谈怎样让该文物“活”起来。

    要求:指出所用具体思维方法,阐明创新路径及其预期效果,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字数在150字以内。(以下文物仅供参考)

    青铜雕塑:四羊方尊,有动物纹饰 乐器:二十五弦瑟,中国古代礼乐之器 帛书:《黄帝四经》(局部),记载汉初黄老思想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粟(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约1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于是选出穗大、不落粒的青狗尾草驯化出小米。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先民逐渐形成以小米种植兼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约公元前4500年,小米经中亚传入印度,又沿地中海北岸及多瑙河流域传到希腊、荷兰等地,从而走向世界。从此,在世界历史上,小米在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服用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粟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的咏叹,苏东坡更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小米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称小米为millet,它来自中古法语,中古法语又来自拉丁语milium,所以小米的拉丁学名叫Miilacium,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碎”的意思,由于磨成的粉很细小,无法计数,于是有了million(百万)一词。这不仅能够反映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佐证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事实。

    从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从《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咏唱中国经典名篇,到《中国诗词大会》以选手积极竞答、观众广泛参与、专家深度阐释的方式展示中国诗词之美;从《典籍里的中国》以影视化、戏剧化、故事化的方式展现典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中国价值,到《中国成语大会》讲述成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中国智慧;从《上新了·故宫》寻觅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读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经过创作者的深入发掘、精心编制、精彩演绎,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典籍、文物、建筑遗产“活起来”,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形成持续不断的传统文化热。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的意义。
    (2)、创新是传统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运用辩证否定观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3)、请就新时代青年如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贡献提出两点建议。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焓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1)、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交流的知识,说明我国菌草技术的全球应用推广是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
    (3)、林占熺当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他的事迹是如何感动你的,请列举两点。